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養思考:取消發表論文規定,轉向課程碩士

2020-01-18     中國科學報

取消研究生髮表論文規定轉向課程研究生

作者 | 馬軍

這個時間段,各高校都開啟了寒假模式。

學校和課題組之間的差異性使得在讀研究生們享受不同的待遇。

完成了基本論文要求的研究生們(碩士生和博士生)可以瀟洒地回家享受父母提供的美食,或者瀟洒地去度假了。

當然,還有一部分打算破罐子破摔的研究生也勇敢地回家了,先回去穩定下情緒,過完了春節再說。

2020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即將在春節後公布。考的如何,考生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和預測。

今年的研究生報考數量出現了顯著的增長,最終錄取的人數也會有一定幅度的絕對增長。

此前也有很多博文熱論過研究生是否該發表小論文,一大部分人認為研究生答辯前發表小論文的規定是急功近利,甚至是霸王條款。

隨著國家相關部委倡導反對「五唯」政策的落地,推崇代表制度正逐漸被廣大研究人員接受。

但研究生導師們都真實感受到學位論文的綜合要求越來越高,第一關就是一個重複率的問題。

普遍的邏輯是有系列小論文發表,那麼學位論文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反之,如果沒有小論文的支撐,那麼大論文的完成就相對困難。

實際上,如果研究生完成了具體的研究工作,能夠體現其學術能力的增長就是進步。

畢竟,各種期刊對論文發表的要求都有基本的標準,但對學術貢獻度和規範的要求有很大的差異。

這主要體現在不同期刊的風格和偏好,以及學術編輯和審稿人等很多隨機因素的影響。

強制要求研究生在答辯前完成規定指標論文的發表是一種約束,是對研究生的一種督促,但也造成了很強的壓力。

從創新能力角度看,只有極少數的研究生可以做出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多數研究生和研究人員做的基本都是跟風式、驗證式、假想預測般的研究。

如果強行要求研究生在畢業前完成論文的發表顯然是有問題的,畢竟具體工作的完成到八股文般的科技文章發表有個過程。

導師們和課題組相關指導老師應該能準確評估每個學生做的具體工作的貢獻度,給予準確的評價,團伙成員可以繼續完善該工作。那麼,研究生即使畢業了,該工作也可以在完善後發表。

隨著研究生擴招,如果不徹底取消在讀研究生獲得學位必須發表論文的強行規定,那麼這個群體之間的競爭會更大。

一些不能完成論文發表的研究生可能會出現偶發性的極端事件,導致師生矛盾加劇。

如果不能有效正確地引導輿情,那麼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會受到危害。

人才培養實際上是一個長效過程,當今形勢下不能再粗暴地以發表論文與否,判斷培養研究生是否成功。

小論文的發表需要同行評價,學位論文的評價也需要同行的準確評價。

在當前盲審體制下,每本外審的論文應該附加指導老師的評語和承諾,在線盲評系統應包含學位申請者答覆和辯解論文評閱人質疑的環節。

研究生的培養也要考慮進一步的改革,如碩士研究生可以分為兩年制課程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都不需要發表小論文。

課程碩士只要修完了規定的課程並撰寫一份課程總結報告即可,專業學位碩士應結合本專業針對某一具體問題撰寫技術改進報告,或者實例驗證報告就行。

徹底取消學術型碩士,強化學術型博士的培養,如直接從本科畢業申請攻讀博士學位,學制保留在5-7年。

對於博士的培養,各個培養單位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實際學術水平提出具體的要求,但發表小論文的數量最多1篇。

繼續強化博士後站的功能,全面吸納願意繼續從事科學研究的博士畢業生進入博士後階段開展科研工作。

設立課程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全面取消3年制學術型碩士的培養,讓那些真正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本科畢業生選擇碩博連讀,可以有效節約資源(一些碩士生畢業就去從事非科研工作,甚至去中學當老師,或者培訓機構做管理),也可以降低管理人員和導師的壓力和風險。

編輯|宗 華

排版|蔣志海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馬軍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214256.htm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AKNuG8BUQOea5Ow6H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