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的改變,糖尿病近些年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 IDF)的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約有 4.6億人確診患有糖尿病,根據目前的增長比例估計到了25年後這個數字將會上升到7億人。而且如果按年齡來看,其中6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2成患有糖尿病。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研究認為,有一半人在確診前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按照這個比例,全球可能還有2.3億的糖尿病患者還未被診斷。同樣,在我國,成年人中有1.14億人患糖尿病,目前已經居世界首位。看著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認識了解糖尿病就顯得尤為重要。
什麼是糖尿病?成因如何?
按照醫學界的定義來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疾病,主要原因是糖代謝的異常,因為人體胰腺功能不全或者異常,導致胰島素缺乏,從而對糖類的利用能力下降,甚至完全無法利用,出現血糖的大幅升高。人體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也就是糖尿病併發症,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等。
人體的糖代謝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正常人體攝入食物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後,這些食物會被分解生成葡萄糖,這些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中,血糖因此升高,正常的機制下,人體胰臟會迅速分泌胰島素,通過胰島素的功能來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人體的細胞,給細胞功能能量,同時也可以將糖分轉化為脂肪儲存。但糖尿病患者則是因為胰島素分泌太少、不足,或者出現胰島素抵抗,導致無法有效的利用血液中的糖分,結果就是血糖處於較高的水平,一方面會損害人體的血管、臟器,另一方面血糖超過腎臟吸收的負擔,就會被腎臟通過尿液排出,這就是糖尿病了。
確診糖尿病的標準是多少?
糖尿病診斷主要根據個人的血糖水平。如果出現糖尿病相關症狀「三多一少」,並且空腹血糖(空腹8小時)≥7.0mmol/L,或者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糖尿病;不過如果沒有明顯的症狀,但血糖超標,那麼就需要多進行一次血糖測試,如果此時血糖依然超標,那麼也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此外,空腹血糖(空腹8小時)超過了6.1mmol/L但沒有超過7mmol/L,而餐後雖然超過了7.8mmol/L,但小於11.1mmol/L就是糖尿病前期了,說明已經出現血糖的異常,應該多加註意,患糖尿病的風險非常高。
糖尿病有4個主要的因素:
1、遺傳問題,有家族史的人患病幾率較大。
2、體質問題,每個人對於糖分的耐受不同,有些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3、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問題,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能增加患病幾率。
4、情緒和壓力的原因,受不良情緒和壓力的影響,會導致胰島素抵抗以及增加胰臟負擔。
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型糖尿病:也被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這種糖尿病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期,1型糖尿病發病相對比較急驟,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的症狀比較明顯,尤其是體重急劇下降,尤其兒童發病,很多人可能較為忽視,所有有些患者第一次看病時可能會有酮症酸中毒的情況。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在2019年的統計,有超過110萬兒童和青少年患有第一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這種糖尿病一般發於成人,多見於家人有患病的,生活飲食習慣不佳,而且運動較少的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越來越多的人患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這個疾病跟妊娠有關,是患者在妊娠期間患有糖尿病了,有些患者如果在妊娠期間保持較好的生活習慣,那麼在生產後可能會出現血糖恢復正常的情況。但如果控制不佳,一方面可能會對孕婦和胎兒都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出現新生兒低血糖,另一方面可能會導致妊娠結束後轉變為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多是由於其他因素影響導致的糖尿病,比如藥物導致、內分泌導致、感染導致等等。
糖尿病的早期徵兆及高危人群
對於糖尿病來說,由於1型糖尿病發展較快,比較容易發現問題,但2型糖尿病多數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是檢查空腹血糖是才會發現,甚至有些人等出現併發症,有心血管系統疾患,視力問題後才發覺自己已經發病了,那麼對於糖尿病來說,早期哪些小問題是徵兆呢?
糖尿病的常見症狀:
1、經常性感覺口渴、喝水覺多,效果有限;
2、尿頻,但往往沒有泌尿系統感染的跡象;
3、常覺得餓,吃的也比較多,但體重卻會減輕,甚至出現快速下降;
4、經常感覺疲勞,走路抬不動腳,運動更累;
5、視力模糊,皮膚瘙癢;
6、出現四肢麻木,腳步會有莫名的刺痛感;
7、如果有傷口或者潰瘍,常常不好癒合;
8、可能會有體位性低血壓的情況。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超過2項的話,儘量去醫院進行血糖測試,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測試及糖耐量測試,以便了解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1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或者年輕人,對於1型糖尿病目前沒有辦法預防。
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首先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肥胖;45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發病跟年齡有相關性;家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糖尿病,那麼自己有4成的幾率,如果父母均是,那麼自己有7成幾率患病;每周運動少於3次的人;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嬰兒出生超過四千克的。
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以前懷孕期間患有妊娠糖尿病;嬰兒出生超過四千克;肥胖;超過25歲;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徵的人。一般來說以前有過妊娠糖尿病雖然生完孩子會恢復正常,但未來患病風險會增加,而且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容易肥胖,以後患病風險也較大。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不同類型糖尿病防治方法有所不同
糖尿病的併發症一般有急性及慢性兩類。急性併發症多是由於血糖太高或者太低導致的,需要馬上送醫院救治,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慢性併發症則是由於長期高血糖引發的血管病變導致的,雖然慢性不至於突發危險,但長期有失能殘疾的危險,也會減少患者的預期壽命。
急性併發症:高血糖昏迷;低血糖休克
慢性併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病等
糖尿病的防治方法
總得來說,糖尿病防治原則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穩定血糖,但對於1型及2型糖尿病來說,其防治方法還有所不同。
1型糖尿病的治療主要通過:胰島素治療,並且要運動、控制飲食
2型糖尿病治療主要通過:減肥、飲食和運動控制;如果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服用部分處方藥物(雙胍類、磺脲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藥物);如果藥物控制不佳,那麼只有使用胰島素了。
由於1型糖尿病主要跟遺傳及自體免疫相關,沒有較好的預防方法,只能通過胰島素和飲食、運動控制。而2型糖尿病跟生活、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所以預防就要通過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來起到效果,包括均衡飲食,保持標準體重、培養運動的習慣,不吸煙酗酒等等能夠減少患病幾率。
此外,患上糖尿病後,患者需要時常注意自己的血糖水平,避免血糖「坐過山車」,忽高忽低都是非常危險的,而且比相對穩定的血糖更容易患併發症,也容易出現感染或者患感染性疾病,所以一方面要正確服藥控制,另一方面也需要患者利用家用血糖儀定期監測血糖,防患於未然。
日常有關糖尿病的5個疑問
對於自己或者家人患有糖尿病後,很多人有許多疑問,有些是害怕不敢問的,有些是來不及詳細問的,今天我們針對常見的幾個問題跟大家聊一聊:
1、自己平時喝咖啡比較多,有人說經常喝咖啡容易患糖尿病,是這樣嗎?
對於患糖尿病來說,遺傳因素較高,生活作息、運動、飲食次之,所以經常喝咖啡並不是主要原因,當然要排除經常性的喝含有大量糖分的咖啡。其實有研究認為長期飲用咖啡(無糖類的咖啡,比如美式等)有助於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效果有限。
咖啡是由咖啡豆製成的,可以看做一種特殊的豆漿,如果自己已經患上糖尿病了,那麼咖啡還是應該少喝,畢竟咖啡里也是有碳水化合物,喝多了也會升高血糖,建議每天攝入咖啡在600ml以內。
2、家裡人患了糖尿病,不過怕離不了藥,或者有副作用,很排斥吃藥,就想著通過規律運動,控制飲食來控制糖尿病,能行嗎?
如果已患糖尿病,並且通過規律運動和控制飲食無法讓血糖達標的話,還是應該服用藥物或者使用胰島素的。為什麼呢?因為人體控制血糖是通過胰腺分泌胰島素,如果胰腺「罷工」了,胰島素減少或者缺失那麼就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只是通過運動和飲食是無法做到有效控制的。
當然,如果胰腺損傷小,胰島素減少不多,這類患者多數處於糖尿病前期或者早期糖尿病狀態,這時候通過運動和飲食控制,是可以幫助血糖利用,從而恢復正常人的血糖標準。
而且糖尿病的進展也是逐步的,早期能夠儘早利用藥物治療,是可以減慢這個進程的,這並不是對藥物的「依賴」,而是作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只要是藥物就有副作用,不過隨著醫療的進步,藥物的副作用也在逐步減小,可以這麼說,只要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基本不會出現較大的副作用,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3、糖尿病容易導致哪些併發症?
每個人體質不同,患糖尿病後出現的併發症也不同,不過一般容易出現三類:
末梢神經病變:這類患者會有手腳麻木的症狀,控制不好可能出現糖尿病足,出現嚴重的感染。
視網膜病變:一般出現視物模糊,嚴重的會出現視網膜脫落失明。
腎臟病變:出現尿蛋白,腎功能損傷,最終導致腎衰竭。
此外,對於老年人來說糖尿病會對腦部血液供應產生不良影響,可能會加重老年痴呆的風險,也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的疾病。
4、體重過重的話,是否比較容易患糖尿病?
一般來說體重過重、或者肥胖的人,BMI大於24以上的人群,以及腰圍過大(男性超過90厘米,女性超過80厘米)的人群,確實容易患糖尿病,應該控制體重來預防,不過有研究認為降低體脂,增加肌肉量是可以減少患糖尿病的幾率。
5、自己並不胖,不過特別愛喝甜的飲料,喜歡吃甜食,是不是也容易患糖尿病?
不良的飲食習慣確實會提高患糖尿病的幾率,不過只要不是長期過量攝入甜食就好。有關胖瘦的問題,確實胖子相對於瘦子來說患病幾率高,但並不是說瘦子就不會患病,很多糖尿病患者確診的時候可能都不是很胖,為什麼呢?因為糖尿病早期會出現「三多一少」,這時候患者體重不會增加可能還會減輕,如果本來就處於正常體重,那麼這個時候可能就會顯瘦了,所以,一旦發現吃得多,沒有運動,但體重不增加的,就不要沾沾自喜,而是應該考慮去檢查是否有血糖異常。
當然如果從小就比較瘦,而且常吃甜食也不胖,那麼說明本人的體質代謝較好,患病幾率相應也小,但對於精製糖的飲食還是應該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