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在家教上影響很大,你知道它對現代家教有哪些啟示嗎?

2019-11-26   立恆語文

在當今「國學熱」的背景下,《弟子規》在中國幾乎可說是家喻戶曉。雖然如此,但就筆者目前能看到的資料看,有些人將其奉為家庭教育的圭臬,有些人則將其斥之為封建糟粕。平心而論,這兩種看法都有其偏頗之處。在筆者看來,科學合理的態度應該是辯證地來看《弟子規》。《弟子規》中當然存在著一些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東西,但大體來看,《弟子規》的基本精神、主要主張還是具有普遍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是值得後來者繼承的。

下邊,筆者針對當今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短板,結合《弟子規》的相關要求,談談《弟子規》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啟示。筆者以為,《弟子規》對現代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六大啟示:對待父母之道、對待長者之道、兄弟相處之道、與人交往之道、待人待物之道、修身立己之道。

一、對待父母之道:孝

在現代中國的家庭和家庭教育中,如何對待父母?這是每一個中國家庭、中國父母、中國孩子和中國的家庭教育必須做出正確、正面,且必須明確回答的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現在的中國家庭和家庭教育中,因為獨生子女的問題,許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除了學習成績的教育外,其他方面的教育幾乎是零。

而作為家庭教育根基的孝道教育,幾乎被淡化到了不存在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孩子的任何願望幾乎都能得到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的滿足,以致還出現了孩子向父母提出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咒罵父母,甚至打父母、殺父母的極其惡劣的情形。網曝的一留學外國的上海男孩,因為留學期間父母未滿足其虛榮心方面的要求,竟在回國時準備了一把匕首,當母親趕到上海浦東機場接他時,他竟用事先準備好的匕首當場連捅母親九刀!

由此可見,當今的中國的家庭教育糟糕到了什麼地步!

因此,當今的中國家庭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尊老愛幼、家庭和諧的美滿願望,首先必須重視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重建孝道文化。在這個方面,《弟子規》中的這些要求必須借鑑:

1. 父 母 呼 ,應 勿 緩 ,父 母 命 ,行 勿 懶。

2. 父 母 教, 須 敬 聽,,父 母 責 ,須 順 承。

3. 出 必 告, 反 必 面,居 有 常,業 無 變。

4. 身 有 傷,貽 親 憂 ,德 有 傷 ,貽 親 羞。

5. 親 有 疾,,藥 先 嘗 ,晝 夜 侍 ,不 離 床。

筆者以為,在孝道教育方面只有這樣去做,我們的孩子才會懂得做人、懂得感恩,那種打罵父母、有違孝道倫理的惡劣行徑才會徹底從我們的這個社會上消除。

二、對待長者之道:敬

對待父母要講究一個「孝」字,那麼,對待其他的長者呢?比如自己的伯父伯母,鄰居家的叔叔阿姨、大媽大爺,學校里的老師等這些也是我們的長輩呢?《弟子規》告訴我們的原則就是一個「敬」字。《弟子規》是這樣表述的:

1. 或 飲 食,或 坐 走, 長 者 先 ,幼 者 後。

2. 長 呼 人,即 代 叫, 人 不 在,己 即 到。

3. 稱 尊 長,勿 呼 名, 對 尊 長, 勿 見 能。

4. 長 者 立,幼 勿 坐 ,長 者 坐 ,命 乃 坐。

5. 路 遇 長,疾 趨 揖 ,長 無 言, 退 恭 立。

把《弟子規》這五條的表述概括一下,其所蘊含的對待長者的正確做法就是一個「敬」字。就家庭教育來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這一點上如果能用《弟子規》的這五條去教育孩子,相信孩子定會成長為一個尊老、敬老的人,定會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兄弟相處之道:悌

兄弟相處,年幼時,無利害瓜葛,基本上還能相安無事,互幫互助。可是,一旦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則經常會因為分家的問題、贍養父母的問題、錢財問題等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還是幼時的家庭教育中沒有兄弟相處這方面的教育。兄弟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方符合人倫道德呢?《弟子規》是這樣要求的:

1. 兄 道 友,弟 道 恭, 兄 弟 睦 ,孝 在 中。

2. 財 物 輕, 怨 何 生, 言 語 忍,忿 自 泯。

分析一下,兄弟相處,應遵循這麼三個原則:

1. 兄要友,弟要恭。即做兄長的對弟弟要友愛,要關愛,要有個做兄長的風範;做弟弟的對兄長要恭敬、要尊敬,要有個做弟弟的樣子。只有這樣,兄弟到任何時候才會和睦相處。

2. 兄弟之間不要把錢財看得太重,這樣,怨恨又會從哪兒產生呢?

3. 言語口舌之間,當思「忍」字當頭,不可一味逞能使氣,這樣做,只會使兄弟之間產生仇怨。在這一點上,《朱子家訓》中有這樣幾句話很值得記取:「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而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四、與人交往之道:信

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要與父母、與長輩、與兄弟交往之外,我們還得與周圍的人、與同事、與同學、與朋友等交往,而且,這後一個方面的交往,同前面已經談到的那幾個方面的交往相比,會更加頻繁、更加普遍。

那麼,在與這幾類人交往的時候,我們當秉持什麼樣的信念呢?《弟子規》告訴我們,秉持一個「信」字。原文是這樣表述的:

1. 凡 出 言 ,信 為 先, 詐 與 妄 ,奚 可 焉。

2. 話 說 多,不 如 少 ,惟 其 是, 勿 佞 巧。

3. 見 未 真, 勿 輕 言 ,知 未 的 ,勿 輕 傳。

4. 事 非 宜, 勿 輕 諾, 苟 輕 諾 ,進 退 錯。

把這幾句話分析一下,作為一個人,出言講話,要以誠信為先,不可欺妄,不可欺詐,不可巧舌如簧;事情的真實性還不確定,不可隨便亂說,不可隨便傳布;沒有把握的事情,不可隨便答應別人。總之一句話,不論是出言講話,還是對待別人,均應恪守一個「信」字。對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將這種品德作為家庭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認真對待。

五、待人待物之道:愛心

作為一個人,立身處世,除了要恪守前邊談到的那四點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這就是待人待物要有愛心。《弟子規》原文是這樣說的:「凡 是 人, 皆 須 愛, 天 同 覆 ,地 同 載」。把《弟子規》的這四句話分析一下,就是:只要是天覆地載的人,我們均須施以愛心。可以說,《弟子規》這裡表達的這種思想,其實就是儒家倡導的「仁愛」思想、「博愛」思想,就是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的思想。應該說,這種思想就是到現在也不過時,也需要大力提倡。

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這種「仁愛」之心。只有孩子有了這種仁愛之心,孩子才會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

六、修身立己之道:謹、親仁、讀書

前面所講五點,均是培育孩子待人之道。孩子要很好地在現實生活中踐行以上五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的立己之德、立己之能。孩子的立己之德、立己之能從哪些方面去培養呢?《弟子規》告訴我們,可從三個方面做起:

1. 謹。即嚴謹、謹慎。《弟子規》是這樣表述的:「朝 起 早 ,夜 眠 遲,老 易 至 ,惜 此 時」,「斗 鬧 場,絕 勿 近,邪 僻 事, 絕 勿 問」,「借 人 物,及 時 還 ,後有急,借不難」。把這幾句話概括一下,其實就表達了一種意思:做人要嚴謹、謹慎,不可在生活小事上隨便、偷懶。

2. 親仁。即親近有仁德的人。《弟子規》是這樣說的「能 親 仁, 無 限 好, 德 日 進 ,過 日 少」,「不 親 仁, 無 限 害 ,小 人 進 ,百 事 壞」。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就是作為一個人,如果能親近有仁德的人,就會在品德上日日進步,過錯也就會日日減少;相反,如果不親近有仁德的人,就會招致小人,就會給自己帶來一生的禍患。

3. 讀書。前兩點屬於品德方面的修養,這一點屬於智能方面的錘鍊。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要立足於社會,既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又要有超強的處事能力。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已如上述,處事能力方面的錘鍊必須靠讀書。《弟子規》在培養孩子的讀書能力上以下四條建議值得借鑑:

(1)讀 書 法 ,有 三 到, 心 眼 口 ,信 皆 要;

(2)方 讀 此,勿 慕 彼 ,此 未 終 ,彼 勿 起;

(3)寬 為 限, 緊 用 功, 工 夫 到, 滯 塞 通;

(4)心 有 疑 ,隨 札 記, 就 人 問 ,求 確 義。

分析一下,這四條讀書建議可表述為:讀書要講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要一本一本地來讀,切不可好高騖遠,朝三暮四;讀書要抓緊時間,勤奮刻苦,只要功夫到,自會鐵杵成針;讀書要會質疑,要寫札記,要請教比自己有學問的人,力求求得確切的答案。反思一下,《弟子規》所說的這些讀書要領在今天對我們的讀書依然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切不可忽視。

《弟子規》是清代以來影響極大的蒙學讀物,它所闡釋的做人之道、待人之道、讀書之道,在今天的這種現實生活中,依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和指導性。作為家長,只要認真研讀,斟酌損益,定能使自己的家教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