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些年來,湧現出很多表達父愛的電影作品,而且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精品。
發現女兒的天賦,不惜與全世界作對,也要幫助女兒換掉裙子,剪掉長發,並且按照摔跤手的標準來訓練她們,最終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冠軍,迎來輝煌的人生。這是《摔跤吧爸爸》中的父愛;
維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臨危不亂,用縝密的思維創造出了天衣無縫的證據,幫助妻子和孩子既制裁了惡人又保留了自由。最後為了給女兒一個好的榜樣,放棄大好的結局而選擇了坦白,清白做人。這是《誤殺》中的父愛;
為了兒子的教育,不顧自己69歲高齡,拖著患癌的病體,遠赴美國,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一次次揮出拳頭。最後,他明白了一個爸爸應該尊重孩子的夢想,而不是一味的替他們做決定,父子和好如初。這是《葉問4》中的父愛。
還有,就是今天開心爸爸要和大家一起聊聊的,去年上映的一部小成本電影《父子拳王》。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有真實的模型,那就是腦癱拳手汪強。
這個從小因為早產帶來各種併發症,最後演變成為了腦癱的傳奇性人物。關於他的故事,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搜索,也是一個父愛與成長的故事,限於篇幅開心爸爸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而這部電影的情節其實和汪強的成長過程差不多,作為影視節目,還是把爸爸和孩子之間那種不理解,強權父親帶來的親子危機,以及最終父子冰釋前嫌的感情展現的淋漓盡致。雖然說整體上看比較簡單,但全程貫穿的那些情感,卻讓人無比動容。
電影中,于榮光飾演了一位昔日的拳王
妻子難產去世後,他為了照顧天生左手有殘疾,還伴有智力障礙的兒子,選擇了退役。之後他的生活,一方面是與兒子相依為命,堅強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則是帶著兒子四處求醫問藥,期待有一天兒子能夠被治好,恢復正常人的生活。
鄭人碩飾演的是兒子餘生,外表上左手殘廢,幾乎可以說只有一隻手臂可用;從智商上,他也是遠低於同齡人,這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心態上看,因為身體的缺陷,他很自卑,童年幾乎都是在陰影中度過的。
多年以後,餘生的拳擊天賦被于榮光的老朋友發現,激動的老朋友表示要把餘生培養成為一個職業的拳擊手。作為一個前拳王,于榮光深知這條路上的血與淚,再加上餘生的身體條件(拳擊比賽沒有殘疾人項目,想要參賽只能是和那些正常的拳擊手同台競技),需要付出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努力,念及如此,他極力反對兒子餘生學習打拳擊。
因此,父子之間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最終呢,餘生還是戰勝了自己,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拳擊手,打贏對手的同時也找到了人生的意義。而于榮光呢,也認識到了拳擊對兒子的重要意義,從反對變成了支持,拳擊這條路上父子倆一起並肩走了下去。
說實話,電影還是很老套的,從背景的設定到人物的衝突,從情節的推進到懸念的展開,從衝突的鋪設到結果的演變,都給人一種濃濃雞湯的味道。但是如果看過汪強故事的人,再看這部電影的話,就會多了一些感同身受,就能更加深入的品讀其中的父子情深了。
這部電影最獨特的兩個點,就是用故事的形式,給大家生動的展現出了,「子承父業」的矛盾,以及父子如何和解的過程。
電影如人生,看他們的故事何嘗不是在看我們自己的故事呢?
子承父業
之前看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了孩子,你會讓他做你現在做的工作嗎?」。
網友們眾說紛紜,有贊同的也有不贊同的。
其實關於「子承父業」一直以來都是個充滿了爭議的話題。
願意讓孩子子承父業的,無外乎是自己的工作還算不錯,能夠有一份對得起自己的薪水,以及光鮮亮麗的工作環境。或者是多年的工作,自己積攢了不少的人脈關係,如果孩子也從事這個行業的話,明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而不願意讓孩子子承父業的,往往是一些勞動密集型,或者是對自己傷害比較大的工作,爸爸媽媽自己工作已經是費心費力,而且投入和產出也不成正比,就不捨得讓孩子也受這份罪了。
電影中的于榮光不希望兒子學拳擊,一方面他自己前半生經歷已經顯示了,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職業,看上去一時的光鮮,背後卻是沒日沒夜的苦練,以及揮灑無數的汗水才能換來的。而且,拳擊並不是一個安全的職業,很多時候,拳擊手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以及燃燒自己生命才能換來那一點點高光的瞬間。
另外一方面呢,兒子的身體條件也不允許他參加這樣一個,對身體綜合素質,以及靈活性反應能力爆發能力都很高的比賽。畢竟對於身體完好的人來說,拳擊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了,對於餘生這樣身體和大腦都有障礙的人來說,就更加的難了。
於情於理,作為爸爸的于榮光都希望兒子能夠找一個安全的工作,安安穩穩度過這一生,這就足夠了。
兒子餘生是怎麼想的呢?
是的,稚嫩的他並沒有想的那麼深刻,未來的路有多崎嶇他也沒有太多的概念。但是作為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兒子更希望自己用拳擊這種充滿了男人氣概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現出其實自己也很強的一面,從而像個正常人一樣生活。
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選擇,這其實就是父子矛盾的衝突點。
作為爸爸媽媽,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他們,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物質以及精神方面的幫助?還是寧願被孩子埋怨,甚至是怨恨,也要堅持讓孩子做出自己認為對的選擇?看上去像是電影中於榮光的選擇,實際上卻是對現實中很多爸爸媽媽們的心靈拷問,您會怎麼選擇?
在爸爸媽媽的眼中,孩子始終都是孩子
在很多爸爸媽媽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哪怕是結婚生子了,也還是那個長不大的,需要自己關心的孩子。這其實是一個太大的教育誤區了。
孩子不管大還是小,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不應該也不能附屬於爸爸媽媽而存在,爸爸媽媽也儘量不要主觀的去決定他們的人生。
很多不希望孩子選擇自己現在從事職業的爸爸媽媽,無外乎是像開心爸爸上面說的,覺得這份工作不是很光鮮,收入不是很高,社會認同率也不是很高之類。但是您有沒有想過,同樣是一份工作不同的人來做效果是並不一樣的。
同樣是體力勞動,有的人一輩子只能靠出賣勞動力來賺錢,而有的人呢,邊工作邊思考,邊工作邊學習,在掙錢的同時提升了自己,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的躍遷。
作為爸爸媽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建議,讓他們不要重複自己的老路,在自己走過的路上獲得更大的成就,這不是更加有意義的事情嗎?
而那些希望孩子從事自己現在職業的爸爸媽媽,也無非是覺得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幫助孩子少走不少彎路,輕輕鬆鬆跑贏很多同齡人。畢竟,從0開始和從1開始,對於一個剛出生社會的孩子來說,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您想過沒有,這種看上去是為了孩子好的做法,往往是剝奪了孩子努力拚搏,正確認識自己能力,正確面對挫折,更好見識世界的機會。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或者不是都不對,只要選擇就是干預了孩子的人生。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更多的建議,以及對於利弊的分析,最後尊重孩子的選擇。
電影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耍了一個花招,用昔日對手的賞識,進而決定培養餘生的方式,來讓兒子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于榮光呢,看到兒子雖然選擇了拳擊,但卻沒像自己想的那樣失敗,也就認可了這一點。
父子如何和解
其實作為一個爸爸,開心爸爸個人更加關注父子和解這個話題。
電影中的故事其實是取巧了,在餘生成名之後,于榮光的眼睛出了問題幾乎要失明,一下子變得生活不能自理。而餘生呢,則是回歸家庭回到爸爸身邊,就像小時候爸爸照顧他一樣,開始像個「正常人」似的照顧爸爸。
就是在這種日復一日的照顧中,餘生目睹了爸爸因為當年打拳擊落下的病根,也就明白了為什么爸爸不想自己也去打拳擊。至此,兒子明白了爸爸的苦心,父子間順利的和解。
當然有類似情節的還有《葉問4》,葉問和葉準的和解,也是因為葉准知道了自己爸爸身患癌症,想在生命的最後時間給自己一個比較安穩的未來。原本的叛逆瞬間變成了不懂事,爸爸的那些行為在這個時候的葉准眼中都有了合理的解釋,最終父子終於順利的和解。
但影視作品終究是影視作品,現實生活遠比電影中表現出來的要複雜的多,也難以和解的多。
說實話,父子關係對於全世界的男性來說,都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在父愛如山沉默不語的背景下,充斥著對抗、矛盾、強權、掙扎以及隱忍。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兒子出生以後天然會和媽媽產生一種依戀的關係,不管吃飯還是睡覺,他們都希望能夠和媽媽在一起,並且希望媽媽的眼神一直都在自己身上停留。但是在現實中呢,媽媽除了和兒子,還會和爸爸有親密的關係,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兒子看來仿佛爸爸就是那個和自己搶奪媽媽的人,所以,從小兒子和爸爸之間就是有很多隔閡的。
從生活實際角度來講,很多家庭都是爸爸在外打工掙錢,親子相處的時間本來就很有限,再加上很多爸爸並不善於言辭,就算是心中有愛,也只是用硬邦邦的方式來表達。就算是和孩子之間有了誤會和矛盾,也不能及時的解開,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加深,父子之間的關係就更加的惡化了。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父子該如何和解呢?
很多時候,兒子與爸爸的和解是從他自己成為爸爸之後開始的。
有了家庭,並且有了孩子之後,兒子的心智開始逐漸的成熟,看著自己的孩子多麼的像當初的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想起當初爸爸面對自己時的無奈,才能理解爸爸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不容易。
其實父子和解並不困難。
對於爸爸來說,放棄固有的那種和兒子的相處模式,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可以花費時間花費精力在陪伴兒子這件事情上;可以把兒子當做是成年人一樣的看待,談一些男人之間才會聊的話題;對於和兒子之間的矛盾,可以尋求媽媽作為中間人,進而解決在萌芽之中;放棄之前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期待,做一個普通的爸爸等等。
對於兒子來說,就像是和媽媽之間的相處一樣,可以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讓爸爸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想要什麼;可以嘗試著聽一次爸爸的話,很多時候爸爸們都是嘴硬心軟,提出的要求也都是為了自己好;可以要求爸爸與自己一起,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等等。
其實開心爸爸說的這些,做起來都不難,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父子之間的緊張關係,大機率還是他們誰都不願意主動邁出那一步而已。
開心爸爸說
這部《父子拳王》,與其說它是一部熱血,反映拳擊手生活的電影,不如說它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父子和解的過程。有誤會有不解,有衝突有對立,有感動也有理解,這其實才是父子關係的真諦:不管有過什麼樣的衝突,最終都會翻過去。不管是爸爸還是兒子,最期待的,還是兩個人在一起回憶過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