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型調查揭示科學家工作生活壓力

2020-01-18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王方

一項針對4000多名科學家的調查描繪了一幅關於他們工作文化的糟糕圖景,表明高度競爭和充滿敵意的環境正在損害研究的質量。

約80%的調查參與者(大多是英國研究人員)認為競爭塑造了苛刻或激進的工作條件,一半的人描述了與抑鬱或焦慮的鬥爭。

近2/3的受訪者表示目睹過欺凌或騷擾,43%的人則表示曾親身經歷過。

「這些結果構成了令人震驚的科研境況側寫,而我們必須要改變。」這項調查的主要研究資助機構惠康基金會的負責人Jeremy Farrar說。

該機構位於英國倫敦,與市場研究機構Shift Learning共同進行了這項調查。

「糟糕的研究文化最終會導致糟糕的研究。」Farrar表示,支持全球約1.5萬名科研人員的惠康基金會,致力於解決調查中突出的問題,並呼籲整個研究系統參與進來。

「從資助者到研究帶頭人,再到大學和機構負責人,所有人都必須認識到從事研究工作的壓力,並採取行動。」

惠康基金會於1月15日公布了這項調查結果,並將其作為改善科學工作環境舉措的一部分。調查稱,追求卓越的驅動力創造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文化。

「很明顯,我們目前的研究實踐是不可持續的。」

領銜惠康基金會研究文化調查計劃的Beth Thompson說,「從與科學家的討論中,從備受矚目的欺凌案件、行為不端報告中,我們覺察到不妥之處。」

這一結果來自一項針對所有研究人員的開放在線調查,共有不同職業階段和學科的4300人回答了問題。受訪者來自87個國家,3/4在英國。

與36名英國研究人員的研討和對94名研究人員的深入訪談也證實了這一發現。

大多數研究人員說,他們對所在研究機構感到自豪,並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但也談到了所處環境對個人造成的巨大損失。

許多人承認壓力和工作時長「越境」,其中2/3的人稱自己每周工作超過40小時。

而且研究人員說情況正在惡化,工作穩定和自主、靈活、創造性的工作已無法抵消負面影響。只有不到30%的受訪者認為研究職業有保障。

很多研究人員指責資助者及研究機構強調績效指標和衡量標準,比如發表的論文數量和期刊的影響因子。

他們說,強調這些指標的重要性,鼓動研究人員利用這個系統,實際上加大了壓力,降低了士氣。

一些人表示,良好的管理可以使科學家免受這種扭曲的壓力,但這種管理很少得到應用。

1/4的受訪者認為,在缺乏支持性的工作環境中,研究質量受到影響。

同樣比例的人感受到了上級的壓力,他們通常要求研究人員拿出一個特別的結果。

其他關於工作條件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在《自然》2019年針對數千名博士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半數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工作文化要求長時間甚至通宵工作。

另一項針對德國馬普學會9000名員工的調查顯示,約18%的受訪者曾遭受過欺凌。

「全球範圍內總體格局是一致的。」馬普學會副主席、化學家Ferdinand Schüth說。

下個月,該學會將在慕尼黑的中央總部成立一個部門,旨在改善研究文化,例如為科學家提供領導能力和指導方面的培訓。

Schüth說,「我們需要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吸引最好的科學家。」

未來幾個月,惠康基金會將在英國大學舉行一系列會議討論調查中提出的問題。今年3月即將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制訂一項行動計劃。

編輯 | 甘 曉

排版|蔣志海

《中國科學報》 (2020-1-17 第2版 國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iiPuG8B8wMrh2LiZs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