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泉州開元寺東西塔,卻不知洛陽江邊也有一處千年雙塔

2020-03-27   微觀泉州



作為泉州古城的標誌,開元寺的東、西雙塔,為世人所矚目,然而大家鮮為人知的是,在距此不遠的洛陽江邊,也有一處東、西雙塔,卻因名氣不大而倍受冷落。但如果提到宋代泉州的一位著名僧人——道詢,大家便會對此有了些許印象。

白沙寺便是宋代著名僧人道詢一手創建的,道詢為方便民眾一生造橋200餘座,其中以獺窟嶼橋、普濟橋渡、盤光橋、青龍橋最為著名,被譽為古往今來第一造橋慈善家。道詢在白沙寺中故去,被後人稱為「白沙老人」。

翻看乾隆《泉州府志》可以發現對白沙寺有這樣的描述:在惠安十九都(今洛陽鎮)白沙。南宋·天禧間(1205—1207年)僧道詢建,名白沙貞陽庵(即真陽庵),不久改名頭陀寺,復改靈應寺。據介紹,吉貝村以前就屬於白沙鄉。而靈應寺就是蟾沙寺。

古時的白沙寺規模十分巨大,相傳有「十三落」之大,占地少說也有數十畝,且有僧眾500餘人。寺內原有瑤、春兩台及講經石一塊,今尚余瑤台在吉貝村內;寺院不僅有和尚住的「真陽庵」,還有尼姑住的「西姑庵」,一度香火旺盛;現在人們所看到的瑤台,以及已經毀壞的春台,其實是寺廟的「鐘樓」和「鼓樓」,瑤台為「鐘樓」,而春台為「鼓樓」。


現存的瑤台即人們俗稱的「東塔」,只是南宋咸淳至德佑年間(1265~1276年)造橋慈善家王道詢建靈應寺的附屬建築,寺已不存。在附近以前還有一座「西塔」,被稱為春台,規模稍小於東塔,兩座塔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公里多,可惜在清朝末因年久失修損毀了。


「東塔」就在一座吉貝村中部的小山坡上。這是一座八角形的塔,高約7米,塔身高4米多,塔尖高2米多,外牆邊長3.5米,裡面還有一個八角形的柱子,邊長1.38米左右,正對著大門的柱子上嵌著一個佛龕,裡面還能夠看到「天下為公」四個字,村民介紹,以前這裡還供著孫中山的像,現在已經沒有了。塔分兩層,通高七米,有八角塔檐。上層作空心鼓形,開一拱門。台頂以長條石板搭接於塔身與台牆上,成台橋,周環以石欄杆。葫蘆塔剎,塔尖似僧帽,這種形狀在泉州是唯一的,塔基和護塔石用白石做在泉州也是獨一無二的。






古代這一帶有烏嶼港、潯美港、洛陽港等港口,世界各地船隻來往頻繁,瑤台還能夠起到指導航向的作用。吉貝的東塔、西塔可以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物。



由於年代久遠,塔頂的欄杆有些已經掉下來了。在東塔的四周,依稀可見一些白石和紅土,尤其是白石(白色的石英石),原是護塔石,東塔能立千年而不倒,白石起到重要的鞏固作用。因為小山上的紅土和白石很罕見,就不斷地被人為盜挖和開採,現在所剩無幾,希望引起文物部門的重視。

來源/志遠天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