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語言學:一所文科高校的「科學化」之路

2019-11-06     中國科學報

作者丨韓天琪

一名腦袋上塗滿耦合劑的被試者正戴著電極帽完成語言學習任務。如果不是實驗室外掛著「上海外國語大學腦與認知科學應用重點實驗室」的牌子,您一定會以為走進了一所理工科大學的實驗室。

在人們的固有認知中,語言學研究無非是語義、語用、音韻、訓詁,與現代科學和實證方法相去甚遠。一所語言類高校現在都開始用這麼「高大上」的研究方法了?

不過對上海外國語大學來說,這種認識的「滯後慣性」恰恰意味著它迎來了70年建校歷史上一個絕佳發展機遇期。

「語言+專業」:

開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先河

1949年12月,上海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上外)正式創建,其前身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後歷經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上海俄文專(修)科學校、上海外國語學院等傳承變革,於1963年列入教育部全國重點大學,並於1994年正式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學校創建的初衷是為國家建設培養外語高級專門人才」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岩松向《中國科學報》表示,這是上外從建校以來就堅持的傳統與優勢。進入新時代,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卓越人才。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上外開設語種的不斷增加,以及學校、社會外語學習的逐漸普及,該校時任領導集體意識到,語言工具化的時代可能馬上就要來臨。當語言不再為少數專業人才所「壟斷」,上外和上外培養的人才,二者的發展前景在哪裡?

1983年,上外開全國外語類高校先河,開設了國際新聞專業,開始探索「語言+專業」的學科融合與人才復合新模式。「這在當時全國的外語學院中還非常少見,可以說是一個創舉。」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姜智彬說。

此後,上外逐漸形成以語言文學類學科見長,文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五大門類協調發展的學科格局,可謂多元並舉,特色鮮明。2010年,在多年積累之後,上外獲批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點,這是上外繼外國語言文學之後拿到的第2個博士點,也讓上外成為全國最早拿到兩個博士點的外語院校。

復合型人才也在畢業後成為諸多領域的佼佼者。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就是上外新聞傳播專業培養的第一屆畢業生,該專業的第二屆畢業生中還走出了CGTN總監江和平與央視英語頻道主持人楊銳等。

從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兩方面來看,這一轉型無疑為上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認知神經科學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一些唱衰人工翻譯、語言學的言論。傳統文科的研究範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還能走多久?對於以語言、人文社科為主要學科的上外來說,又到了主動謀求轉型的戰略機遇期。

語言學:人文與科學之爭

2015年,剛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的潘煜決定到上外工作,接任上外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一職。當時很多朋友聽到他即將入職上外,都表示很驚訝,「你是研究信息管理的教授,去上外教哪國語言呀?」戲謔式的調侃,顯示出社會對傳統文科高校的刻板印象。

然而,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看來,語言從來不僅是交際工具,更是知識創新工具。「語言學本身既是人文、更是科學。」

上外對語言學科屬性的定義,堅定了潘煜到上外工作的決心。

「管理學經歷了傳統人文社科的定性研究,數學建模、問卷調查等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文理交叉研究,到大數據、實驗等科學化工程化的實驗研究範式幾個階段的發展轉變。」目前國際學術界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種:數學建模、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方法、心理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數據科學的進步,心理學通過認知神經科學與基因技術結合煥發出新的活力。管理學科是應用性學科,技術的發展必定會推動管理學科向前沿交叉方向前進。

2015年開始,上外依託賓夕法尼亞大學回國的團隊在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成立了「腦與認知科學應用重點實驗室」,隨後,逐步從國內外,如喬治亞理工、北京郵電大學等各個高校引進了一批專家,成立了「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應用實驗室」。在這兩個實驗室的助力推動下,上外管理學科取得了快速發展。

2014年時,上外管理學科發表的高質量論文不超過5篇,而2016年至2018年期間,這一數據被更新到100餘篇,其中一區二區的文章達到68篇,再加上數10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助力上外工商管理學科於2018年成功申請到博士點、2019年成功申請到博士後流動站。這是上外第三個博士點與博士後流動站,也讓上外成為我國目前外語院校中唯一的有3個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的高校。

2015年,上外工商管理學科在全國軟科學排名中位於後50%,2019年11月,這一數據已進入全國前25%。

今年,依託兩個實驗室,潘煜團隊成功申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神經科學驅動的管理決策與應用創新研究專項」(按照重點項目群管理)中的一項,蔣彩虹副教授參與清華大學團隊獲得另外一項中的一個子課題,這是上外這所文科類大學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新突破。據介紹,明年實驗室還會添置磁共振設備,屆時上外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將成為全國第一個購買磁共振、硬體設備最好的管理學院之一。這對國際國內優秀管理學人才來說將具有巨大吸引力。

在搭建平台的基礎上,學院對招聘模式、本碩博培養方案、工資分配體系、研究生招生錄取模式等也進行了全面的探索與嘗試。努力使發展模式既符合中國國情,也兼容海外特點,適應上外的文化傳統,吸收多方營養、茁壯成長。

管理學科:

一塊科學化探索「試驗田」

一個好的學院就是「制定好的政策,鼓勵好的老師,培養好的學生,服務好國家社會發展。」文科高校向「新文科」科學化方向轉型,不僅僅一兩台設備、一兩個實驗室就能完成的,最終還是要依靠系統性的制度與政策。學院制定的《教學科研績效工作辦法》歷經范征、潘煜兩任領導團隊,歷時一年充分討論,再經歷兩年時間逐步完善,逐漸固定下來,並且根據學科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提高要求,不斷調整優化。

學院吸收改進了國際上通行的「常任軌」制度。對於新聘任的老師,學院在強調科研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教學。新來的年輕老師第一學期的任務是『聽課』,學習如何上課。學院安排給新任老師的教學任務不重,一學期不超過兩門,但要求老師認真備課,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出現教學事故,重視學生評價。現在管理學院的本科生在大一大二不劃分具體專業,須修數學類課程十九學分、數理經濟類相關課程十餘學分、信息科學類課程十多個學分。保留具有上外特色的語言類課程三十六學分。而管理類知識點普及類的課程從二、三學分調整為一學分。

碩士階段,學院設置了六個全新的專業方向,分別是消費行為與神經決策,信息管理與數字營銷,金融科技、會計與公司財務,企業戰略與跨文化管理,智慧運營與供應鏈管理,數字公關。碩士生入學第一年與博士生參加同樣內容的課程,隨後與博士生一同參加「資格考試」,考試合格未來可以申請碩博連讀。 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上外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希望在教學中將管理學與前沿科技相結合,讓學院培養的人才從「軟管理」轉型為「硬管理」。

管理學科這幾年的轉型,最重要的就是學院齊心協力、凝練共識,遇事商量、水到渠成。潘煜回憶起「當時進行學科方向的討論時,關於公關專業,開始時學院希望改成智慧公關,用人工智慧、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進行公關研究,培養人才。」開會討論時公關專業的老師們認為這種改造有些激進。多次討論後達成共識「聚焦數字公關與品牌管理」。學科轉型需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每個老師都有一顆發展學科的心。隨著公關專業老師對新技術的不斷了解、與業界同行的不斷交流,第二年,系主任主動提出能否把方向改成更前沿更具有技術性的「營銷科學與數字公關」,要求學院給專業配備信息、數學、算法的新教師。

全面開啟轉型之路

上外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創建的外語院校之一,語言特色和人文社科已經成為它基因的一部分。但它未來的發展只能停留於此嗎?

「大家一提到上外,首先會聯想到是『教外語』的,但如果提到香港中文大學,大家會首先聯想到『教中文』的嗎?」潘煜的這一比喻是想告訴我們,即使以語言和人文社科研究為特色的學校,一樣可以向科學化方向轉型。

「事實上,『外國語大學』的範疇可以比字面上的理解廣泛得多。」姜鋒告訴記者,建成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是學校的辦學定位。在管理學科轉型之初,上外除了希望它引進最新的管理學科研究範式之外,還對其抱有另一個期待,即依託新籌建實驗室和新引進人才,支持學校外國語言文學和其他人文社科專業的「科學化」轉型。

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分為語言、文學、跨文化研究、翻譯和區域國別研究五個方向。其中語言學研究近幾年的範式轉型已十分迫切,正在從傳統的語言學研究向認知神經科學、與計算機結合的語料庫研究進行交叉融合。上海外國語大學科研處處長王有勇告訴記者。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說,「桌子上有一個蘋果,不是張三吃的,就是李四吃的。」這種語境下我們通常會將句子的意思理解為「排除性」的,即蘋果是張三或者李四其中一人吃的。但如果有人說,「桌子上有十個蘋果,不是張三吃的,就是李四吃的。」就可以至少有兩種解釋,一是張三或者李四其中一人吃了全部十個蘋果,而另一人沒有吃;或者張三和李四各吃了十個蘋果中的若干個。

為什麼會出現後者語意理解的差異呢?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院長周曉林解釋說,這與人的大腦活動和認知神經科學密切相關。「傳統語言學家對語言學的定義是,『對語言本質規則的描述』。但從語言學近些年的發展來說,光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語言學也是認知實踐的過程。」

周曉林說,當前的語言學研究已經不再局限於訓詁和語音的研究,也能參與到研究人類語言發展的實際功能中去。「可以與心理學交叉、與神經科學交叉,轉向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等等。」

在區域國別研究方面,除了做田野調查,到現場去生活學習。現在有了網絡爬蟲,可以通過數據抓取做成各個資料庫,再對資料庫進行計算機加工,用智能方式提供主動服務。

人工智慧翻譯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學習外語的不可欠缺性。翻譯專業如何面對來自人工智慧的挑戰?高級翻譯學院院長張愛玲認為,必須要重視並通過調整自身積極應對這種挑戰。上外高翻學院除了傳統的人工翻譯的訓練以外,還在探索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背景下翻譯人才培養的轉型之路。

「以口筆譯為樞紐的跨學科研究及其未來發展,還涉及大腦建模、人工智慧、數字化、金融藝術、傳統文化等諸多學科領域,並針對專業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政府業界以及國際組織用人標準、以及新興技術影響下譯員的前景展望等具體實踐展開深刻分析和反思,有效促進產學研聯動,從而拓展翻譯研究的視野和疆域。」張愛玲說。

如果把上外建校的歷史分為時間對等的兩半,在建校35周年時,上外正式提出了「語言+專業」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從單科性向多科性發展,成為率先轉型的外語院校之一,引領外語類高校近30年的發展。

今天,上外對傳統人文社科專業「科學化」轉型的積極嘗試,會對未來中國外語學科及人文社科專業的建設、外語人才及人文社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外語院校甚至所有文科院校向「新文科」方向的發展產生怎樣的裂變效應?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科學報》 (2019-11-06 第1版 要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nkwUG4BMH2_cNUgY9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