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協約國陣營和同盟國陣營打的不可開交,戰後協約國獲得勝利,但是主要的參戰國英國法國都已經是強弩之末。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也是保不住了,於是乎新興的列強國家日本和美國與英法等國決定在華盛頓開會,商量以後的秩序問題。
在1921年11月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西方列強規定了日本海軍主力艦的保有量保持在美英兩國的六成比例上,也就是所謂的5:3協定,當時世界海軍實力誰強其實就是看誰的戰艦噸位大,所以這相當於把日本的海軍力量限制在美國的3/5。
這看似是一個很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日本不僅欣喜若狂,而且還發愁了——美國英國的海軍力量比日本海軍當時可大太多了,作為長期的世界第一海軍,英國海軍實行的都是兩強機制。所謂"兩強機制"就是英國海軍的總噸位要比第二名加第三名合起來都大,所以日本想變成英國的3/5,那對於日本當時來說那可是非常費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想出了一個辦法——拆東牆補西牆,裁剪陸軍,擴大海軍。
會後,在日本國內,為了達到美國的六成比例,政府提出了優先發展海軍的造艦計劃,對陸軍方面實行軍備削減計劃。
實行這樣的計劃主要是因為,第一,不裁撤陸軍日本根本沒錢發展海軍。第二,作為陸軍主要敵人的蘇聯由於革命後處於混亂的狀態,所以當前無威脅可言,相反日美關係卻持續惡化,由此日本當局預測美國會成為日後的主要敵人。第三,之前作為陸軍守護神的山縣有朋因皇太子妃事件受到打擊而在政治上失去了發言權,因過度失意加之疾病緣故於1922年2月1日死去,這為政府對陸軍實行軍縮提供了有力條件。
1921年6月,從田中手中接過陸相要職的山梨半造中將應內閣的要求,於翌年7月制定了陸軍整理計劃,該計劃內容如下:一、各步兵連隊各減少三個中隊,代之以設置機關槍隊;各騎兵連隊減少一個中隊,代之以在騎兵旅團里設置機關槍隊;二、廢止三個野炮兵旅團、六個野炮兵連隊、一個山炮兵連隊、一個重炮兵大隊,代之以設置二個野戰重炮兵旅團司令部、二個野戰重炮兵連隊、一個騎炮兵大隊;三、新設二個飛行大隊;四、兵役年限縮短40天;五、整理人員將校為1800人,准士官以下56000人,馬匹1300頭,節儉經費3540萬口元,摺合計算實質削減相當於5個師團的平時兵力。這即是所謂的山梨軍縮。
經過這次裁軍以後,日本擁有了足夠的財力發展海軍,日本海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威脅世界的主要力量,可以說日本海軍是吸陸軍的血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