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信奉以善為本的法則,才是合乎道義的智慧。
一、
世間有「人道」有「天道」,人道是一種「術」,而天道則是「道」。
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心思用在術上,他得到的是看得到的利益,同時需要面對的也是看不見的災禍;如果一個人用「道」來為人處事,即便表面沒有出現看得見的利益,實則已經擁有了隱藏的福報。
所有合於道的行為都是符合天道規則的,而最接近道的行為,則是以善為核心的道義。
有很多人特別排斥「善」這一個概念,特別是現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多數人都覺得厚道未必會有好的結果,而奸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局。
其實並非如此,不管在任何一個時代,不管面對任何事情,我們看見的未必是真實存在的,當你用奸詐的手段獲取表面利益時,看不到的也是背後的災禍;當你用善良的行為塑造自己的德行時,而福報也早已存在你的人生。
真正的善,不僅僅是存在於自己內心的信念,更是輔助行動的根本教條,即便在謀劃事業時也應如此。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意思就是說:恪盡職守而無所畏懼,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
安守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不仰仗自己的聰明去做不該做的事情,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廢馳缺失了。
恪守人生的信義,而沒有任何稍加改變,即便面對一些看似苦難和危險的境地,也能設身處地的儘自己的責任,而不是竭盡全力的只考慮自己,更不是苟且偷生的背信棄義,這就是我們應該信奉的道義,這是一種融入行為的善。
二、
在公元前一百年,漢武帝將出兵攻打匈奴,就派中郎將蘇武,帶著副手張勝和常惠出使匈奴,誰知道卻遭遇了變故,蘇武也被匈奴扣留。
匈奴人對蘇武百般折磨,想讓蘇武投降於自己,但是蘇武寧死不從,拔出刀來就要自殺,蘇武脖子受了重傷,旁邊的人慌忙把他抱住,蘇武才得以搶救過來。
匈奴人就派曾經投降給自己的漢人勸蘇武投降,蘇武不動聲色的對勸降自己的人說:「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和朝廷,厚顏無恥的做了漢奸,我絕不會投降,怎麼逼我都沒有用。」
匈奴人知道了,就百般折磨蘇武,將他關在了一個地窖裡面,但是幾天之後蘇武竟然奇蹟般的沒有餓死,活了下來。
匈奴人見蘇武軟硬不吃,折磨他都沒有用,就把他送到了北海,也就是如今的貝加爾湖那裡去放羊,整整19年的時間,使蘇武的鬍鬚頭髮全白了,但他從未提過投降二字。
一直到公元前85年,漢武帝已死,他的兒子漢昭帝繼位,漢昭帝在各方打聽之下才知道,蘇武原來還活著,就強行命令匈奴釋放蘇武。
蘇武回到長安那天,長安人民都來迎接他,他們看到一個白頭髮的蘇武,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
很多人都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更多的人,卻沒有足夠多的道義在面對苦難甚至是危險時,還能遵守自己的道義,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現在的許多人猶如牆頭草一般,見到利益往前上,見到危險就往後撤,從不將這種苟且偷生的行為當做恥辱,在背信棄義的同時,反而將此當作謀生的手段去炫耀,這不就是人性的卑劣嗎。
《菜根譚》之中說: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一個平民老百姓,如果願意儘自己的能力廣積恩德,廣施恩惠,他雖然沒有功名利祿,但是同樣能受世人敬仰;一個有高官厚祿的士大夫,如果一位爭權奪勢,貪戀名聲,雖然有功名利祿,卻也像乞丐一樣可悲。
在道義之人的眼中,這個世上貧富有真假,地位也需辯證,而且人的品格從不以地位作為標準,而是真正的心胸寬廣,廣積恩德,在關鍵時刻能夠信奉道義,不被利益遮蔽了雙眼,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敬仰和崇拜的。
如果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恪盡職守也不能信奉道義,在關鍵時刻就背信棄義,這樣的人生才是一種可悲。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