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綠色南平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2020-07-13   閩北日報

原標題:奏響綠色南平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新區新景 (羅光耀 攝)

七月的閩北,草木蔥蘢,綠波逐浪;

盛夏的南平,熱潮湧動,發展如歌。

去年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以來,南平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深入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加快構建以選准做優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綠色產業為支撐、以「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三項創新為動力、以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為導向的綠色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高質量推動富美新南平建設邁出了新步伐。

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和綜治考評持續保持全省優秀行列,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考評全省第一;省委主要領導肯定我市「綠色發展有定力、改革創新有突破、脫貧攻堅有成效、幹部隊伍有作為」。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對南平「四個高質量」要求,攻堅克難、奮發作為,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以綠色發展落實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以開展「創新突破年」活動為抓手,發展「四大經濟」,實施「六大行動」,各項工作紮實有效推進,經濟發展企穩回升。

新動能:綠色產業加速集聚

綠色孕育生機,綠色昭示希望。

今年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許多產業和企業的生存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但紮根閩北的聖農集團依託全產業鏈優勢,不僅生產經營有序,還逆勢上揚,1-5月實現利潤11.3億元。

「閩北優越的生態環境,是保障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聖農集團創始人傅光明認為。38年來,聖農紮根光澤生態綠谷,將一隻雞做到了極致,生動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聖農計劃在閩北啟動17個項目,總投資20億元延伸產業鏈條,以集群集約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世界級食品企業。

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綠色健康成為全民消費新理念,綠色產業迎來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作為現代綠色農業的領軍企業,聖農是我市七大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去年以來,我市對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位造、文化創意七大綠色產業逐個細分研究,梳理茶、筍竹、氟新材料等14條重點產業鏈整鏈培育,加快372個綠色產業重點支撐項目建設,開展「一把手」招商、培育「回歸經濟」,引進一批補鏈強鏈擴鏈重大產業項目,打造肉雞飼養加工、氟新材料、浦潭生物專業園、延平三元循環經濟園等產值超百億「金娃娃」產業集群,吹響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集結號角。

「我們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園區招商選資過程中,重點引進氟新材料、有機矽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鋰電池及其相關材料、生物製藥原料及成品藥等戰略新興產業。」邵武市相關負責人口中的園區是金塘工業園區。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以「標準化、專業化、生態化」高標準規劃建設的邵武金塘工業園區被確定為福建省氟化工產業發展基地,2019年躋身為省級綠色園區。上海三愛富、深圳新宙邦、浙江永和、浙江大洋等國內行業龍頭紛至沓來。邵武市則摩拳擦掌——爭取通過5至15年努力,延鏈補鏈、穩鏈固鏈、綠色發展,將產業產值提升至300億元以上,打造全國乃至全球氟新材料產業高地。

優勢更加突出、產業更加集聚,在閩北的綠色產業發展中,既有肉雞飼養加工、氟新材料這樣的「金剛鑽」,也有一批成長中的「金娃娃」:

——延平區加快推進泰盛紙業、彩虹經編針紡織染等項目落地建設,整合延伸發展鋁產業集群,推動省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園區白炭黑林產化工循環經濟專業園向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升格,立下「三年產值突破300億元」的宏圖大志。

——武夷新區萬匠大作藝術品交易平台,是全球首家以國大師級工藝美術大師為核心導向的線上藝術品交易平台,依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等優勢資源,線上線下聯動,致力打造頂尖大師雲集、藝術精品彙集的中華文化矽谷、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小鎮,實現文創產業與數字經濟「觸網融合」。

——搶抓大健康產業進入「全民需求時代」機遇,武夷山引進落地深業康養基地、御榕莊度假酒店、運動康復中心、八馬茶文化研學體驗園等項目豐富業態、補齊短板,微醫集團與南平聯手打造的全球首家健共體網際網路醫院正式上線運營,這些頗具代表性的項目建成落地,既讓南平「旅遊+康養」產業的業態更加豐富,也讓南平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基礎更加紮實。

——浦城打造的浦潭生物產業園項目依託南平生物多樣性豐富優勢,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引進蒙正生物、永芳香料等高質量產業龍頭,讓集群化、生態化、特色化的生物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松溪通過大力發展「回歸經濟」引進龍頭企業閩瑞化纖,僅用5年時間就成長為國內再生纖維領域的龍頭企業、全省行業小巨人領軍企業,控股子公司康百賽新材料生產高端ES纖維填補國內空白,並通過以商招商引進福建雷爾新材料等上下游企業30多家,成就了一段以一家企業帶來一條綠色產業鏈的佳話。

……

綠色產業加快集聚,綠色動能加速轉換。去年,全市綠色產業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比重84.5%,對全市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90.7%。今年,在受疫情影響情況下,我市現代綠色農業等產業依然逆勢發展,一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5%、增幅居全省第一;1-5月,64家列入省「百千」增產增效行動製造業重點企業中21家產值正增長,工業投資增長4.2%、居全省第三;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收增長6.5%。

綠色產業正為新南平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新模式:綠色創新生機勃勃

「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近年來,我市把「兩山」轉化的著力點放在綠色發展創新上,在全國首創「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三項創新,持續深化、系統集成,讓沉睡的山水林田湖草茶醒過來、活起來,用綠色創新活水澆灌點綠成金之花。

「南平的『三大創新』提供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可複製可推廣的南平模式,對於回答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時代命題、破解新時代資源產權整合機制難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6月11日,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課題調研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生態文明項目組特聘專家張林波教授頻頻點贊。

——生態銀行建設從最花力氣的市場化平台入手,解決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問題,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生態銀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對優質資源和平台的整合轉化,這是單個建盞企業難以做到的。」建陽貴稀堂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詹桂溪由衷說道。去年,建陽區運用生態銀行模式,成立建盞生態資源管理有限公司,將分散的建盞原料資源、工藝、文化、品牌等集中整合提升為優質資源包,為產業提質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你方唱罷我登場。光澤「水生態銀行」、武夷山五夫「文化生態銀行」、延平巨口「古厝生態銀行」……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批務實管用的運作模式,順昌「森林生態銀行」被列為首批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10個典型案例之一。這一創新引起了各方面廣泛關注,國家自然資源部賦予南平4項相關試點政策,中石油、東亞集團、上海泰盛、暢遊體育等知名企業相繼在南平落地實施24個、總投資超170億元重點項目。

——水美經濟建設從最寶貴的水資源入手,解決培育新經濟激發新動能的問題,讓南平獨特豐富的水資源價值得以充分挖掘釋放。

上個月,來自全國各地600多名釣手,為2020年「武夷山水」全國郊野釣魚大賽所吸引,如林高手齊聚延平,揮甩釣竿同台競技。比賽如火如荼,收割人氣滿滿,一根釣竿,正釣起「水美經濟」新業態:

4月18日,首屆中國山水垂釣名城溪釣邀請賽桃林分站賽在光澤縣舉行,來自各地的百餘名釣魚愛好者參加比賽;

邵武市正在城區3.6公里的水域內規劃建設垂釣平台,策劃舉辦垂釣文化節;

……

「釣魚大賽利用南平豐富的水資源,創新的是業態模式,吸引的是各地人氣,帶動的則是當地旅遊及民俗、餐飲產業。」南平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藉助龍舟賽、釣魚賽等賽事,南平正探索走出一條「水美賽事」的特色發展路子。

過去,南平的水不值錢滿地流,如今流的是金,淌的是銀。水美經濟,正讓閩北的一江清水變成發展活水。目前,全市新引進礦泉水生產企業5家,不乏農夫山泉、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咖」;總投資20億元的澤匯現代漁業產業園項目也「尋水而來」。僅今年,南平全市將挖掘、培育水美經濟項目150多個,總投資達400多億元。

舞活「水美經濟」,向水美鄉村、全域水美延伸,既可以源源不斷形成持續有效投資拉動,又可以持續培育新經濟、形成新動能。水利部正以南平為樣板編制《水美城市建設規劃導則》,為全國推廣制定標準,並將水美鄉村列入水利部2020年工作要點。

——武夷品牌建設是從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入手,解決以品牌賦能變現生態溢價實現優質優價的問題,突出打好「大武夷」品牌帶動產業發展。

本月初,「武夷山水」登陸央視黃金時段,並在北京部分地鐵站口亮相。自去年「武夷品牌」進京推介後,「武夷山水」再次亮相首都,讓品牌的曝光度更高。

品牌建設質量為要。我市堅持質量優先、綠色種養,制定農藥化肥科學減量增效八條措施,嚴格控肥控藥,從嚴加強管理,從生產源頭抓起。實施更加嚴格的准入標準,建立更加安全的全程可追溯體系,搭建更加立體的營銷網絡,「武夷山水」持續強筋健骨,已連續兩年在中國區域品牌聯盟評選中位列前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閩北貨」變成了「搶手貨」,「好產品」真正賣出了「好價錢」。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三大創新」不斷具體化、項目化、市場化。浦城在18.32平方公里的「十里蓮塘田園綜合體」上探索融合三大創新。馬蓮河水美經濟帶動了城市經營,5公里沿岸將打造浦城夜經濟示範帶,成為網紅打卡之地。運用生態銀行模式,福建曉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規模土地進行集約經營,與8家加盟商二次合作,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品牌促農業進階升級,「吃干榨盡」各個鏈條,從原來傳統農業畝產值700多元到現在畝均產值超10萬元,百倍之差。

在南平,「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這三項創新正組成「鐵三角」協同並進,三者相輔相成,為點綠成金鍛造更強動能。

新引擎:綠色新城蓄勢崛起

今年初,南平市平穩順利地完成行政中心搬遷。

圍繞行政中心搬遷目標,我市堅持「兩手抓」,統籌好新區與老城發展,理順市區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延平中心城市和武夷新區建設,謀定後動,攻堅克難,有序推進,平穩搬遷。

棋子落下,大局已定。如何更好地把「四個高質量」的要求落到實處,加快挖掘釋放行政中心搬遷紅利,全方位推動新南平建設高質量發展?

圍繞「挖掘釋放行政中心搬遷紅利,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題,今年南平自下而上在全市開展了一場務虛大討論,這樣的一場頭腦風暴,讓南平的幹部群眾在解放思想中開闊了視野、開拓了思路,也更堅定了對南平未來發展的信心。

以務虛促務實,因應戰疫情促發展和搬遷形勢變化,立足實際提出「新基建、新經濟內循環、新區搬遷紅利的挖掘釋放」這南平發展的「新三線」,結合「十四五」規劃和研討成果,策劃生成重點支撐項目1000個以上、總投資1萬億元以上,力爭經濟綜合實力、發展質量效益、區位競爭優勢、生態環境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再上新台階;到2035年,力爭全方位高質量建成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打造「全國領先的綠色發展高地」,成為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福建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綠色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市委舉旗定向,新區建設加碼發力——5月5日,作為我市承辦2022年第十七屆省運會的主場館,市體育中心「一場一館」主體砼結構全面封頂;5月18日,總投資約10億元、輸水系統總長約50.8公里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麻陽溪引調水項目)C1標段進行通水試驗;5月18日,總資產350億元的武夷新區投資開發集團公司正式揭牌;5月21日,核心區一個月內,成功出讓第3地塊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一個月內動作頻頻,「將責任扛在肩上,把任務落到實處」,新區的建設者們正為新城的美好明天擼起袖子加油干。如今的新區,旅遊景觀帶綠樹婆娑,芳草如茵;崇陽溪兩岸高樓林立,大道縱橫,一座綠色、創新之城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閩浙贛區域交界處。

新城建設在加速,老城同樣也沒落下。在延平區,南平歷史上單體投資最大的產業項目——總投資達60億元的南平泰盛紙業項目正搶時間、抓進度,加快落地建設;三元循環經濟園裡,白炭黑及林產化工產業鏈循環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元力年產6萬噸木質活性炭項目、三元熱電聯產一期,以及三元矽膠和生物質炭棒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南紡高新材料產業園內,進口高效水刺線和針刺生產線正開足馬力全力生產,員工們在緊張忙碌地趕製外貿訂單。

產業項目大幹快上,重大民生和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成、謀劃、實施——總投資344.7億元的98個重大民生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入使用;九峰隧道、西芹官田安置小區、閩北中醫重點專科大樓等32個在建重點項目達到或超過序時進度;新增「五個一批」項目84個,總投資143.54億元,項目數和總投資分別居全市第1位和第2位。

新的態勢、新的目標、新的作為,讓延平區的幹部群眾對建設富美新延平的信心更足、決心更大。今年以來,市區兩級在延平民生支出11.4億元,比增29%,延平區房地產投資總量位居全市第3、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居全市第2;全省第一個內河貨櫃碼頭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區PPP項目加緊建設,建成後,南平市通江達海將全面融入閩江口港口經濟圈。

一體推進建陽區和武夷山市同城化發展,建陽中心城區人口加快集聚,比2018年增加近5萬人,今年1-5月固投逆勢增長16.4%;武夷山圍繞與新南平無縫銜接,輕軌一期、崇陽溪景觀慢道等項目加快推進,1-5月項目投資增長26.7%,行政中心帶動效應日益顯現。「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的新南平,正向「閩浙贛區域交界新興中心城市」加速邁進。

新擔當:綠色導向錘鍊鐵軍

事業發展,關鍵在人;事業成敗,重在作風。

今年以來,面對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大考」,南平的廣大黨員幹部迎著危險上,頂著困難干!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分秒必爭,早日驅散疫情的陰霾,加快建設富美新南平。

心有所向,行有所達。奪取「戰疫情促發展」的「雙勝利」,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對南平工作的重要指示、與學習弘揚廖俊波精神、與學習先輩先烈、與學習深圳經驗相結合,突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安全生產、綠色發展、生態文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主題,市委常委會以上率下,一次一主題持續學習研討《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習近平在福州》《習近平在福建》等採訪實錄,各級黨員幹部在學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創新理念思路、提振精神幹勁。

疫情就是命令,迎戰就是使命。除夕當夜,南平「疫情防控目標責任一張圖」下發,各級扛起責任、擔當落實,將信息協同共享、落地核查、海外聯絡員等各項工作機制逐一建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有了機制保障的銅牆鐵壁。

創新機關聯鄉村、聯社區、聯企業、聯商會的「四聯四促」機制,推動全市2570多個機關黨組織、2.77萬名機關黨員幹部與1635個村、211個社區結對共建,選派市、縣兩級291個單位360名幹部聯繫服務905家重點企業,選派4批回歸專員指導異地商會黨建、聯絡服務商會招商引資,以高位嫁接推進統籌戰疫情促發展,哪裡有困難需要,黨旗就在哪裡高揚。

「打好主動仗、實幹見擔當」,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指導組為南平廣大黨員幹部知難而進、衝鋒在前,紮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點贊」。

「我們能迅速滿血復活,要感謝黨委政府給我們的全力支持,特別是市委統戰部聯企幹部陳賽華不休、不歇,主動對接國內外統戰資源,為我們搭建信息平台,尋找商機、拓展市場。」華孚電器總經理林麗華對聯企幹部讚不絕口。正是在黨委政府的全力幫助下,公司自復工復產以來,前5個月產值逆勢增長13%,訂單已排到下半年。

防控是試金石、復工復產是磨刀石,那麼,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一座大熔爐,更加考驗著廣大黨員幹部的作風,錘鍊著廣大黨員幹部的黨性。

在脫貧攻堅第一線,6015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346個貧困村脫貧出列,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成功「摘帽」,貧困村、貧困縣的脫貧巨變,離不開一撥撥黨員幹部衝鋒在前、戰貧一線。

「如今,玻璃鵲橋建好了,村裡也有了2家農家樂、6家民宿,村莊變美了,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現在的東山,真是一天一個樣。」村民李華枝感嘆,在市委辦下派第一書記帶領下,東山村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挖掘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成功獲評省級旅遊特色村,一個零村財的軟弱渙散村實現了美麗蝶變。

在社會治理第一線,困擾延平長達18年之久的庫區用電秩序得到圓滿解決,併入選2020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的優秀案例,憑藉的,也是廣大黨員幹部走家串戶,掏心窩子、當跑腿子,硬生生用一絲絲的溫情,除去了百姓如堅冰的心結,化開了歷史的沉疴。

讓敢幹者有平台,為能幹者樹導向。作為以綠色發展為統領的山區地市,在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取消對山區市GDP考核的大背景下,南平率先拿出了一把「綠色標尺」——制定出台的《南平市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確保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既導向綠色和特色,推動廣大幹部保持戰略定力,樹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綠色政績觀,引導由注重總量、增速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又導向擔當和實幹,激勵黨員幹部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中創新突破顯身手。

深化開展「業務大學習、能力大提升」活動,完善一線考察、一線巡察、容錯會審、問責會審和「大督查」機制,激勵幹部在攻堅克難中體現擔當作為,在履職盡責中踐行初心使命。

凝心聚力謀發展,心無旁騖加油干。放眼當下的閩北,綠色的理念一以貫之,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創業的激情競相迸發,創造的活力激昂澎湃,綠色南平高質量發展風帆正勁!

站在新的起點上,新南平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實的腳步謀出新天地、創出新作為。在加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全方位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征程中,新南平風鵬正舉,未來可期!

來源: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