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嬌: 其實清朝皇位爭奪之類的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玄,雖然也是爭的刀光劍影的,但最後還是離不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子以母貴」這些套路。
秘密立儲歸秘密立儲,但最終勝出來的也基本上是身份最尊貴的那個長子。
先說順治,福臨本身就是極貴的出身,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無所出,排位在莊妃布木布泰前面的宸妃海蘭珠所出又早殤,而福臨已經是標準的嫡長子了。
再說康熙,順治諸子中玄燁排老三,比玄燁生母佟妃還要尊貴的孝獻皇后(生前皇貴妃)董鄂氏所出早夭,沒有比玄燁還要尊貴的了,標準的嫡長子。
雍正,康熙的皇后,也就是廢太子的胤礽母親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早逝,之後是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的胤禛,所以胤禛和國舅隆科多親,孝懿仁皇后去世後,後宮一直都是胤禛和十四皇子的胤禵母親德妃烏雅氏在實際主持後宮。爭位的焦點裡胤禛、胤禩、胤禵,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是身份最尊貴的皇子,皇八子胤禩母親身份低微。雍正又比皇十四子年長。所以雍正也是除廢太子外的最年長的嫡子接位
乾隆,排老四,上面有三個哥哥,兩個早夭,只有一個弘時活下來了,但弘時也死在了雍正前面,乾隆也成了長子了,論貴弘曆生母孝聖憲皇后是滿洲鑲黃旗的本身是熹貴妃,而其餘皇子的都是漢軍旗所出。標準的嫡長子。
嘉慶到是一個異數,那是因為乾隆太能活了,前面的兒子還沒有乾隆能活,像乾隆之前立儲的永璉(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出)都掛了。
道光皇帝是以清朝最標準的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母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嘉慶即位,冊喜塔拉氏為皇后,嘉慶帝髮妻孝淑睿皇后皇后所出嫡長子。
咸豐前面的三個哥哥全掛了,咸豐已經是長子了。道光當年也是在他和恭親王之間選擇,咸豐老四比恭老六要年長。咸豐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本身就是道光生前的第二任皇后,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標準的皇后所出嫡長子。
同治是咸豐的獨苗,壓根就沒有選的餘地。光緒、宣統都是旁支入繼大統。
皇太極到是一個異數,但歷朝太宗很少按常規出牌好不好?漢文帝(廟號是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成祖(曾用廟號是明太宗,後改成祖)都是如此。
另外清朝的秘密立儲也沒有一些人想當然認為的管用,把清朝「強盛」歸到秘密立儲上來。
皇太極的汗位是兵強馬壯得來的,順治是各方妥協出來的,康熙是順治立的,雍正到是秘密立儲立的,但康熙朝機制不完善,給人留了口實,反而影響朝政十幾年,並沒有取得秘密立儲預想的優點,不讓朝政被儲位問題困擾;
乾隆繼位到是秘密立儲發揮了作用,嘉慶是乾隆生前就傳位禪讓的,道光秘密立儲發揮了作用,咸豐秘密立儲發揮了作用,同治獨苗不存在選擇的問題,光緒、宣統都是太后作的決議。
終清一代,秘密立儲真正發揮作用,穩定朝局,解決儲位問題的只有乾隆、道光、咸豐這三位皇帝。而其中道光、咸豐都屬於標準的皇后中宮所出嫡長子。
empgu:嘉慶不是異數,他同樣是在世皇子出身最貴重的一個。乾隆兩個皇后,孝賢皇后不談了,之後的繼皇后不僅自己和皇帝鬧翻了,幾乎被廢,而且兒子也沒能活到乾隆退位。繼皇后和乾隆鬧翻之後,乾隆收了她的皇后寶冊,另冊封令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令皇貴妃成為了事實上的後宮女主人。這個令貴妃就是嘉慶帝的生母。
電視劇中的嘉慶皇帝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風前幾人老:實際道光即位還真不是秘密立儲的結果,屬於費了點兒周折的。
嘉慶帝死在熱河,當時皇次子(實際的長子)智親王綿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山莊,皇后(嘉慶帝繼後孝和睿皇后,皇三子綿愷、皇四子綿忻的生母)與皇三子惇郡王綿愷、皇五子綿愉在京。清史稿記載「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漸,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嘉慶四年御書,立上為皇太子」,看似嘉慶生前早已認定了這個兒子接班,但後面緊接著就是皇太后(即孝和睿皇后)懿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予所深知,為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若所謂嘉慶四年御書為真,便是道光帝即位的最大合法性,何必要靠孝和來確認?需要太后——還是在京的太后——發話,這事兒已經不一般了。
此外可疑的是,雍正帝立乾隆帝為儲,密詔為一式兩份,均封緘密藏,一份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一份隨身攜帶,見《欽定古今儲貳金鑒》卷首「上諭」。乾隆最愛談祖宗家法,亦仿此以秘密立儲。如我們認為此為先例、家法,則嘉慶立儲密詔亦當有兩份。嘉慶去世後,熱河諸大臣共同宣示密詔,應是隨身攜帶的那份詔書,而在乾清宮內理應也有一份密詔。若道光於嘉慶生前已秘密立儲,即使以夫妻之親尚不能坦然相告,在京的孝和也盡可於嘉慶去世後開啟詔匣,據此宣告智親王繼位,何以懿旨竟說「未及明諭」?可見所謂嘉慶預立道光為儲,實在是可疑的事情。
道光即位後,確向太后進呈了所謂「御前大臣等啟鐍匣所藏嘉慶四年四月立皇太子硃諭」,似乎表示嘉慶只寫了一份密詔,未在宮內留有備份,所以道光據密詔繼位後,要向太后(當然實際目標可能是臣下)表明自己繼位符合祖宗家法與先帝意願。然而在太后已經頒布懿旨命道光即位、道光又有御前大臣公啟密詔作為依據的背景下,這樣強調新君繼位合情合理且合法,反而顯得心虛。如果把前前後後的事情聯繫起來看,恐怕此舉不外乎是兩廂商量好做一場戲,以加強新君的正統性而已。
電視劇中的道光皇帝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ctzhwjw:順治登基時豪格還沒死呢。
江山如此多嬌:立嫡不立長。。就算放在漢人王朝通過正常方式豪格也繼不了位的。在皇太極有名位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顯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宮(即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豪格的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不在其列。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中,豪格的出身不是最顯貴的,只是年齡居長,所以他自稱「福薄」。
vqv1:乾隆的哥哥是老四殺的,這個有點勉強。
胖胖瓜:為啥要殺自己兒子?
empgu:沒殺啊,削了弘時的宗籍,之後弘時就掛了,估計還是驚嚇抑鬱致死。
江山如此多嬌: 你說的是雍正三子弘時嗎?這只是一種說法。而有明確記載的是雍正削除弘時宗籍,具體怎麼死也沒有記載。
另外弘時是雍正側妃齊妃李氏所出,如何與弘曆生母出身滿洲鑲黃旗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比?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在雍正生前就是熹貴妃。比她再身份再尊貴再往上就是孝敬憲皇后烏喇那拉氏,而這位雍正的髮妻其所出的弘暉8歲就早殤了,弘曆已經是諸子中身份最尊貴的了。
vqv1:就算有記載也被弘曆刪了,畢竟兄弟相殘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不論是老四乾的還是弘曆乾的,不見記載就證明了死得不正常,畢竟是個親王,如果是意外死亡的,比如天花什麼的,完全會記載下來!以弘曆的性格,刪乾淨了才正常,一個連《大意覺迷錄》都禁的人啊,雖然這書也是老四腦洞大開的「傑作」!
江山如此多嬌:就算如你所說是老四乾的,不正好說明了輪不到他嗎?老四壓根就不想讓他接班。論嫡庶是輪不到弘時的。
vqv1:估計弘時也是看到了這一點,但皇帝權力的誘惑太大了,和老八勾搭上了,要是弘曆「被意外了」,弘時就可以上位了!老四的上位就是因為康麻子廢了血統最高貴的嫡子,才出現八王爭位的鬧劇。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雍正第三子弘時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蘋果薄荷:弘時雍正三年被出為允禩之子,四年為允祹贍養,雍正早就把他不當自己兒子了。
在家睡覺多舒服2:削了宗籍等於是不認他是自己家人了?這是非常嚴厲的處罰了,相當於中共開除黨籍了。被嚇死或者氣死很正常。
empgu:對,不僅不認這個兒子,也不認他是愛新覺羅家的人了。雍正幼子六阿哥弘曕,這個比乾隆小了二十多歲的幼弟乾隆一向是關愛的,因為這個弟弟實在是驕縱的不像話,乾隆惱了,群王降成貝勒外加罰錢,這其實就是個小懲大誡的意思,就這麼點事情還弄得弘曕回家之後憂懼成疾一命嗚呼,搞得乾隆後悔不已。相比弘時,他老子對他的態度要比乾隆對弘曕壞多了,弘時被嚇死很正常。
tslq: 弘時是不是雍正殺的很可疑,至少沒有證據。而且弘時母親的地位不高,算不上嫡子。弘時有野心,但雍正的態度很明確,弘曆才是接班人。所以弘時就和老八勾搭上了,也徹底激怒了雍正,「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命為允禩之子",而在此之前一個月就已經把老八除去宗籍了。
sar0803:齊妃李氏是側福晉,地位比乾隆母親高,早年也受寵。
江山如此多嬌:沒有乾隆母親高,乾隆母親是熹貴妃,而李氏是齊妃。貴妃和普通妃子差別大了。
empgu:地位高低有變化。李氏嫁過去就是側福晉,鈕鈷祿氏嫁過去就是個格格罷了,雍正登基之時,李氏的地位也僅次於孝敬皇后和年氏,只是弘時失寵弘曆得寵導致鈕鈷祿氏地位漸漸上升壓過李氏,到孝敬皇后死後,鈕鈷祿氏就直接以貴妃的身份攝六宮事了。
乾隆生母,清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不行賄是王石:怎麼能讓漢軍旗人壓過滿人呢 。
小酒看風雲:李氏應該是雍王府包衣出身。乾隆的外公估計是雍王的屬人(外八旗)。但這倆很可能都是丫鬟上位的(笑。乾隆的外公是雍王府的職員,不排除是看門引客的……
wxz: 康熙有個二哥福全。另外弘時是雍正把他過繼給允禩,等於剝奪了他的繼承權。和弘曆無關(過繼的時候是雍正四年,弘曆才12歲)。至於他的死,繼承權都沒有了,誰管他死活。
蘋果薄荷:這個立嗣三原則實際上也是清代逐步漢化後形成的,清初沒那回事。
努爾哈赤在世時期根本就沒有明確立儲意思,一開始培養褚英也有制衡舒爾哈齊的涵義,一旦舒爾哈齊被廢黜,褚英有威脅老奴權威的時候,就拿下褚英並處死。其後任用四大貝勒就是為了分權。老奴死時也沒有指定誰是繼承人,四大貝勒中能讓皇太極上位,主要不是他強,而是他是最弱的,能為其他三人共同接受。皇太極上位初期也只能搞四大貝勒共座同治,再通過扶持四小貝勒逐步削除三大貝勒的權勢和勢力,最終一人獨治。皇太極屬於突然死亡,生前也沒有指定繼承人,多爾袞兄弟鬧騰要上位也是強調仿效皇太極上位之例,要搞推舉制。而兩黃旗大臣強調的是必須以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否則不惜一戰。而豪格當時是皇太極的長子,又素為皇太極所培養,但他自己偏要謙遜一下,被多爾袞抓住機會推出福臨這個小孩子繼位,既堵住了兩黃旗大臣的嘴,又把最強的豪格打壓下去。
江山如此多嬌:福臨上位確實是妥協出來的,前面也說了,但是為什麼福臨能堵住豪格的嘴,把豪格打壓下去?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在1644年在世的都有8位皇子,福臨他哥中最長的活到了康熙三十八年,為什麼是福臨上位?為什麼不選別人,而且福臨繼位無論是兩黃旗還是豪格都無話可說?
皇太極身邊地位最高的一後四妃全部來自蒙古草原,都姓博爾濟吉特氏,皇太極和科爾沁聯姻的事是當時的後金朝庭的大事。皇太極和科爾沁部的哲哲成了親。聯姻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下一個流淌著兩個家族血液的男性後代。皇后哲哲無子。皇太極又到科爾沁部找了哲哲的侄女也就是莊妃。但一開始莊妃也沒有給皇太極生兒子。又到科爾沁部娶了莊妃的姐姐宸妃海蘭珠。可以說和科爾沁聯姻是當時極重要的事,關係到未來滿蒙聯盟的大汗,可以看得出科爾沁部和皇太極都很著急,一而再再而三的聯姻。海蘭珠生了皇子但又夭折,對皇太極的打擊相當大,算是皇太極一生中打擊比較大的事了,此時莊妃給皇太極生下了福臨。
清太宗孝莊文皇后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蘋果薄荷:福臨具有蒙古血統不假,但並不代表他具有當然的繼承人地位,皇太極生前並沒有指定任何人作為他的繼承人,他突然死亡後的繼承問題,如果沒有多爾袞兄弟的插手,豪格就是當然的繼承人。兩黃旗大臣所堅持的汗位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擔任,實際上指的就是豪格,但在提出的時候並沒有公開指名道姓,而這時豪格沒有拿出當仁不讓的架勢,反而做出一副謙退的樣子,那是自己沒抓住機會。多爾袞提出立福臨為汗一則是塞住兩黃旗大臣的口,二則是交好蒙古,三則是立個傀儡。但並不能說明福臨就是皇太極認定的繼承人選。
酒羊:豪格自己出掌正藍旗了,皇太極生前還把他降過爵。兩黃旗的人對他也是有顧慮,不然也不會只要求皇太極之子即位。
江山如此多嬌:如果非要說皇太極認定的繼承人,只能是福臨他夭折的八哥了(福臨排老九),宸妃海蘭珠所生的皇八子。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一般大赦都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行為,也是皇太極唯一一個因為出生而大赦的皇子,皇太極大宴群臣,頒發了清朝第一道大赦令。其餘皇子誕生時,並未舉行什麼活動,也未大赦。皇八子誕生時,蒙古各部落的首領均來供奉大量賀禮。海蘭珠在皇太極宮中本身身份也就僅次於皇后哲哲(無所出)。
啃雞殺馬:努爾哈赤想要立的是多爾袞啊,要不為啥把兩黃旗交給他?
蘋果薄荷:兩黃旗在努爾哈赤時代是老奴親領的,只不過分出45牛錄交給大妃阿巴亥所生三子均分,其餘的作為努爾哈赤的親軍。上年紀的人喜歡幼子很正常,努爾哈赤讓阿濟格擔任鑲黃旗旗主,多鐸擔任正黃旗旗主,並表示日後他的親軍也會交給多鐸,多爾袞要以後給一旗擔任旗主。多鐸能得的好處最多呢。
深潛者:似乎是幼子守灶的習俗?
sumii:清朝起家本來就是蒙古人的習慣,老汗的幾個老婆都算是帶股份入股的,黃台吉也一樣。
merjan:皇太極時代,恐怕不能說他最弱,理論上代善又嫡又長,實力也強(兩旗),但代善集團內部並不團結,重要人物岳托,薩哈璘都支持皇太極。另外兩個大貝勒內部的主要成員德格類,濟爾哈朗也同樣也支持皇太極。
到了順治時代,兩黃旗和兩白旗因為易旗矛盾很深,兩黃旗是絕對不會支持多爾袞的,但也未必就想支持豪格。畢竟豪格也是旗主,當了大汗99%還是要易旗。兩黃旗只說先帝有子必立其一的時候,八成就是想立幼子,順治是兩黃旗的選擇,多爾袞才是順著這個台階下了。很難說順治是多爾袞的傀儡,後來收拾豪格,應該是兩宮皇太后多爾袞達成的默契。
康熙時代,玄燁他媽真的比福全他媽尊貴麼,我看很說,福全他媽是勇勤公何和禮的曾孫女,董鄂家(不是順治寵妃那個董鄂家)在此時未必不如佟家。
雍正時代,因為佟皇后死的早,雍正這個皇后養子的身份不是那麼確定,但是出了太子之外,還有個貴妃之子呢,就是皇十子胤俄啊。雍正既不是長,也不是嫡,出身最高都談不上。
乾隆時代,到乾隆繼位的時候他出身可能比較高,但在雍正還活著的時候,還有個皇貴妃年氏的兒子福惠呢,雖然雍正從來沒有把這個兒子作為皇帝培養,但雍正也不一定就知道這個兒子會死在他之前。所以,乾隆作為最尊貴的兒子繼位,很可能是個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