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血色奮鬥 揮灑當代熱血——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的遙想

2019-11-18     民眼看天下

作者:黃光清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七律·長征》

讓我們讀著這首氣勢磅礴的現代詩,和作者一起走進尋甸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緬懷歷史。

丨丹桂村村口的紅軍長征紀念雕塑

這是我第三次到紀念館參觀,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悟。多年前來這裡,路並不好走,現在發展紅色旅遊,進丹桂村的路寬敞了好多,道路兩旁紅旗招展,村容村貌大變樣,小洋樓隨處可見,唯一不變的還是千畝良田和綠水青山。

人在不同時期看待事物的視角不一樣。多年前去看紀念館,只是出於好奇,想知道紅軍行軍裝備是不是跟電視劇里看見的差不多?事實並非如此,電視劇里比展廳里的好太多了。現在再去看紅軍長征紀念館,更多的是緣於一種情懷,我們要去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用歷史激勵現在,挑戰未來。

丨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

舊中國時期,百姓民不聊生、世道兵荒馬亂、國家內憂外患,白色恐怖籠罩著華夏大地,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逼得紅軍被迫長征。本是一段艱苦的歲月,但是長征給以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積累了經驗,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且不說長征的經過,當我們認真聆聽記憶的聲音時,總有一串串名字在迴響……

丨陳樹湘,(1905-1934),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陳樹湘,1934年10月,他率領紅三十四師擔負全軍後衛,掩護全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同敵人追兵頻繁作戰。在慘烈的湘江之戰中,他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後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在率部突圍時腹部中彈,身負重傷。最後,部隊彈盡糧絕,陳樹湘傷重被俘。1934年12月9日,在押送途中,陳樹湘從傷口處扯斷腸子,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在艱苦卓絕的戰爭中,為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哪怕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丨長征途中的周恩來

周恩來,在長征中,屢屢咳嗽,仍不放下手中工作,到達川西毛兒蓋後,周恩來因疲勞過度、營養不足,再加上自然環境惡劣,身體終於支持不住病倒了,連續高燒40攝氏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不能進食。經檢查,他肝部已變成肝膿瘍,急需排膿。好在醫生和戰士及時救治,在過了草地之後有所好轉。周恩來這種工作熱情,當為世人傳頌。

丨楊立三(1900-1954) ,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

楊立三,在過草地時,周恩來病情惡化,急需手術。楊立三主動請纓,要求自己來抬擔架,將周恩來抬出草地。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一身輕鬆都可能喪命,更何況是抬著擔架。剛走了兩天,楊立三的肩膀就磨爛了。哪怕重擔如山,也不忘肩負的使命,正是楊立三堅強的意志,才讓周恩來順利脫險。1954年,楊立三病逝,周恩來親自為楊立三扶靈並主動抬棺。

丨巧渡金沙江

類似的英雄事跡,在長征中不勝枚舉。他們或許戰功赫赫,或許默默無聞,但他們是共和國的基石,是歷史的教科書,是值得我們謳歌和懷念的偉大靈魂。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久傳揚下去。

長征精神,是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樂觀吃苦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柱。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著力點,新中國成立初期,著力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來,加強對外交往和經濟的發展。現在,我們的國家正在不斷壯大,進而提出了「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提出和實施離不開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要求,農村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學校軟硬體設施得到改善。黨和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讓農村學校的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中國的農村極其廣闊,農村校點分散,鄉村教師條件艱苦,職業認同感不高。正因為如此,國家提出鄉村教師激勵機制,為鄉村教師謀幸福感,留得住人,教得好書。教師更應該以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樂觀吃苦的長征精神獻身教育,揮灑青春。

我是一名教師,我的戰場是三尺講台,我的使命就是把下一代教育好,雖身處山區,但我願以長征精神,扶貧困學子的志氣,扶山村家庭的希望,扶祖國未來的棟樑。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尋甸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蘊藏的精神財富是一座寶藏。周末,不妨一訪。在這裡,與偉大的歷史奇遇,與深沉的情懷會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MR7fG4BMH2_cNUgq0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