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陳瑜
(一)蔣琬
蔣琬,懂歷史的人都知道。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生於公元189年,三國時期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蔣琬初隨劉備入蜀,被任命為廣都長,後因不理政事激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蔣琬免於一死,後重新被啟用,諸葛亮將其悉心培養,並密表劉禪可以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開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採納。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諡號「恭」。諸葛亮評價其「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晉朝陳壽《三國志》評價其「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評價其「故蔣琬死,費禕刺,而蜀漢無人」,因其胸懷寬廣,也曾被用於「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成語典故。清道光地二十九年(1849年)綿州牧李象丙(長沙人)重修琬祠墓,揮毫題目:「一代名臣留片址,千秋知己屬同鄉,零陵公輔長沙守,南國文光信有光。」
(二)故里謎團
關於蔣琬故里,因為《三國志》中稱呼「零陵湘鄉縣人」,就爭論不休,眾說紛紜。
一說湖南婁底市雙峰縣井字鎮人。《雙峰縣誌》載:「三國時,蜀丞相蔣琬家族集居於此,亦農亦商,儼然街市,故名蔣市,是境內最早設立墟場之地」。
二說永州零陵人,《零陵縣誌》作泉陵即今永州零陵人;光緒《湖廣通志·方外志》載,龍興寺「本漢蔣琬故宅」,該寺在永州零陵區千秋嶺。此地有蔣琬祠,唐代所建,「傳為其舊居地。此祠於日軍淪陷永州時被炸毀」。《零陵縣誌》將蔣琬列為人物傳第一人。
三說湖南祁東人,「湘鄉」指何處?磚塘《蔣氏宗譜》載:「以仕蜀琬,字公炎,從父佐公,官宰零陵歷居湘鄉之曲靜(且時湘鄉,祁陽洮陽,泉陵營道春陵都,屬零陵郡,故三國志謂琬公零陵人也)。」此族譜所指的「湘鄉」包括了當時零陵郡的祁陽、洮陽(今全州)、泉陵、營道、春陵。祁東人認為,蔣琬故里並非今零陵芝山,也並非今湖南湘鄉,而是古零陵泉陵縣。即今衡陽市祁東縣磚塘鎮。《祁東縣誌》載:「蔣琬(168—248)字公炎,今祁東磚塘鄉人。」
四說湖南祁陽人。清同治《祁陽縣誌·人物卷》載:「舊府志舊縣誌俱載,蔣琬是祁陽人,查祁陽北隅磚塘(煙合嶺)系永昌縣故址,遺蹟猶存,有古碣鐫『蔣琬故里』四字,其為祁人無疑。」
五說蔣琬是湖南寧鄉縣灰湯鎮人,民國《寧鄉縣誌》載:「蔣琬故宅在寧鄉縣北,古名伏虎廟,其祠有二處,一在縣北,一在灰湯。」
六說今湖南湘鄉市人。因有陳壽《三國志》說蔣琬「零陵湘鄉人也。」現在多數人都將蔣琬「零陵湘鄉人」注釋為「今湖南省湘鄉縣(或市)人」。眾說紛紜。
(三)走進石角崽
帶著這些疑問,有幸受蔣氏宗親蔣植志先生之邀,前往水口山鎮西樓村探訪,經珠山,過水口鎮,就來到都龐嶺西麓柴君山下的西樓村。綿延挺拔的山巒像巨龍、像白象將古樸的村落包圍、掩映。
西樓村,據說以前山嶺西部有吊腳樓,故名,轄西樓村、石角崽等12個村民小組,蔣植志先生直接帶領我們走進石角崽村,這裡是一個自然村落,全是由西樓村分支的蔣姓家族,破損、倒塌的殘垣瀰漫著山旮旯的村莊的景象,用黃土和石塊築起的牆體,足見古村的久遠歲月。
樸實的村民帶我們爬上一片寬闊的小坡,分三個階梯狀的地帶,蔣植志先生拿出族譜中的地圖告訴我,這裡就是蔣琬故里,一個年長的老者說了一串順口溜,什麼左青龍、右白象……,濃濃的家鄉口音,我聽得不夠清楚,意思是說這裡的風水很好。
在一個斜坡一米多深的地方,土層中全是殘存的陶制瓦礫,到處都是,村民拿出自己平常撿起的瓦礫給我看,應該是西漢時期的家用物品,還有保存完好的西漢陶制小碗,上面還有花紋,村民告訴我,前幾年有村民挖出了一籮筐,不用形狀的日用器具,從出土的文物表象看,應該是西漢時期的官宦之家的器具。
村民又帶著我們去村邊看古窯址,都埋在深土層中,但窯壁都是高溫燒烤後的堅硬,周邊土層中,還有陶制碎片,怎麼會在如此偏僻的山村還有官窯呢?
站在山坡上,蔣植志先生向我們講解,蔣琬故里從地形上看,分三棟前後分排建築,建筑前是柴君山麓之水彙集成梅溪河成「玉帶」狀環形,前有河流彎過,後有高山襯托,將這裡的風水設置到極致。
隨後,我們走下坡,就是湘桂古道,足有兩米的青石板古道綿延著,從衡陽、零陵進入道縣、廣西的古道,原故里前還有兩座石橋,足有兩千餘年,其中一座,雕刻有持劍的雕像,這在古橋中是很少見的。
(四)參觀西樓村
兩地相處很近,幾百米的路程,就進入西樓村,四面環山,一條溪流自西向東南方面流過,寬大、厚實的青石板將我們帶進這神秘的古村,古建築錯落有致,鱗次櫛比,雕樑畫棟,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巷道綿延、庭院深深,正堂、偏房、天井,一應俱全,規範整齊的天井條石,良好的排水系統,足見古村的奢華與祖先的智慧,柱礎、門墩等石雕圖案細膩,門窗、坨斗等木雕鰲魚、龍頭等異常精美,更為這傳奇的古村落畫龍點了睛。
特別奇特的是,屋檐排水瓦頭,都不知道用什麼材質製作,輕薄而顯流線型設計,上刻有「壽」字,有序排列在排水口。
走進一座高大威嚴的公堂,前有十九級台階,台階前坪周圍還有漢白玉圍砌的護坪,非常精細光滑圓潤,正門宏偉,成「八字」門樓設計,據蔣植志先生介紹,這裡曾經是接待貴賓的公堂,也是審理宗族案件的地方,有自行斬殺之權,看來這裡非高官莫能如此。
古村倒塌嚴重,村民也大量拆除古村,我隨意問問村民,村民很無奈,很多都成危房了,不拆不行。散落的石礎,躺在路邊的旗杆石,在歲月的風塵中呻吟,有一塊上有「例授翰林待詔蔣習之」的拴馬樁無奈地立在廢墟中。
在西樓村的前方不遠處,有一座古廟,不只是哪個朝代所建,僅存古石基座和一堵殘牆,據說是蔣琬三子貫公之後裔81世蔣顯靈廟,世襲蔣琬爵位,官至綏武將軍、漢城護軍。顯公事漢、周有功,「獨隆粵西,湖廣仰萬里長城得安」。大宋乾德二年,朝廷敕曰:「贐蔣指揮柴、劉二大王之職,凡九嶷瀟湘俱被澤命名各處立廟祀之」,因此這個廟也稱呼「蔣指揮廟」。
(五)族譜佐證
現場查閱《蔣氏族譜》,《西樓公祠石碑錄》:「吾族,蔣琬公之胤也,曆數十代至才進公,迄今又十餘代」。《蔣氏族譜》修成的時候,當時的零陵縣知事趙開勛為其族譜作了《贈序》,其中對蔣琬的出生地進行了考證,「後漢《郡國志·湘源》,零陵自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更名湘鄉,故陳壽稱(零陵)為湘鄉。然則琬之生於零陵石角,必在零地界。據宗稷辰府志,謂石角距縣東北五里,柳子厚所命名。又曰,琬宅,治平門內東丘,舊建龍興寺,即今之千秋嶺」。講到「譜成,請序公署,(蔣氏後人)袖示《石角古瓷記》,謂(石角)去縣西八十里,與全接壤,考核綦詳」。石角指今日在水口山鎮西樓村,現在西樓村仍有石角洞、石角仔等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