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說(20)
拋開股價今天暴漲這個事,畢竟是市場跟風短炒,無腦殺進去只是幫著抬轎子,算不得什麼有技術含量的操作,搞不好過兩天利好沒了又跌回來。
今天來聊聊寶馬怎麼就突然給了寧德百億歐元大單。
算上這篇文,加起來導演一共吹了寧德4篇文了,吹的比較瘋狂的時候股價一直被按在70塊錢的地板上摩擦,那時候60多很常見,導演也就默默的動了手。。。。。
這些文章在導演同名公眾號里也都發過,大家可以自行查找。
寶馬之所以選擇寧德時代,從選供應商的角度,還是寧德時代自身的稟賦足夠。在之前的專欄文章里,導演提過寧德時代目前的財力和同為上市公司的國軒高科不可同日而語,實際上,即便是比亞迪,在寧德的財力面前也只能望洋興嘆。而寧德之所以有如此雄厚的財力,最主要的還是在鋰電池這個行業中賺的,可不是什麼借來的,融來的錢。雖然賺的錢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政府補貼,但這不代表寧德時代的電池不具備競爭力。需知CATL實際上是ATL在汽車電池能源方向的重要棋子,算上ATL,寧德時代實際上在電池行業的從業時間已經有20年了(ATL在1999年成立),也就是說,當國內別的鋰電企業剛起步的時候,人家已經有了相當的優勢積累,這對於技術持續疊代型的產品而言,是一種致命的競爭優勢。 可以把這種優勢理解成「開掛」。當別的企業因為沒有經驗而在技術路線的選擇題上踩坑時,寧德時代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政府給三元補貼,其他企業要麼選擇迅速殺進三元,要麼死磕磷酸鐵,寧德時代的玩法是「成年人不做選擇題,我全要。」憑藉這一點,政府這波補貼助推,成就了寧德鋰電一哥的絕對地位。這就跟當年家電下鄉成就了格力美的一樣,家電下鄉結束後格力美的去了2年庫存,然後繼續成長,鋰電池補貼退坡只是同樣的故事再演一次罷了。
各方面的積累足夠,寶馬來了中國,沒有道理不選最好的。寶馬繼續深入電車,沒有道理不繼續用最好的。
中國鋰電自身產業鏈端的優勢不僅僅是補貼的問題,更是龐大的市場需求的問題。中國的消費潛力要說是世界第二,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是第一,即便是美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想在中國做生意的寶馬尋找國內的合作夥伴就成了當務之急。當下中國明顯興起的民族品牌意識,加上政府的刻意保護,一系列天時地利的因素湊到了一起,只要公司不來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沒什麼可以擋得住這頭巨獸。
重點來了,那為什麼寶馬會這麼大手筆的加碼電動車?明明知道氫能源這麼那麼潛力,結果選擇了鋰電?顯然不可能嘛。其實懂一些電池技術的人會很清楚的明白,電池能源和氫能源比起來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基本上可以斷言,最終氫能源哪怕再好,也無法成為汽車的能源載體。主要原因要從2個方面說。
首先,之所以提出了新能源汽車,背後是各國政府出於環保考慮,燃油造成的空氣污染必須得到解決。在這個層面上,電池和氫能源是不相伯仲的。新能源的提出,從根本上否定了燃油的未來,哪怕燃油和鑽石一樣都是千古騙局,說什麼然後是不可再生資源,實際上是可以再生的,都沒用,再怎麼再生也是污染。這就決定了新能源車的市場空間空前巨大。
其次,也就是為什麼是鋰電(電能)而不是氫能。這要考量第二個核心因素,成本。如果什麼事都讓市場決定,那市場一定最終就走向了效率最佳,成本最低的道路。哪種路線成本最低?很遺憾,一定是電池,幾乎不可能是氫能源。這裡很多人看不懂,各種質疑,導演從兩個角度說。
1、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方面,目前各國已經在鋰電這個方向上投入了量級上不可忽視的資金,而氫能源目前對比鋰電還只是小打小鬧。這裡就會有這麼個問題,已經大舉殺入鋰電的國家還有沒有足夠動力去做氫能?實際上這是個博弈過程,肯定最終會有國家大舉殺入氫能,就看那些已經殺入鋰電的國家會不會跟了。之前投進去的都是沉默成本,虧再多也要跟的話,消耗的無非是本國國力而已。於是,最終是不是所有國家都會在汽車氫能方向上投入大量資金是個變數,但是現在全球主力國家反正已經在鋰電上下了血本了。
還有需要說的是,氫能源想要走俏,其需要投入的固定資產量級遠大於電池。電池能源需要啥,做電池的工廠、做電池原料和零件的工廠、充電樁。氫能源需要啥?需要制氫站、加氫站、儲氫設備。算算帳吧,那一樣不是血本?如果這種重資產的玩意做起來,體量可能都不比中石化小,電池方向上的投入總體小多了。
2、 可變成本
龐大的固定資產投資也就算了,後面還有個最終成本問題。作為燃料,氫能源存在製備成本,而電能不存在。電能是,你只需要有一塊電池,然後找個地方插上電就沖了,按照電價算成本。氫能源誰做的了?只能買,這一買,價格怎麼算?能比油便宜?假設能比油便宜,但能比電便宜?電的成本多少?先不看電價,光看發電方法就行了,風力、水力、火電各種發電方法,電能可以直接導入電池中。氫能源則需要藉助電能,把水電解成氫和氧,再壓縮儲存在儲氫罐里,算算帳吧,哪個便宜,市場最終一定是跟著成本走的。
除了成本外,還有個安全問題。汽車上帶著一個高密度氫罐,就問你怕不怕。你帶一箱油,汽車出了點事油基本上不可能直接爆炸,油這東西說到底可燃性沒這麼誇張。氫呢?油箱漏油起碼逃生還是有戲的,氫氣漏氫???幾條命都不夠炸的吧,為了把儲氫罐的安全性做上去,一輛車的氫罐成本多少?
算來算去,氫能源都不是一條現實的道路,寶馬肯定是會算帳的,算完之後做出這個行動導演一點不意外。
這裡還有個額外的變量,就是鋰電最終的出路。前文我一直迴避鋰電這個詞,一直寫的是電池能源,意思很明確,最終勝出的可能也不是鋰電,但有極大機率是電池!那個時候可能是什麼固態電池等其他技術路線的電池之類的,這都無所謂,只要是電池就行。另外,我也不擔心電池出現革命性技術時寧德時代是否會衰敗的問題,這一點上我選擇相信曾毓群的智慧。
最後還有一點,由於產業鏈的傳導機制,越往上遊走反應越劇烈,股市的炒作也會有這種現象。雖然直接利好的是寧德時代,但是上游供應商估計很可能比這個正主更招市場待見。這個要看每個人的取捨,喜歡短線的人往往追求暴利,看不上優秀企業;喜歡長線的人更喜歡找護城河,更偏好於探索本質,又看不上那些暴漲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