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們日夜為我們值守,我們為你們的奉獻精神點贊……」光華社區居民在感謝信里寫道。
武漢市江岸區勞動街光華社區,是湖北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社區疫情防控第六工作隊的下沉點。為便於工作,10名隊員實行「3+3」分組模式,3支小分隊,每個小分隊由3人組成。其中一支小分隊,正好由70、80、90後3名隊員組成。
自下沉社區工作以來,在40多天的時間裡,他們沒有豪邁宣言,只有來自心底的涓涓情懷,用真情和汗水,展現出民航人的職業風采。
「我要上、我能行」的70後
鄧龍喜是這個團隊的70後老大哥,23年的老黨員,來自機場集團航務管理部,在機場他即是一名管理人員,也是一名航行管制工程師。
2月8日,在接到機場集團組建社區防疫工作隊的通知時,鄧龍喜想到自己一家人春節前在醫院就診的情形,他坐不住了,內心重複著一個念頭:「我要上」。當時,一家人均已康復,且居家隔離觀察已過14天。他第一時間向單位請纓,8日凌晨,打電話向第六組組長朱榮生報到,並保證堅決完成任務。
下社區的第三天,網格員通知,工作任務由消殺改為值守出入口。組長朱榮生分配工作時說:「我們隊共值守9個出入口,其中8個在光華路那一片,1個在六醫院後門的正對面,危險係數較……」,話音未落,鄧龍喜馬上回復「我來守。」同組隊員笑說,「拿話筒指揮過飛機的人就是不一樣,反應真快。」
3月9日,社區再次開展「四類」人員大摸排。鄧龍喜迎難而上,主動要求上門測量體溫。剛開始,是由社區網格員帶著他一起上門,才走了一個單元樓棟,他就欣然提出,「你們很忙,這個工作我能行」。一下午時間,排查完球場路66-78號小區,他交給社區厚厚一沓台帳。
「化思念為力量」的80後
來自機場集團審計法務部的公司律師徐婷,是團隊中的80後寶媽。春節前,疫情形勢日漸嚴峻,她把兩歲的兒子託付給黃岡老家父母,隻身一人留在了武漢。「原想著過完年再把孩子接回來,哪知這一別就是兩個多月」。由於丈夫長期在國外工作,一家三口分隔三地,只能偶爾隔著手機螢幕團聚。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說不想孩子那是假的,出生到現在從沒離開過我……」說起孩子,她的眼角泛起了淚花。
疫情當下,她化思念為力量。在機場集團招募志願者之際,她毫不猶豫報了名,「我一個人在武漢,可以全身心投入志願服務。」
2月15日,武漢大雪。值守點無任何遮擋,她和隊友們打著傘在雪裡堅守,不到半天,鞋子全濕透了。為了不耽誤工作,她向超市老闆要了兩個塑料袋套在襪子上,繼續穿上濕淋淋的鞋子,一直堅持到傍晚。
作為第六工作隊的聯絡員,為當好組長的助手,做好整個小組的「服務員」,她提前做足了功課。組員乘車、考勤記錄、工作日報、餐食發放、物資領取等等,無不一一安排妥當。
「感恩磨礪」的90後
吳郁是團隊中年級最小的90後,武漢封城前,作為家中的獨女,父母很擔心她的安危,本來準備開車接她回家過年。但她想到,自己所在的航務管理部員工不多,機場是航空運輸保障的重點單位,事情肯定很多,於是,她主動放棄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機會,留守武漢,堅守崗位。
2月初,在部門群里得知機場招募支援社區志願者時,她瞞著父母,向領導報了名。吳郁是201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回想起在黨旗下的錚錚誓言,她說,「感謝單位同意我的申請,能參與社區防疫工作,是我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一次難得的機會,對我也是一種磨礪。」
吳郁值守的球場路64號小區在兒童醫院附近,很多血液病患兒家長租住在此,每天給患兒送飯,往返的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她都認識那些家長了。「蕾蕾爸爸,又有幾個你的快遞放在這兒了,等會兒記得帶回家。」「豆豆媽媽,社區工作人員剛才找你,需要你填個表,放在門口的桌子上了。」熱心腸的吳郁干起了臨時傳達員的工作,送飯歸來的家長們總會收到這樣的溫馨提醒。
吳郁的樂觀開朗、樂善好施也感染著小區居民,不時會有居民送水果、飲料到值守點來,她總是婉言相拒,有的實在推託不掉,她便轉送給小區門房值班的大爺。
一路走來,有苦有樂,有艱辛也有收穫。志願者們值守的球場路64號、66—78號小區均已連續40天無疫情,這是對他們夜以繼日辛勤付出的最好詮釋。
責編:劉艷萍
融媒體記者:羅暉
通訊員:張勇、張勁松
編輯:王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UnCHHEBnkjnB-0zwR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