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一半人滿分兒子考98:被要求成績好的孩子,長大後並不優秀

2019-09-15     開心爸爸的日記

導語

早上,開心爸爸剛打開手機,就在熱搜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則新聞「班上一半學生考滿分,兒子考98分,家長患上抑鬱症」。

新聞的主人公是一位媽媽,這位媽媽本身是 一重點小學的老師,一般來說,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教育會更加重視一些,這位媽媽也不例外,對自己兒子的要求「始終如一」,那就是:考試必須得100分,否則的話她就會很生氣。

這不,這次開學考試,兒子考了98分。按理說是一個還算是不錯的成績,那失掉的2分說不齊是粗心導致的,下次再找補回來就行了啊。但是媽媽不這樣認為,她覺得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孩子都考了100分,而自己的孩子只有98分,不僅僅說明了孩子笨,還說明自己這些年的教育太失敗了。為此她的心情極度低落,最終經過診斷,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在這個新聞下面,網友們的回覆畫風還是比較統一的:

  • 這樣的媽媽,嗯,應該先需要的是調整自己,因為自己的心理已經有問題了,繼續管教孩子,孩子也遲早出問題。誰都希望孩子成績好,但是要求滿分,有點過分。
  • 確實挺失敗的!除了分數你發現不了孩子別的,你做家長的不是失敗是啥?
  • 你拿逼孩子的這份勁頭逼自己,孩子都能當富二代了。
  • 這小孩挺悲劇的,希望他快快長大,遠離這樣的母親,要不然就會像那個清華大學的一樣,弒母藏屍。

當然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不過大都還是集中在100分,教育孩子,抑鬱症這三個詞上。

每當看到類似的新聞,開心爸爸總是很感嘆,這又是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媽媽。

說實話,要求孩子這件事情本沒錯,孩子小的時候,自控能力比較差,想讓他們以後長成參天大樹,少不了爸爸媽媽的要求。但是像這位媽媽的「每次都要求兒子考100分」就有點過分了,這哪裡是要求孩子,分明是媽媽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加在了孩子身上,分明是媽媽要強行位孩子定義未來!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就是成績好

開心爸爸查看了2018年度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成績的關注,遠高於特長、心理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換而言之,在絕大多數爸爸媽媽的心中,考試成績,成了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他們就像是上面的那位媽媽一樣,為孩子制定了許許多多的目標,一旦沒有達到,各種各樣的手段都會用上。

比如之前一個孩子,因為太調皮學習成績不好,結果屁股被爸爸打的皮開肉綻。注意,是真的皮開肉綻,有多可憐大家看看圖片就知道了。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孩子的待遇可見一斑。而且諸如此類的事情,並不是個例,網絡上面不乏一些孩子成績不好被爸爸媽媽痛打的新聞,而在實際生活中,這也成為了很多家庭的「標配」。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把孩子優秀和學習成績放在了一起,並且為孩子成績的提升簡直就是「絞盡腦汁」。

什麼超前教育,什麼補習班興趣班,什麼學區房,什麼為了孩子上一個好幼兒園委身校長,什麼陪孩子寫作業氣出心梗,什麼陪孩子學習自己考上了研究生......

很多爸爸媽媽總是太看重孩子上學這件事的結果,都盯著那張試卷不放,其實一張試卷完全體現不出孩子本身的能力,也反映不出孩子本身的天賦,努力與進步。一味的追求成績,只能是讓孩子很受傷,爸爸媽媽很抑鬱。

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不一定不優秀

最近,卸任了阿里董事局主席一職的馬雲,頻繁上熱搜,之前他的一些話以及經歷也被更多的人,更多次的翻了出來,再次重新的解讀。

實際上有著彪悍人生的馬雲,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他的高考成績,實際上完全滿足不了絕大多數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據資料顯示,馬雲曾經三次參加高考,但沒有一次上了本科分數線。更加慘不忍睹的是,前兩次的數學成績,只有可憐巴巴的1分和19分。

如果用一般的眼光來評價馬雲的話,無非就是一個偏科嚴重,成績很差,資質平平的學生。但是,這樣「差勁」的成績,也並不影響他上大學,也並不影響他建立了後來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帝國。馬雲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學習成績和優秀之間,並沒有畫上等號。

其實確實是這樣,成績好只能說明一個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記憶情況,孩子知道了這個知識點,考試的時候能夠寫出來,這就能獲得高分。但是成功不是這樣啊,成功是一個對人的能力有著綜合要求的事情,也許以前學習到的那些知識可以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一些積澱,但是真正能夠左右一個人是不是成功的,還是一些必要的能力。比如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創造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自信等。

對孩子不滿意的爸爸媽媽們,不妨看看前段時間刷屏級的文章《我的兒子是學渣》。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985畢業的碩士,丈夫是985畢業的博士,她們兩個人應該是人中龍鳳,彙集了最優秀的基因,但是生下來的孩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學渣」一一學習成績慘不忍睹。

問題是孩子自己主觀上也是很努力的,每天寫作業寫到很晚,老師講過的知識點都不斷的重複,不斷的理解,還主動要求參加補習班夯實自己的基礎。在勤能補拙這件事上,孩子幾乎是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水平,但就是得不到一個很好的結果,成績依舊是墊底,依舊擺脫不了「學渣」的稱號。

作者曾經為此抑鬱過很久,最後看開了開始自我安慰「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走學習這條路」,接著才慢慢的發現了孩子更多的優點,比如組織能力強,比如人緣好和誰都能很快的打的火熱。沒有了對孩子成績的要求,反而看到了孩子更多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來說,雖然成績差一點,但是他善良又懂事,也是非常優秀的,難道不是嗎?

也許事情就是這樣,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暫時拋卻「成績優秀說」,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孩子,興許能找到更多更加閃光的地方,從這些地方出發,也許能迎來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未嘗可知。

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並不一定優秀

說起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開心爸爸首先想到的就是吳謝宇了,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人物。

吳謝宇的成績不可謂不優秀,隨手一搜都是鍍著金光的履歷。

2009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進福州一中;2012年,在高考前被北大提前錄取;2012年,剛剛大一,就獲得了三好學生榮譽稱號;2013年,獲得了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

可以說,吳謝宇在學習成績上簡直就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如此好的成績的背後,是他從小就壓抑了自己,把所有的情緒都深埋心底秘不示人。人的情緒就像是一根彈簧,可以壓縮也可以彈伸,對於一般人來說,情緒有收斂有釋放,這才能夠保持一個很平和的心態,心理也會保持在一個很健康的狀態。

而吳謝宇的這根情緒的彈簧呢,在媽媽「完美」的教育下,從小就開始了壓縮壓縮再壓縮,直到最後壓不住了,直接彈了出去。傷害了媽媽也傷害了自己。

真正的成績好,是孩子自己主動性強,有著強烈的求知慾,並且願意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耗費時間達到的。而那些被爸爸媽媽逼著變好,逼著學習的孩子,內心的情緒一直都得不到伸張,最終不是傷人就是傷己。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發布的一則「勸退兩名博士生」的新聞也是上了熱搜。

在很多爸爸媽媽的心中,清華大學是我國的超一流大學,能夠到清華大學上學,那時「幾輩子積德」才能達到的啊!如果能在清華大學上博士研究生,就更別說了,在全國也挑不出幾個這樣的孩子來。

但是呢,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兩位博士,在讀博期間,長期沉迷學習以及研究以外的活動,並且未和學院請假連續兩周未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研究活動,根據《清華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遺憾的被取消了學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實際上和孩子之前的「唯分數論」有著很直接的關係。一個孩子之前一直被要求著好好學習,要考出一個好成績,他們大腦中的那根弦繃得緊緊的,每天不是學習就是做卷子。但是當這個要求實現了以後,他們反而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了。於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會像上面的兩個博士生一樣,沒有了目標大腦空洞,進而放飛自我,最終只能是被勸退。

這就為更多的爸爸媽媽敲響了警鐘,成績好並不代表心態好,成績好並不代表能力好,一個孩子就算是成績好,但是心態不好能力不高的話,也是走不了太遠的。

所以爸爸媽媽在要求孩子成績的時候,更應該要求的是孩子心理健康,有學習的能力。心理健康才能在日後的學習生活中,有一個更好的心態來對待;而有學習的能力呢?則是可以讓孩子在什麼時候都能夠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本質所在。

得到了爸爸媽媽鼓勵以及支持的孩子,才會變得更優秀

著名的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鄭亞旗應該是一個很典型的「學渣」了,剛上小學,就表現出了極度的不適應,到了六年級的時候,更是無法適應最終還是選擇了輟學。鄭淵潔呢,並沒有埋怨或者是強迫孩子繼續上學,而是把兒子領回家,自編教材給孩子進行「定製教育」,就這樣一直把兒子教育長大。

最終呢?鄭亞旗以一個小學畢業文憑的身份,加入到了爸爸的公司裡面,成功的把這個只有零散書籍的公司,經營成為現在收入過億的著名文化品牌,走上了很多大學畢業生都達不到的人生高度。

如果我們假設當初鄭亞旗不想上學的時候,鄭淵潔不是順應他的感受,而是強迫著他去上學,去考試的話,不僅會淹沒了鄭亞旗的才華,更會讓親子關係變差。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強迫只能帶來一個「中庸」的鄭亞旗,遠不會帶來一個「走上人生巔峰」的鄭亞旗。

很多孩子也是這樣,看上去好像是成績不好,可能是孩子的閃光點在別的方面。爸爸媽媽只有找到這一點,並且對孩子進行鼓勵和支持,才能讓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提升,最終成為孩子成功的助力。

前段時間的一則「兒子考7分,爸爸買煙花慶祝」的新聞也是這樣。

是的,這個11歲的孩子考試只考了7分,換做是別的爸爸媽媽,別說放煙花慶祝了,被打死都是有可能的。但是這位爸爸的做法,猶如一股清流,在這個追求高分數,追求好學生的「同質化」要求中,讓人眼前一亮。

這位爸爸覺得,孩子原來只能考0分,現在有了很大的進步考出了7分的成績。一方面說明孩子已經開始對學習有所在意,已經開始自主學習了,只是因為自己之前落下的太多,一時半會補不上來而已;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孩子端正了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考試的態度,這相較於以前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所以,於情於理都應該給與孩子鼓勵。

當然,開心爸爸不是說建議爸爸媽媽們也用買煙花慶祝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但是對於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在態度上的改善,應該能夠敏銳的發現,並且給與他們鼓勵。這樣的話,孩子才能接收到正向的刺激,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其實在對待孩子成績這件事情上,爸爸媽媽更多的是應該看到孩子的進步,對孩子進行鼓勵,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有安全感,能夠有信心朝著更好的目標衝擊。

最後

當然,開心爸爸並不是說爸爸媽媽放任孩子自由,不管不顧孩子的學習成績。事實上現在學習還是一條很好的階層躍遷之道。開心爸爸只是想說,就算是要求孩子的成績,也應該建立在愛孩子的前提下,是對孩子現有能力的綜合考量下的合理要求,而不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全部讓孩子來實現,不是強行為孩子定義人生。

盧梭曾經說過一句話: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很明白的說出了教育的意義,實際上孩子上學受教育,更多的是讓他們的天性得到釋放,原本有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這就夠了。至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表現出來的成績如何,都只是一些附加的屬性。

明白了這一點,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MEEQW0BJleJMoPMJU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