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國內高考將推遲到7月初舉行。
中國教育部發文取消2020年國內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也就是說,高招恢復到2003年以前的裸考錄取狀態,以高考成績作為中國學生升入高校的唯一錄取條件(某些專業的附加考試除外)。
而此前有「英國高考」之稱的A-Level考試則被迫取消,將以罕見的「估分」模式(在平時成績、模擬考試成績的基礎上評估)由任課教師估算出學生的「高考」成績,學生憑藉估算成績申請英國大學和學院。
中國有全國統一的高招錄取系統,很像英國的UCA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也就是英國高等院校(包括大學和學院)錄取服務系統。兩者都是大學本科、職業教育院校招生錄取的指定統一入口。
不同之處在於,中國高招系統是政府操盤,而UCAS則是非政府的第三方公共機構。
英國高校始終是「自主招生」模式,擁有絕對的招生錄取主動權,而且很多英國大學的本科招生還要附帶面試環節,不是中國高考「一考定輸贏」的遊戲規則。
這意味著中國高考考生只能拿到一個錄取通知(offer),而在英國大學申請中,學生有可能同時得到多個院校的offer。
「英國高考」A-Level考試是面向全球的,在大英國協教育體系中很普遍,也就是說,參加「英國高考」、進入英國高校的學生遍及世界。
中國高考只在中國境內舉行,國外是沒有考點的。不過,在A-Level、SAT/ACT(「美國高考」)、IB之後,以中國高考成績作為入學標準的境外院校越來越多。
在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八大院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雪梨大學、墨爾本大學、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蒙納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中,只有墨爾本大學不以中國學生的高考成績作為錄取條件,其他都已經無縫隙對接。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大部分高校在中國大陸本科錄取時,很早就以高考成績作為重要參考。
就連一向保守的英國名校,從2019/2020學年開始把中國學生的高考成績作為重要錄取依據,這裡就包括劍橋大學、伯明罕大學等著名學府。
中國學生和家長可以接受高考志願的國際延伸,畢竟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中國2億以上中產階層的教育消費取向已經形成高端模式,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名校才是第一志願。
名校的身份認同與就業直接相關。僱主要招學歷背景高的優秀畢業生,2020年全國874萬應屆畢業生招誰不招誰呢?
有北大的,就不要北工大的;有世界百強海外院校的,就不要國內排100名的。
從中國中產的心態分析,出國留學的基本訴求不是適應全球化,而是拿著洋文憑在國內就業市場擠占一個位置。
高考志願對中國家庭而言很糾結,而「英國高考志願」同樣折磨著英國的父母們,就連「地球人都知道」的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老爸,在兒子進入大學本科前也著實費了些腦筋。
霍金出生在學霸家庭,父母好比「海淀爸媽」(特別是中關村附近的),典型的牛校背景。
父親弗蘭克·霍金(Frank Hawking)牛津大學畢業,主修醫學,擔任英國醫學研究所寄生蟲學科研部門的負責人;母親伊澤貝爾·霍金(Isobel Hawking)也是牛津校友,曾攻讀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專業。
如此看來,送兒子進牛津也是父母的名校情結。
霍金小時候學習成績一般,但聰慧過人,喜歡下棋、做鞭炮、研製飛機模型,在中學時就被同學們稱作「小愛因斯坦」。
霍金酷愛數學,卻遭到父親的反對,在老爸眼裡,那些數學專業畢業的沒幾個能找到工作。
他為小霍金設計好了未來——像自己一樣學醫,進入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
這個牛津大學下屬學院沒有設置數學專業,所幸霍金也沒有按父親的意願選擇醫學專業,他主修物理和化學。
天才的霍金憑藉不懈的努力最終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宇宙學,結束牛津大學的本科學習後,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宇宙學研究生,並最終成為牛頓之後,劍橋校友中又一個影響世界的科學巨人。
高考後報志願、選專業很重要,但不一定是自己最終的方向,真正的志願是動態的,不是父母圈定的,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才是最重要的,「海淀爸媽」也無需步霍金老爸的後塵。
作者簡介:
老趙(Andrew)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常年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東亞區總監。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特約留學培訓師,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資深教育自媒體人,平台閱讀量超過1億次,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