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看了最近的一些新聞,我腦海里時不時就會有一個聲音響起:
開咖啡店真的很賺錢嗎?要不我也辭職去開一家算了!
我這麼說是有原因的:
最近一些跟咖啡八竿子打不著的品牌,居然都在搞咖啡…
先是李寧,一個賣鞋的申請註冊「寧咖啡」商標,正式宣告進軍咖啡界。
李寧方面表示,要「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
說人話就是:讓你一邊買鞋試鞋,一邊喝咖啡…
五一期間,第一家「寧咖啡」已經在廈門中華城旗艦店正式亮相。
為到店消費一定金額的顧客提供免費咖啡。
主意倒是不錯的,不過真的有人在買鞋的時候,有興致來杯咖啡嗎,我很懷疑啊…
然後就是狗不理這麼一個賣包子的,居然也打起了咖啡的主意。
2022年2月22日,高樂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註冊成立,該公司由天津狗不理食品全資控股。
早在2014年,狗不理就曾花巨資,買下澳洲咖啡連鎖品牌高樂雅的在華永久品牌使用權。
彼時,狗不理立志5年內新開200家店。
可惜8年過去了,高樂雅在全國僅有20多家店,其中天津就差不多有16家。
現在新註冊公司,頗有捲土重來的意思。
這邊李寧和狗不理剛一隻腳伸過去咖啡領域,那邊又有個大品牌即將入局了。
近日,華為申請註冊「一標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標。
國際分類為餐飲住宿,當前商標狀態為等待實質審查。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
「一標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華為CEO任正非,整句話應該是「一桶糨糊黏結華為力量,一標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這是任正非講過的比較經典的一句話,意思是:
利用了西方的一些習慣(喝咖啡),來達到開放、溝通與交流的目的。
華為內部就開了不少的咖啡廳,來方便員工去喝。
可惜員工們,特別是研發員工似乎並不喜歡喝,這也被任正非在演講中提及:
另一方面,華為前幾年雖然一直沒正式開咖啡店,但時不時會有一些「小動作」,來擦一擦咖啡的邊。
比如華為在國外開辦羅蒙諾索夫咖啡屋,在國內推出線上黃大年茶思屋。
目前,黃大年茶思屋網站已上線,包括學術熱點、精選論文、咖啡茶話、技術難題等版塊。
2018年,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和瑞幸聯手推出了一個「黑科技」:
他們運用AI技術,讓現場觀眾在設備前只要比劃愛心手勢,就能點咖啡。
2020 年,華為就在國內開了一家華為智能生活館。
在這裡,消費者不僅可以體驗華為的最新科技產品,還可以品嘗現調咖啡。
咖啡廳內還引入了 AR 技術,打開華為手機的星空 AR 功能,就能來一場浩瀚星空的浪漫旅行。
這也是華為首次嘗試用咖啡做媒介,推廣其最新 技術。
往大的來說,這也不是華為第一次涉及餐飲領域。
2021年10月份左右,華為就申請「古澤爾絲路美食餐廳」商標,在那之前,華為還申請多個餐廳商標。
每一年,華為都會舉辦了一場「全球十佳餐廳」評選,希望能成為當地最好的中餐廳。
他們會從 110 個國家的 149 個自有員工餐廳中評出十佳餐廳,不含國內餐廳(畢竟美食大國)。
在這場比賽中,他們從口味、環境、貼心服務、團隊活動、品牌提升、用戶評價六個關鍵要素,細化成 22 個標準執行。
2021年華為十佳餐廳之首,為巴林「生命之樹」餐廳。
巴林餐廳的伙食如何呢?
龍蝦拉滿,一看就很好吃:
十佳餐廳之一的印尼雅加達餐廳:
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河南刀削麵,來上幾籠廣式早茶,喝上一盅老火靚湯,從舌尖感受來自家鄉的溫暖與力量。
因此華為搞咖啡,也讓我有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哪天你跟我說華為要開餐廳了,我也不會驚訝的哈哈哈。
品牌們紛紛布局咖啡,主要還是咖啡市場的潛力太大了。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預計行業增速為27.2%,遠高於全球2%的平均增速。
預計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
華為搞咖啡,有前景嗎?
由於我們暫時不了解華為的下一步行動,因此我們只能推測一下他們的經營策略。
如果他們選擇在門店裡賣咖啡,那麼我會謹慎看好。
畢竟截至2021年底,華為已在全球建立了超過56000家門店和專櫃,其中包含5500多家體驗店
但這裡面涉及一個消費場景的問題:
顧客來華為這,是來買或者體驗電子產品的,這時店員說你還能在店裡喝到咖啡,我覺得多少會有點突兀吧…?
這個道理和李寧賣咖啡是一樣的:
人家來李寧那是買鞋的,你突然端一杯咖啡上來,怎麼想都有點不搭調。
如果華為是另起爐灶,重新開咖啡店的話,它能不能從一眾咖啡店的圍剿中殺出來呢,還是個未知之數。
總而言之,現在的咖啡市場實在是太卷了!人人都想往裡面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