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要讓你的名聲,超過你的智慧本身

2020-06-14   國學書舍

原標題:《道德經》:不要讓你的名聲,超過你的智慧本身

《道德經》:不要讓你的名聲,超過你的智慧本身。

一、

不要讓你的名聲超過你的智慧本身,也不要讓你在為人處事時,對一個人的恩惠超過應盡的情分。

很多人喜歡揚名立萬,光耀門楣的人生,因為能讓自己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但是真正的人生智者,從來不會刻意追求名聲,更不會將自己放在聚光燈下。

不管是為人處事,還是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智慧時,不要讓事情走到一個過分圓滿的地步,否則自己就會陷入被動之中。

就好像有這樣一句很通俗的話:對一個人好,不要好到過分,否則就會有「升米恩,斗米仇」的尷尬。

《小窗幽記》之中說: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要保留一份永遠不會斷絕的恩惠,才可以維繫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心;處理事情也要留有餘地,而不是竭盡智慧,才可以提防無法預測的突然變故。

凡事留有餘地,是給自己留退路的前提

歷史上有許多人名氣很大但是才能不符,最後導致了殺身之禍。

比如紙上談兵的趙括以及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都是如此,我們對於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非常熟悉,但是很少聽說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的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派大將鄧艾偷襲蜀軍,蜀漢劉禪就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為將,統領七萬大軍抗敵,很多人以為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對他寄予了厚望,但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因為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獨子,但是諸葛亮47歲才生這個兒子,後來幾年諸葛亮一直在忙於戰爭,無心過問諸葛瞻的學業。

到了諸葛亮病逝時,諸葛瞻也只有八歲,所以他雖然繼承了諸葛亮的聰明智慧,卻沒有諸葛亮的謀略經驗,也來不及繼承父親的文韜武略。

後來他的母親也撒手人寰,所以他在教育上有很大的疏忽。

而後主劉禪因為尊敬諸葛亮,在諸葛瞻17歲的時候就把公主許配給他,讓他成為駙馬,並且使他一路升遷,這一系列行為都讓諸葛瞻產生了恍惚,誤認為自己具備父親一樣的才華。

而且,對於外人來說,他們都明確表明了對於諸葛瞻寄予的厚望,但遺憾的事,諸葛瞻在率領七萬人馬與鄧艾三萬魏軍大戰三次之後,徹底失敗,也以身殉國。

所以,不要讓自己表現的名聲比實際上更優秀,一則你的優秀會讓別人產生嫉妒之心,嫉妒心是仇恨的前提。

二來,表現的過於優秀,會讓別人對你產生過高的期望,當期望過高而帶來失望時,就會造成禍患和問題。

二、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將鐵器磨出鋒利的刃不可長久地保持刃的鋒利,金玉滿堂不能長久守住,富貴而驕縱是給自己帶來禍害的根源。

人心之中都有趨善避惡的心思,所以才會過度的追求圓滿,然而我們需要克服本性的缺失,理智面對得失才是智者,比如古代的孫叔敖。

孫叔敖原來是一個隱士,後來被人推薦給了楚莊王,三個月之後就做了宰相。

有一天,一個孤丘老人很關心孫叔敖,就對他說:「高貴之人有三怨,你知道嗎?爵位高的人別人嫉妒他,官職高的人君王討厭他,俸祿優厚的人會遭來怨恨。」

孫叔敖就笑著說:「我的爵位越高,心胸越謙卑,我的官職越大慾望越小,我的俸祿越優厚,我對別人的施捨就越普遍,我用這樣的方法來避免三怨可以嗎?」

老人笑著滿意的點點頭,然後轉身離開。

後來孫叔敖在為官處事上真正做到了謙虛恭敬,從不耀武揚威,三次擔任宰相,三次離開宰相職位,都沒有露出憂愁之色,一切坦然待之,所以即便身逢亂世,也能避開災禍。

而且臨死之時,給自己的兒子留下最後一個計策,讓自己的兒子只接受楚王賞賜的名叫「寢丘」的地方,而子孫幾代人都因為那塊地而受益。

所以讓一切保持適度,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不要讓自己處在盈滿的位置,便是保全自己的最佳良策。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