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大別山下看老街,古往今來說曉天!

2019-04-30     出外龍舒人

作者:庫米先生

我縣的地理特徵和國家地貌十分相似,豐樂河如黃河,杭埠河(古稱龍舒水)如長江。昔年木船,竹筏常年往來不歇,販運山貨和日用品,杭埠河自巍巍大別山洶湧奔騰而出的第一站,便是我縣西南山區第一山貨集散重鎮——曉天。

曉天古鎮(來源 | 網絡圖片)

曉天古鎮,坐落於舒城、霍山、岳西、潛山四縣交界之處,與霍潛岳皆只一山之隔,向為我縣西南重鎮。我縣主河杭埠河正源自巍巍群峰間奔涌而出,次第接納渣水河、朱河後,自西而東 流至小東山腳下,納黃秧河,復向西北而去。

杭埠河與曉天

諸河於小東山腳下,沖積出一塊天然盆地。盆地地勢平緩,四周皆山,向來依山臨水之地,自古幾多小鎮人家。據史料記載:「唐懿宗宰相畢誠,少孤,嘗讀書於舒城之主薄山,今主薄原是也。」

(來源 | 《舒城縣誌》)

畢氏原為河南偃師大族,至於畢誠緣何會讀書於如此的崇山峻岭之中?已不可考。然在古代 入主薄原最近最方便之路徑,則非經曉天不可。可見曉天在唐之時,或已有鄉民聚居於此。此時尚未得名曉天,地處群山之下,時雖或有三兩民居散布其間,遠遠觀之,卻是荒涼。莽莽蒼蒼,狀之若龍,時人稱之為「蟒蛇溝」

蟒蛇溝

雖名之為蟒蛇溝,然因其天然地利,漸成市集。明崇禎年間,太僕寺卿濮中玉,原為我縣鄉紳。張獻忠陷舒,命其為禮部尚書,後告老還鄉,於觀音山下築濮家莊。此地於是得名「濮家莊」,後又改名「曉陽莊」,再後來方得今天的名字——曉天。

而在當地人口口相傳中,對於曉天地名的由來,更是與明太祖朱元璋相關。昔年,洪武大帝還是朱重八時,整日晃蕩,還處於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之佳境。有一日,晃到小澗沖一帶,時人嘗謂,飽帶乾糧晴帶傘,不受飢來不受寒,而洪武大帝就是隨身帶著一把長柄雨傘。這天飯後困窘,天色將晚,眼見大河灘上,河沙細膩,正合入眠。於是,用傘在沙上寫了一付對聯曰:「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寫完,便頭枕雨傘,四肢舒展,仰面而睡。

黃秧河(來源 | 網絡圖片)

待到第二天蒙蒙亮,適逢劉伯溫訪主於此。見此人睡相,頗似一個「天」字。再看這對聯,斷非泛泛之輩可作,心思這位莫不是就是自己苦尋之人,便道:「若你真是個『天子』,請再扭一扭。」朱重八於迷糊之中,受此打擾,滿腹牢騷,翻身側睡,將兩腳勾了起來,形成個「子」字,並繼續其春秋大夢。邊睡還邊唱道:「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劉伯溫一看這架勢,這位便是日後的「天子」無疑了,於是歡天喜地地擁其為主,推拉而去。後人便把這兒叫做「曉天」了,取知曉「天子」之意。

曉天老街(來源 | 悅野者越野)

有史料記載,小鎮約起於明正德年間,已逾五百餘年歷史。鎮上現存一清朝古街,叫做「中大街」,長六百多米,寬三米。古街規模在我省江北地區,堪稱前列;在皖西,更屬稀少。徜徉於古街巷道,兩側門面看起來或許只有一間,卻是庭院深深深幾許。自沿街店面至最後一進 有二三十米深,不禁讓人咋舌。在寸土寸金的老街,房子都是連在一起的,隔壁全是共扇,為了通風,戶與戶之間的山牆是不砌到屋頂的。小的時候,那時還沒有電,小鎮居民們吃過飯後睡的早,奶奶們年齡大,睡不著,便和隔壁的奶奶你一言我一語的嘮起嗑來。在這輕柔的話語裡,小孩們安然入睡,想必小鎮長大的孩子都有著這份獨特的體驗吧!

那時候 山牆都不到屋頂的

幾乎每間老屋的樑柱牆瓦,都蒙上了層黑黑的塵垢。曾不解,後仔細回味,這些老房子全都超過幾百年,且屋屋相通,家裡幾十年的老廚房的牆壁上,猶自漆黑一片。何況這數百年的煙燻火燎呢,便釋然了,老屋雖顯幽暗,但自天井中投下的光線。還是能讓人看清楚年代的久遠。

天井射下的那一縷光線

在老街的眾多老屋之中,有「七進六廂」之稱的「江家大屋」,令人依稀可以想見古鎮昔年的繁華。江家大屋皆為青磚木柱木樑結構,柱有礎。大戶人家,柱礎雕刻,尤為精美,杉木柱腳也雕以紋飾。

柱礎

據說江家,發跡自其先祖江小源。江小源年輕時偶作一夢,夢中祖先囑咐他,帶上乾糧和炒米 一直往南跑,待糧米吃完,方可停下。於是江小源一直南行,來到濮家莊,正好糧絕,便落了戶。先為濮家長工,專事豆腐,為人刻苦勤勞。有一日,挑乾子出門賣,半路踢翻一塊石頭 掀開一看,竟是金銀財寶。自此騰達,買地造房,再收購四鄰門面,最後古鎮半數房屋皆為江家所有,實為大戶,惟有後來之董家稍可與其並論 。

江家發跡後,江小源於清乾隆年間在老街正中蓋江家大屋。共七進,每進進深十米、寬八米。第二進中,有一巨梁,為斗粗江西河杉所建,一人不可合抱,橫跨三間,獨承萬斤之重,實為罕見。雖曆數百年悠悠歲月,見之卻猶如人之壯年,誰又能敢斷定它不可以再矗立百年呢?

獨梁廳

江家大屋中,光天井就有三處。古人造屋,特別講究,上有天井,下必為院,院中有池,四方雨水歸於一堂,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天井下的雨水池

位居群山之中,曉天以其獨特的山貨聞名遐邇。據載,當年的街市繁華空前,江浙的鹽商、山東的茶商……無不雲集於此。所經營的有絲綢、制傘、中藥、桐油、茶葉、茶樓酒肆等行業,經營的商戶有江源泰、董德泰,做藥店生意的德生和、程濟堂、姚隆順、曉春園,做大黃茶生意有張家等數十家,尤以江董二家為最。於是,本地便有「曉天原名濮家莊,江董二家來填倉」之說。

老街上吃飯的兒童(來源 | 悅野者越野)

因生意往來,定居於此的商戶漸聚漸多。曉天老街居民祖上幾乎都是遷居而來,精於醬槽業的旌德人遷居曉天頗多。明末清初,由旌德遷居曉天住戶汪永泰、呂福來等出資興建曉天關帝廟(老汽車站處),供旌德人士及旌德來客聚會之用,故又稱「旌德會館」,可容納千人。上世紀四十年代,因戰爭需要,曉天四周修碉,便拆關帝廟取磚,至四九年廟宇盡數拆毀。至此,矗立古鎮逾三百年的關帝廟徹底的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關於古鎮的傳說,一如其老街一樣悠久。來自三河的老街住戶張家,其爺爺輩便專與山東客商做大黃茶生意。大黃茶不是人喝的,而是給馬喝的茶,用一人多高的竹簍子裝。此時,正值戰亂時期,打仗都要用馬,心疼人也要心疼馬。馬累了,為保持精力,也要搞豪喝喝。將大黃茶放入草料里,再用鍘刀鍘成一截一截喂馬,馬吃了之後,疲憊立消。那時候,整個河段還沒有大大小小的小水庫、水壩,河水四季不竭,方圓幾十里的山貨、山外進來的物資,都是通過這條古時的龍舒水,沿河運輸的。張家的大黃茶,也是一竹簍一竹簍的從曉天上排,放排而下,過中梅河、九井,直抵杭埠、三河、廬江,再用獨輪車運上岸,後自陸路運往山東的。

杭埠河(攝影 | 束文傑)

因得天獨厚的位置,古鎮日益繁華,也為其招來不測之禍。民國十八年(1929年)農曆十一月份,第一場大雪剛剛下過,壽縣三覺寺股匪權廣義率眾夜襲曉天,擄去大小商號主人二三十人。後來,費了三四個月,才將這些人贖回。有的花掉了一千五百元或一千元,最少的也花掉二百元,很多人家搞得傾家蕩產。此次匪禍,曉天損失極大,所有商號都受到不同程度洗劫,還燒掉幾戶店鋪,有幾家婦女還被匪徒糟蹋。

後來,曉天加強防衛。不止南、北閘門加緊看護,又於老街四周修建有十三個碉堡,連河道里也修建數個。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打了七天七夜,硬是攻不下小小的老街。後自毛坦廠拉來三門大炮,放在石嶺頭,準備炮轟老街。將領擔心傷到老街居民,未曾開炮。後國軍知道大勢已去,才向街南撤去,解放軍就尾隨進入老街。好多十來歲的小孩,還跟在後面看熱鬧,實在膽大。要知道,那時解放軍都是走街二面屋檐下,彈夾槍枝也是靠在兩面,不敢從街中間走,以防為流彈所傷。後國軍從平田翻駝嶺,自潛山官莊而去。而當年十來歲的小孩現已是耄耋老翁。

曉天老街(來源 | 舒城之窗)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形勢需要,國家掀起來大小三線建設。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伴隨著軍工廠來到了深山之中,曉天古鎮再次熱鬧起來,因為這裡一下子搬進了三個廠:皖江機械廠(一廠)、皖中機械廠(二廠),還有燕春三石寺的江淮機械廠(江淮廠)以及伴隨而來的服務單位皖中醫院。本就幾千人的小鎮,一下子搬來數千城裡人,使得小鎮居民眼界大開。晚上下班後,小孩子們可以拿個板凳,一會去皖中醫院看電影,一會又提著凳子去一廠看電影。年輕男女則偷偷摸摸的相約在大橋頭的約會聖地,悄悄地牽個手,還生怕被熟人撞見,心頭小鹿撞撞 臉兒紅的跟什麼似的。

皖中機械廠(攝影 | 韓衛軍)

那時候的日子,憶起來頗浪漫。可是在貧窮加身的小鎮居民來說,也不過是血色浪漫。小鎮附近有多少人家,沒因生活窘迫,而沒有去皖中醫院賣過血啊?可即便如此,廠子搬走以後,當地人還是不舍的說:「廠搬走後,小鎮經濟差了許多。」對他們這輩子的人來說,那是他們對「廠」的唯一概念。九十年代初,廠子陸續搬走。一廠搬去了合肥,二廠搬去了馬鞍山,江淮廠搬去了滁州,小鎮再次安靜了下來。

舊廠房(來源 | 網絡圖片)

現在幾乎每年都有曾經的三線廠老職工,組團來他們曾經奉獻了青春的地方。一起懷舊訪古,一起重溫那小鎮風貌、田園氣息。讓他們難以忘懷的,是大山裡的山山水水,是曾經的右舍左鄰,更是山上那令人沉醉的蘭花香味!


  • 作者:庫米先生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6L-2sBmyVoG_1ZyI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