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延伸40%?中科院發現體溫背後機制,烏龜活更久的原因被揭開

2022-07-31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壽命延伸40%?中科院發現體溫背後機制,烏龜活更久的原因被揭開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認為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37度,但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卻發現,近些年來人體的基礎體溫已經下降不少,目前更多是在36.6度左右。而在我們傳統養生觀念里,多喝熱水,避免著涼就是為了保持正常的體溫,而這也認為是健康之本。

近日,中科院卻發表了一項令人意外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適當降低恆溫哺乳動物的體溫,能使其壽命延伸40%左右。對此,不少人表示這改變了傳統的認知,尤其是現在天氣這麼熱,看來要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

1 中科院新發現,低溫延伸40%壽命

不久前,中科院John Speakman教授聯合英國阿伯丁大學等高校團隊發現,新陳代謝會因為高體溫而加速,但低體溫反而更有利於壽命本身,這項研究也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上。

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將實驗鼠分為2個小組,1組處於20度的環境中,2組處於32.5度的環境中,但是有風扇進行降溫。結果顯示,2組小鼠平均壽命減少大約30%,表現出多項生理指標的加速衰老;而1組小鼠有的壽命甚至被延伸40%,它們也擁有更慢的身體衰減速率。

對於這一實驗,科學家認為低體溫可能對壽命產生影響,甚至這一機制有可能適用於人類,人類或可憑此實現壽命上的再度提升?

2 低溫背後機制被揭示,端粒或成其中關鍵

上述實驗中,小鼠處於人造低溫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壽命與生理指標差異,而自然界其實也有很多低溫壽長的案例,例如生長在0度海水中的六星海綿,他們生長發育十分緩慢,因此其衰減也來得更晚更慢,被認為壽命可能達到1.5萬餘歲,與此相似的是還有壽長的烏龜。

六星海綿和烏龜的壽長可能是新陳代謝減緩的原因所致,而加州大學實驗室的「土撥鼠」又有所不同。科學家發現,這種小動物在冬眠時衰減遺傳基因幾乎被暫停,當體溫下降至某種程度時,端粒、線粒體等甚至停止消耗。

眾所周知,端粒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生科領域科學家門的心頭好,它被認為是影響生命存活期的微觀因素。而以色列科學在高壓吸純氧實驗中發現,經過3個月的高壓吸氧受試者端粒平均延伸20%,衰減線粒體細胞減少37%,整體機能水平相當於「年輕」25歲。在哈佛戴維教授的研究中,基於線粒體賦能的「WLife」類物在實驗中實現端粒的延展等,小鼠因此額外獲得30%的壽命。

其實目前與線粒體及端粒有關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成熟,相關領域甚至已經推出成果完成科研落地,以此為代表的「WLife」經由天貓、亰東等途徑進入國內後引起不小的反響,在生科企萊特維健為代表的資本入局後,使用門檻已經不足原先的5%,被眾多一二線城市中產人群以「維持年輕狀態」的目的獲取。

雖然「低溫」研究結果讓人欣喜,但美前首富貝德福德1967年接受所謂的「人體冷凍」,如今50多年過去依舊沉睡。對此,人們不禁懷疑低溫對於生命是否僅僅起到保存肉身的作用,並不能對已經發生的衰減進行「介入」,相比之下「WLife」類物的倒撥作用引發更多關注。

3 人均壽命提高42.5歲,百歲時代或將來臨?

上世紀50年代我國人均壽命僅有34.9歲,如今已經達到77.4歲,整整提升了42.5歲之多。而史丹福大學發現,過去200年內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難道體溫更低,壽命更長?這個問題暫時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其實除了物理降溫之外,科學家也發現減少飲食中攝入的「熱量」,可以幫助機體額外的損耗。因此建議減少攝入豬、牛、羊等各種熱性大、熱量高的「紅肉」,適當增加相對平和或者低溫的鴨肉、魚肉,多食新鮮果蔬和穀物。

而對於人體本身的調控機制而言,除了晚上大腦會分泌褪黑素促進我們早點入睡,減少體內線粒體損耗之外,上述提及的「WLife」類物也能基於生物鐘層面實現相似的保護效果,該物質其實就屬於內源物的一種,但由於25歲以後大量流失因而需要額外補充。從國內亰、貓數據顯示,該物質成品觸達人群中,不少人反饋「睡眠有所改善,精力明顯提升」等,其實正是相關機制發揮作用。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相關成果的問世再到實用落地,被多數人能夠承受得起,科學家認為人類有望再次實現人均壽命的提升,可能不用多久,體溫調控更多的機制被陸續發現,憑藉各種現象級的生科產物,人人百歲的時代或將來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47da67d2d358dffdf757b729ec68b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