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能有什麼煩惱啊?不像我們大人,工作又忙又累……」
「我覺得 TA 就是想玩手機不想去學校,找各種身體不舒服的理由……」
「住院?吃藥?那 TA 學習怎麼辦……」
大人們好像很難理解青春豆蔻年華里的抑鬱,一句「少年哪識愁滋味」將本應關注的情緒問題一帶而過;一句「矯情做作不上學」給本應能解決的情緒問題扣上一頂帽子……少年真不知愁滋味嗎?
症狀解密
什麼是青少年抑鬱
抑鬱障礙(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心境障礙。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與其處境不相稱的心境低落,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部分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部分患者存在自傷、自殺行為,甚至因此死亡。
邱吉爾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顯然,一旦患上抑鬱症,就像被一隻如影隨形的「黑狗」纏住,幾乎無法好好工作與生活。
住在青少年身體中的「黑狗」,似乎沒有成人體內的「黑狗」兇狠。青少年群體本身就十分特殊,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青少年開始渴望獨立,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依賴父母,產生了「離家趨勢」,在心理上表現出一定的「閉鎖性」,他們不願意輕易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然而,恰恰由於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青少年在這一時期,十分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他們既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關愛,又害怕被他人了解和評價;既希望保持獨立和自主,又難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這種矛盾性使得青少年的情感世界變得複雜而多變。
矛盾、敏感、渴望獨立又無法獨立、幼稚與成熟並存……這些心理讓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飽受情緒困擾,一旦處於長時間的糾纏與拉扯,會讓 TA 們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時「黑狗」就會悄然出現,一口咬住正在痛苦中掙扎的青少年們,而被「黑狗」咬住的青少年們,常常披著不願學習的外衣。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4 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顯示,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兒童青少年中,有過請假經歷的占 82.3%,有過休學經歷的占 53.85%,平均休學次數為 1.71 次,第一次休學的平均年齡為 13.74 歲,主要集中在 14 歲。
在線觀察
青少年抑鬱有什麼表現
雖然都是抑鬱症,但是青少年抑鬱與成人抑鬱的表現存在較大差異,以下症狀在青少年中更為常見:
1.易激惹或憤怒情緒
與成人抑鬱表現出的低落不同,青少年抑鬱通常以憤怒情緒為主要表現。無法講明的痛苦往往以憤怒、尖叫這種極端的情緒形式來表示,似乎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被外界關注。
2.難以解釋的軀體疼痛
青少年表達情緒的方式十分單一,但他們的內在情緒複雜多樣。那些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情緒在身體內堆積,逐漸轉變成游離在身體各處的不舒服,頭痛、頭暈、胃痛就成了 TA 們掛在口邊的日常疼痛。
3.動力減退,學習困難
抑鬱導致的動力減退和學習困難也讓青少年十分痛苦,且這種狀態無法控制,哪怕是拿起最輕的筆、端起吃飯的碗都會耗盡 TA 們的全部力氣,更不用說上課和學習這種十分耗神的事情了。
4.自傷自殺
抑鬱情緒一茬一茬地產生,宣洩出口卻單一且無用,痛苦終有一天積累到青少年們的負擔極限時,自傷自殺就變成 TA 們擺脫痛苦的方式。
探究原因
青少年為什麼抑鬱
1.遺傳因素:抑鬱的種子
如果家族有類似疾病,那這個家庭的孩子患有抑鬱的可能性會比其他孩子高出 2-3 倍。不過,遺傳因素只是抑鬱的種子,倘若沒有後天因素的激發,這顆種子也不會發芽生根。
2.家庭因素:萌芽的土壤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一個生病的家庭。《2023 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提到,63% 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受到嚴苛控制,被忽視、缺乏關愛,還伴隨家庭衝突和家暴帶來的影響。青少年從孩童初始就依賴著家庭這片土壤,父母關係不良、對孩子要求過高、家暴環境等都會促進青少年抑鬱這顆種子快速成長。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3.學校因素:發芽生根的「養分」
日復一日的學習、考試,加上學習內容枯燥、形式單一 ,缺少「社會性學習活動」、學習受挫、壓力過大等因素讓青少年心理健康這根弦被緊緊繃住,一旦出現被忽視或被霸凌的經歷,或者師生、同學關係緊張等情況,這根繃住的弦可能「說斷就斷」。
行動
如何應對青少年抑鬱
1.家長責任
家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2024 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中顯示,超過四成(41.8%)的家長在孩子主動求助 3 次及以上才帶其就醫,事實上,及時的支持是家長能做到的最簡單的事情。
2.學校環境
學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也是營造康復環境的重要一環。
3.醫院治療
醫院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後托底,在康復方面,及時的干預對青少年抑鬱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最重要的是,「家-校-醫」協同聯動抗擊青少年抑鬱。醫生提供規範的心理疾病診療服務,通過綜合治療方法技術,幫助孩子減輕心理痛苦、緩解症狀,但醫生無法替代家長和學校的角色,也不具備同輩交際、社會接觸的作用。所以,徹底幫助青少年擺脫「黑狗」束縛,幫助 TA 們回歸生活和社會,必須由「家庭-學校-醫院」三方合力,共築青少年抑鬱康復網。
策劃製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杜 婧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心理治療師
監製丨中華醫學會
審核丨李清偉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主任醫師
責編丨董娜娜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