人民日報:加快復工復產達產,武漢一定行!

2020-05-06     漢新聞

5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稿件《在化危為機中形成發展新動能》,為武漢「重啟」後加快復工復產達產,化危為機點贊。

武漢「重啟」的這些天來,筆者在單位樓下遇到了不小的「早高峰」。原來,進入寫字樓必須出示綠色健康碼,但是復工復產的人不斷增加,掃碼竟也出現了「塞車」現象。在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之後,整個寫字樓的工作人員才平穩有序陸續到崗。

發生在身邊的這幕場景是一個縮影,既彰顯了人們復工復產的迫切願望,也體現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實際情況。據統計,離漢通道管控解除一周內,通過鐵路、航空、公路返漢離漢復工復產人員共66.1萬人次,日均9.44萬人次。可以說,武漢「重啟」,是個振奮人心的大事,對全國的疫情防控格局來說也具有標誌性意義。然而,如何在繼續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抓緊復工復產,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也是不小的考驗。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和壓力都不少。比如,「滯留」在田裡的農產品,得趕緊銷出去;滯留在外地的打工者,要趕緊接進來;一些中小企業遇到困難,得落實政策幫一把;等等。雖然面臨的考驗不少,但得到的關心和支持更多。自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以來,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繼續加大對湖北的支持力度,幫助湖北解決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不僅如此,全國各地的網友也掀起了「我為湖北拼一單」的熱潮,鴨脖子、小龍蝦、蓮藕等湖北特色農產品熱銷。這是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也是守望相助的向心力。

有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持,還得創新思路、自立自強。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網際網路深度融入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數字化打開了不小的想像空間。不久前,有科技企業宣布將繼續加大在湖北省投入的一攬子計劃,在數字政務、智慧教育、智慧出行、人工智慧以及安全等方面,助力武漢實現數字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武漢在「解封」當天舉辦了今年首場「雲招商」,運用「非接觸」「雲推介」的創新方式,變「現場簽約」為「雲簽約」,實現「不見面招商」。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攻堅克難、化危為機,加快復工復產達產,武漢人民一定能,武漢一定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這次疫情,短期內會給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陣痛,但不會影響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作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湖北大有作為也大有可為,既要抓疫情防控,保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做好健康管理、落實防控措施;也要抓經濟社會發展,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經受了疫情的衝擊、時間的考驗、精神的洗禮,這座英雄的城市一定能創造新的成就,展現新的風采。


武漢廣播電視台出品

責編:沈佩楓

編輯:張馨月 趙青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b9_63EBfGB4SiUwEG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