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封城第二天武漢即迎來轉折點

2020-04-29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李晨陽

1月23日封城後,武漢新冠病毒的有效傳染數(Rt)就開始迅速下降,在2月6日這天下降至1.0以下,並在3月8日降到0.1,武漢疫情自此得到有效遏制。

這份基於武漢3.2萬名新冠肺炎病人的數據分析,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吸引了數十萬人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報》專訪了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林希虹。

她將在4月29日晚未來論壇發起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討論武漢數據分析結果和公共衛生防疫經驗總結如何助力全球抗疫。

《中國科學報》:新冠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一直在修正。根據你的研究,這個數值應該是多少?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傳染病中大概是什麼地位?

林希虹:前期研究中對R0的報道,較低的有1.40,較高的達到了6.49。

根據我們對武漢數據的分析,結合世衛組織公布的一些數字,認為在武漢,新冠病毒的R0大約為3.8,區間在3~5之間。

但在人口密集、基礎衛生條件不好的國家和地區,這個數字可能還會更高。

目前,新冠肺炎的R0值比SARS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都要高,但死亡率要比這兩種疾病低。

《中國科學報》:根據論文,2月6日是武漢疫情控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Rt首次降到了1以下。你怎麼解讀這個結果?

林希虹:Rt值的變化與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緊密相關。

武漢封城的早期階段(1月23日至2月1日),城市採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包括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交通管制、居家隔離等,把Rt值從封城前的3.88降低到了1.2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結果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得到了複製。

比如義大利、德國等國採取保持社交距離、居家隔離等措施後,Rt值很快下降並趨於平緩。

但由於家庭內部傳播鏈難以斬斷,Rt曲線沒有真正開始下降並趨於零。

回顧武漢。從2月初開始,隨著醫療設施改善、醫護人員增加、方艙醫院陸續開放,武漢實現了對發熱、疑似、密接、留觀四類人員的全面隔離、檢疫和收治,有效地斬斷了社區和家庭內部的傳播鏈。

特別是方艙醫院運行後,武漢的Rt值出現了迅速下降,2月6日開始小於1,並在3月8日降到0.1。

《中國科學報》:鑒於世界各國不同的疫情發展階段和不同的國情民情,武漢的抗疫經驗是否具有普適性的推廣價值?

林希虹:武漢經驗告訴我們,新冠疫情的確可以通過公共衛生干預,包括檢測、追蹤接觸者、保持社交距離和集中隔離檢疫等措施實現有效控制。

目前把武漢經驗跟自身國情結合得比較好、取得了顯著成效的國家有韓國和新加坡。

3月初,我們的論文預印本在MedRxiv上線後,受到了廣泛關注,刊發後近10萬人閱讀。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採訪,我也通過哈佛大學講座、社交媒體、英國議會的科學技術委員會聽證會等渠道分享了武漢數據的分析結果和從中學到的抗疫經驗,得到的反饋是,武漢經驗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但具體在西方各國能否實施、怎麼實施,還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各國國情的抗疫措施。

《中國科學報》:按照當下的疫情發展速度,是否有些國家快要實現群體免疫了?

林希虹:在回答「群體免疫」的問題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到底有多少人已經有了抗體和免疫力?以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至少超過50%的人有抗體和免疫力,群體免疫才有可能有用。

第二,現有抗體檢測方法的準確率足夠嗎?第三,一個人有了抗體不一定就有免疫力,就算有了免疫力,也不確定能維持多久。

所以,在沒有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的境況下,強有力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科學報》:美國現在的檢測速度非常快,檢測量也非常大,它是否採取了一些更先進的檢測技術?

林希虹:美國現階段的檢測手法同樣以核酸檢測為主,檢測速度快可能得益於參與檢測的機構多、儀器數量多。當然美國還有深厚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目前制約美國檢測速度的一大瓶頸是拭子數量不足。

現在有人在研究是否可以將唾液作為樣品進行檢測,已有很好的進展。

如果能成功,將大大提升檢測的效率和普及性。

《中國科學報》:中國已經進入了防疫新階段。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在持續,我們應該如何調整防疫策略?

林希虹:中國目前的主要傳染源發生了變化。現在要關注的傳染源是境外輸入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

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究竟有多大?怎麼更有效地發現這些人?如何提高基於人群的廣泛測試率?如何準確估計已有抗體的人的比例?哪些因素決定一個人是否產生抗體?這些問題是下階段的研究重點。

當然,還要加緊疫苗研發。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0.6130

《中國科學報》 (2020-04-29 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8f7yHEBnkjnB-0zP2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