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新田縣石羊鎮樂大晚村

2019-09-04   金牌主持陳瑜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新田縣石羊鎮樂大晚村

圖文 陳瑜 航拍 鄭時仁

前往新田做主持,途中偶遇樂大晚村村民樂主權先生,他對家鄉的熱愛吸引我,他對我的熱情感動我,途中約上老友新田三井鄉的鄭時仁校長,立馬就隨他前往樂大晚村。

樂大晚村離縣城30多公里,一路平整的公路,兩旁突兀的山巒就像一個個守護美麗的哨兵飛過車窗,車奔騰在田疇勝景中。

進入樂大晚村,心境特別清爽,村前是一片寬闊、平整的田野,黃綠相間,遠山就是筆架山,黛影重重。村前有兩條河流,正前面是石羊河,自南向西北流去,水源於雞井,村前左旁有一條河是 周田河,自東南向西北流去,水來源於牛井和天鵝井。兩條河流如兩條長龍橫臥村前而過。

古村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坐東朝西,以獅子山、八卦山、燕子歸巢作後龍,連接雙龍搶珠山、天鵝山、金魚疊龜後續連綿,左向南方有手背咀(和尚嶺)為青龍,大面咀、月亮咀兩峰為右向北方作白虎,既結合了風水地理學的絕配,又考慮到了時逢亂世戰亂、以退為進的防備、人身安全的保障。

古村有「四塘」(觀周塘、象天塘、文明塘、克諧塘),形成「前有照後有靠」的極佳風水布局,又備消防之實用。有六壩(水口壩、白芒壩、三秋壩、水磨壩、高壑壩、涼水壩)、三橋(仙人橋、下丘橋、三根橋),構成功能齊全、系統完備的古建築格局。

正門前塘後就是高聳、精緻的門樓,建於清中期,兩旁成「八」字形,上橫「元魁世第」金匾,「元魁」意思是殿試第一名,即狀元,源於祖先樂雷發,南宋寶佑元年癸丑(1253年)欽賜特科狀元,詩詞聞名於世,清紀曉嵐四庫全書評價可與李白、杜甫齊名。門內木柱環撐,柱頂斗拱逐級帶帽承載樓體,連接馬頭牆,氣勢非凡。

進入正門樓,縱橫交錯的巷道,壁立威武,布局如八卦圖,二橫六縱,橫主道寬2.2米左右,正中1.8米左右,縱主道2米左右,其它1.4米左右,全部青石板整齊條石鋪就。排水系統設計巧妙,雨不沾鞋。正門樓靠左,宗祠設左旁,左前方有一六稜角像將軍帽的惜字塔(現已毀,只殘留一塊雕有鹿的石板)。神堂設村正中後方,侍仙殿設偏右後方,社神殿設村右前方,右設新門樓。所有建築物青磚碧瓦結構,屋頂全設馬頭牆爪,遠看如萬馬奔騰,古色古韻,步入古村,恍如身臨紅樓夢裡的大觀園。門樓、祠堂、民居、府第棟棟別致,石雕、木雕栩栩如生,琳琅滿目,如入畫境。

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樂觀周府第(樂廣淑,諱觀周,字雙泉號盡美,(1754年)三月二十四日,愛道光六年(1826年)嘉慶十年進士(1805年) 乙丑科,任衡州府正學堂)、樂克諧府第(樂克諧,生清嘉慶五年庚申(1800年),咸豐元年辛亥恩賜進士(1851年)候詮教諭)、樂象文府第(樂象天,生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貢生,新田候補縣令)、樂文明古宅群(樂文明,諱大倫,號天成,生清乾隆庚戌年(1790年)八月二十一日,歿道光甲辰(1844年), 舉人)以及樂大廈古宅、樂學昌古宅、樂治南古宅。

坐落在古村最南端的樂大晚宗祠,總建築面積440平方米,她是中華樂氏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始建於乾隆四十年孟秋。前兩廳乾隆四十三年臘月竣工,由樂廣淑(觀周)、廣洞兄弟為首興建的,因戲台、天井、大廳上的雕刻耗資太大,為節省開支,免做竣工酒席,未做陲梁儀式。宗祠竣工後該村人口增長迅速,容納量不夠,民國十九年,由時任藍山縣令的樂雅文(海儒)為首牽頭加建後廳。

樂大晚村,全姓樂(yue),大晚。據說是「大器晚成」的意思,一世祖樂弘從江西景泰和禾溪於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任湖廣營道令、公嗜湘南山水水之秀麗,遂居寧遠下灌明月山,現叫樂家山。宋朝一至七世出狀元一人,進士八人,八世祖等遇元兵犯境,遭賊李孟九迫害,分散避難。十二世祖樂均佐,深通天文地理、道教佛學,與景仙寺避難的建文帝因佛結緣,相互仰慕,惺惺相惜,相見恨晚,於1405年左右,攜弟樂均撇、均慶帶家眷遷徙至武當山南三里景仙寺東面落戶。

樂均佐為示與建文帝的結盟情誼,即其家族後人予加以保護之意,取名鸞驂坊,鸞即帝王之意,驂釋為皇帝身邊的武將,彎驂含意是仙人的車乘,大意是樂氏族人願為馬前卒,追隨保護。因景仙寺大門朝南,我村在景仙寺左側,進一步佐證建文帝流落新田之說。

樂大晚村是靜謐的,漫步平整、光滑、有序的青石板路的腳步聲,在窄窄的深巷中聽見咚咚迴音,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森嚴感,高聳壁立的青磚牆雖歷經風雨,但風華依舊,見證著世事變遷,見證著歲月更替,似乎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該村因處於風水聖地,也就人才輩出,現在的樂家後代因事業發展,大多都遷出了本村,但對古村的熱愛始終是很強烈的,談及祖宗的光榮歷史,都津津樂道,喜笑顏開,也就成了家族繼續興盛的精神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