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員黃奕和女兒的一段對話曝光,引發了網友的討論。
鐺鐺說自己好想買兩把瑞士刀,原因是別人有,所以自己也想要。
黃奕拒絕並嚴肅教育道,「買東西是要自己需要才買,人家的東西是人家的,為什麼人家有你就一定要呢。
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
以前我怎麼關注過黃奕,看完節目對她的教育觀還挺刮目相看的。
娛樂圈裡的明星大多都不缺錢,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也不盡相同。
向來以節儉著稱的小S徐熙娣,極少見她去買一些奢侈品,甚至曾因為一個包包長時間不換,而被親姐姐大S「嘲笑」:當個藝人當得邋裡邋遢。
前一段時間,小S參加某活動時自曝,自家小女兒買了一條469元的項鍊,結果自己很生氣,威脅小女兒去跪祖先牌位,小女兒還問要跪多久。
此外,女兒們拍雜誌賺的錢自己也會替她們存好,但是不會讓她們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在談到女兒多大才能買名牌包包,小S直言,可能到自己死的那天。
與「窮養女兒」的小S相比,以「富養女兒」聞名的李湘,可謂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李湘的女兒王詩齡身上就沒有便宜的衣服和包包。
除此以外,王詩齡每年的生日宴會不僅豪華盛大,收到的禮物也儘是奢侈品。
小S與李湘,雖然在教育女兒的方式上手段迥異,但是她們對孩子的物質金錢觀卻都有各自的理解。
那麼作為普通人,我們要怎麼給孩子樹立合適的物質金錢觀呢?
#告訴孩子錢是從哪裡來的
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錢是哪裡來的,以為錢就是銀行里取出來的,尤其是現在線上支付普及之後,很多孩子都以為錢就在爸爸媽媽的手機里。
所以當孩子問為什么爸爸媽媽要上班,為什么爸爸總是很晚才回來,什麼是加班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普及一些工作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工作,工作可以賺錢,賺錢就可以給家裡買好吃的,給你買玩具和衣服,帶你出去玩。」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帶孩子去爸爸媽媽上班的地方,讓孩子看看什麼是工作。
平時生活中也可以找些例子告訴孩子錢是通過勞動、工作賺取的。例如保潔阿姨給家裡打掃衛生,付出了勞動,所以媽媽給阿姨薪酬。這樣保潔阿姨就可以拿錢給家裡的小朋友買好吃的、好玩的。
記住一點: 只是跟孩子闡明錢是從哪裡來的,不要變成像孩子訴苦,說自己賺錢有多辛苦,這樣不利於建立良好的金錢觀。
#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
我們還要告訴孩子,爸媽雖然有錢,但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建立一種正確的金錢觀,不能讓孩子以為 什麼都能用錢買的到,或者讓孩子覺得爸媽有錢可以隨便買東西。
孩子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感覺不到錢的作用,媽可以在平時跟孩子多強調一下。
比如去超市的時候,帶孩子一起購物,告訴他物品的價格就是需要用多少錢來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柴米油鹽的價格,等孩子稍大一點,可以讓他來幫忙計算每次的購物帳。
還要告訴孩子錢是有限的,給孩子十塊錢,一起去購物,告訴他每次購物只有這麼多錢,想買酸奶就買不了果汁,如果想多買一瓶酸奶也是不行的,因為錢不夠了。
當孩子想要更多的時候,告訴他每次只有這麼多,如果還需要別的,請等到下一次。
4~6歲是培養孩子金錢觀的最佳期。假設孩子在童年時代就了解怎樣明智地消費和節制自己的購買慾,未來就更可能成為一個更有耐性更有計劃性的人,花錢方面如此,其他方面也是這樣。
當孩子想買特別想要但是又不必須的東西時,就可以讓他花自己存的零花錢。既可以讓孩子體驗積少成多的樂趣,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選擇性消費的意義。
#哭窮&裝大方皆不可取
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姜Gary兒子姜好過生日,在帶孩子買玩具的路上,姜Gary聊到工作的事,他告訴兒子,因為病毒的影響,現在工作很少,沒想到姜好記住了爸爸的話。
到了玩具店,姜好挑了一圈,最後決定買個小娃娃。
姜Gary希望兒子能買更大、更好的玩具,但兒子死活不肯,帶著哭腔說:「有病毒,沒工作……」,拉著爸爸要離開。
原本就是爸爸不經意的一句話,敏感的孩子卻嗅到了不安全,心疼爸爸沒收入才做出這樣的舉動。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敏感,有時候,父母也會把對錢的焦慮,直接傳遞給孩子。
一些有錢的家長為了杜絕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壞習慣,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窮」。還有些經濟不是很寬裕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給其他小朋友就總是在孩子面前吹牛,給孩子買家庭很難負擔或者負擔不起的東西充門面。
有研究顯示,如果人過於在意金錢,這就會限制人的思維,影響人做出錯誤的選擇,丟失人生機會。
如果孩子為了省錢,甚至願意委屈自己,處處考慮錢,內在潛力就被掩蓋,真實的想法也被壓抑,孩子的格局和視野也變得狹窄,變成心窮的人。
比起物質的缺乏,內心的貧窮,才是阻礙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所以不必故意「哭窮」,也不必在孩子面前「充大款」,告訴孩子家裡真實的經濟狀況,與行為節儉、不浪費並不衝突。
即使家裡經濟條件很好,也要讓孩子養成不浪費、不揮霍的金錢觀。即使家裡經濟條件不佳,偶爾在能力範圍內「揮霍」一次也不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讓孩子凡事畏畏縮縮、小氣自卑。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