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備課從哪些方面去備,方能上出一堂高水平的課?老教師如是說

2019-05-02   立恆語文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一趟高水平的課,一定依賴於教者課前的精心備課。那麼,教師在備課時應備些什麼,才能上出一堂高水平的好課呢?據筆者多年的體會,備課應在八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備教學目標

目標教學當下中小學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講究上課以目標為嚮導,圍繞目標教學,圍繞目標檢測。根據許多學校、許多老師的實踐,這種教學方式確實優於傳統的那種死板的「公式化」的教學模式。因此,這種教學方式廣受學校、老師的青睞。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第一要務就必須備出、備好、備精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彈無虛發,課堂教學才能顯出成效。與被目標相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極不負責任的備課方式:或者死套公式(如以前流行的「五段式教學法」),上課缺乏新意;或者備其大意,上課隨意而談;或者備課不精,上課照本宣科等等。這些都是與目標教學背道而馳的做法,在備課時必須杜絕。

二、備教法學法

課堂教學的目標既已確定,接下來,就應該考慮達成目標的方法了。換句話說,就是備教法和學法。教師備教法和學法可從三個方面著手:

1.依據學習目標確定教法和學法。不同的目標應採取不同的教法、學法,教法和學法必須適合確定的目標,為目標的達成服務,這樣,課堂教學就會有效、高效。

2.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心理特點來確定教法和學法。教法和學法只有切合學生的實際,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運用,方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依據教者本人的個性特點、知識水平、教學經驗來確定教法和學法。一般而言,這一點許多研究者不大提及,個中的原因,就是在這些研究者看來,教學就是教師放棄個人愛好、興趣、特長,絕對服從於教學任務和學習主體的特點一種活動。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認識忘記了,教學若離開了教師個人的特點,活潑潑的教學活動便不會發生;而且,事實上,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才有成功的可能,教學論中常說的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才能形成;否則,一切可能都是空談。

三、備課堂板書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是教者教學思路的反映,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體現。因此,要拿出一個優秀的板書,不經過教者的深思熟慮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優秀的板書的還具有教育意義。你的板書設計得整潔、清晰,板書設計得有創意,板書的字寫得漂亮,久而久之,無形中就會影響到學生。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許多青年教師不懂得板書設計的這些意義,不懂得板書的教育功能。他們上課,口如懸河、信筆揮灑,講到哪寫到哪,想到哪寫到哪。一堂課下來,處處皆板書,處處又無板書。更有甚者,字上寫字,一片模糊。對於這樣的板書,學生只有望洋興嘆了。

四、備課堂結構

課堂教學是教者教學思路的體現,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反映,同時又是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據筆者多年來的經驗,要設計出一個優秀的課堂結構,教者必須在四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設計好課堂結構的各個環節。如果我們把一堂課分為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個環節,那麼,教者在設計課堂結構時就必須在這三個環節上下一下功夫。

首先說開頭。常言道: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頭對這堂課的成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頭開得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調動起來,學生就愛學,教師教起來也順手;頭開得不好,就會窒息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教得吃力,長期下來,勢必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開頭雖是小事,但意義重大,教者輕視不得。

中間是一堂課的軀幹部分,是教學目標的完成過程。因此,中間部分教者必須教得豐滿,學生必須學得充分。只有這樣,預定的教學目標才能完成。

結尾是一堂課的收束部分。對這一部分,有些教室不得重視,以為前面兩台戲已經唱得夠好了,結尾再無須大做文章。事實卻不是這樣。結尾結的好,可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回味、咀嚼的餘地。這樣的結尾,無疑會對下一堂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家知道,學生對老師的課往往會產生某種特定的心理期待。例如老師的上一堂課上得好,能吸引學生;上下一堂課時,當老師一走進教室,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積極、興奮的情緒反應,這樣,課堂教學就會高效得多;反之,學生則會產生一種消極、厭煩,乃至抵抗的心理反應。學生對老師的課一旦產生這種心理傾向,老師又不能及時發現、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那麼,以後的課堂教學效率會低得多。因此,對任何一位教師來說,課堂教學的結尾不能小覷。

(二)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銜接過渡。各部分之間的銜接過渡猶如一座架在兩山之間的的橋樑,橋樑架得好,學生過起來就舒服、順暢;橋樑架得不好,學生過起來就會感到生硬、感到索然無味,就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重視並設計好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過渡,是一堂好課的必然追求。

五、備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手段,是師生雙方心靈溝通的重要橋樑;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範。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達到:

1. 規範。即首先要講普通話,要簡潔、清晰、連貫;

2. 有一定的文采。即語言要形象、生動,有韻味;

3. 要充滿感情。教學語言乾癟無味、味同嚼蠟,學生聽起課來,昏昏欲睡,課堂學習效率自然會大打折扣。相反,教師的教學語言生動活潑、有血有肉,才能使學生動情,才能喚起學生熱情,課堂教學效率自會高得多。

六、備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流程。一般而言,它無固定的程式。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論準備的多麼充分,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扎紮實實地備好能夠預料到的因素外,還要有一種應變的心理準備。古語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突發情況,雖然課前無法預知,但只要教者在備課時有一種應變的心理準備,並且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強化這種心理準備,那麼,即使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突發情況,教師也能從容應對。

七、備學生心理

教師備課除了應從教材、教者這一角度認真準備以外,還必須考慮學生,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的心理狀態,並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一般而言,備課中的這一環節不僅少不得,而且課堂教學的成敗多半取決於這一環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即使你把教材備得滾瓜爛熟,把教學語言、教學用具,乃至一些必要的教學動作備得多麼充分,可是,只要你忽視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那麼,你準備的所有的一切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八、備課堂趣味

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清代理學家張伯行在註解這句話時,發揮得很好。張伯行說:「教人者必有以興起其好學之心,而後樂之不厭,若未見此中意趣,心多扞格,那肯好學」由此可見,有趣是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手段。課堂教學只有趣味濃厚、趣味縱橫,才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基於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傾全力從教材中、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挖掘可能的存在的趣味因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