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取於民國時期的諺語「生在蘇州,住在杭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指的是廣州的粵菜太出彩了,上有山珍海味,下有美肉鮮蔬,而且樣樣美味,因此能食在廣州,是種福氣。不過,當地美食的質量固然是評判美食之都的重要標準,但「食在廣州」這個概念絕不是只由粵菜的質量而決定的。
食在廣州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美食種類繁多。早在唐朝,廣州飲食文化就以聞名天下,不僅種類雜,用料豐富,囊括河鮮野味,在烹飪做法上也已有多樣化的趨勢。到了宋代,受北方戰亂南遷的影響,大量江浙一帶的菜式傳入廣州,比如東坡肉。在明清時期,廣州成為少數對外貿易的城市之一,因此當地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之餘,美食種類也因此多了起來。在民國時期,人們甚至無需離開廣州,就能吃到四川小吃、山西麵食甚至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牛排。
除此之外,市民們在享用美食時的環境條件,也是決定「食在廣州」的要素之一。實際上,無論是繁多的美食種類,還是便捷的美食環境,亦或是這些都是為享用美食的人們而服務的,而「食在廣州」這一概念,它的核心也是在於人。美食文化在廣州市民文化占有重要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廣州多年,每到逢年過節各大餐廳酒樓總是人滿為患,原先一直大惑不解。一家團圓不都是在家裡圍爐而坐嗎?真正融入了這種文化和習慣,才發現這對於食無止境的廣州人來說,不僅僅因為美味且省事,更重要的是這些街頭巷尾的老字號已經是廣州人故鄉美好記憶的一部分,在這裡,其實就是在家。
老母親來廣州日久,今日得閒,攜兒抱女與老母親一起漫遊廣州,一起體會下「食在廣州」。就從老字號開始吧!點都德喝早茶是個好選擇。1933年創立至今已經有85年的歷史了,店名來源於粵語「點都得」,意為:怎樣都沒有問題,體現的是廣府人隨和務實的特點。點都德、陶陶居等在廣州當地,一直是廣州代表性的茶樓。
初湯︳知味才正點
金沙紅米腸。紅米腸現如今已經只有老派廣式茶樓才有的了,材料多樣,做工繁複,但是看到這一盤的賣相,就知道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粉糯爽滑的紅米腸粉皮,包裹住酥脆的炸物和碩大脆彈的鮮蝦,一口咬下的口感一波三折,十分驚艷。在其他老字號也有吃過,配方大致相仿,也有出品放一點點芥末醬,入口提神,也是不錯的嘗試。
初湯︳知味才正點
外一層米香軟糯,中間酥脆油香,內一層彈牙鮮香,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口感互相交錯出豐富層次,不愧點都德頭牌茶點。
初湯︳知味才正點
蛋撻在粵式和廣式餐廳中極為常見,這種酥皮和鮮雞蛋搭配的最基本款其實也最考究功夫。外層蛋撻皮確實做到了「酥鬆」的口感,滑溜的蛋漿隨著酥化的薄皮入口即化,相當好。
初湯︳知味才正點
荔灣艇仔粥。用料豐富,口感綿滑,味道鹹淡適中,雖然談不上極好,但也算是品質出品。各味入各口,總是適者為珍。
初湯︳知味才正點
金牌靚油條。通體金黃酥脆,內里卻軟嫩香甜,有麵包芯的口感,好吃。
初湯︳知味才正點
蜜汁叉燒包。這是點都德推薦茶點,算是真正做到了高身雀籠、大肚收篤、暴口開花、餡料不能幹身的基本要求。
初湯︳知味才正點
叉燒包表皮質地極軟,有香氣,餡汁豐富,肥瘦相間的叉燒色鮮味美。
初湯︳知味才正點
下午一路晃來晃去,還是沿著珠江邊晃到了廣州酒家。廣州酒家始建於1935年,總店坐落於廣州市文昌南路與下九路交匯處,以經營傳統粵菜馳名,素有「食在廣州第一家」之美譽。「茅台雞」、「一掌定河山」等名菜更是響徹海內外。不過今天自家人吃飯,自然是要挑些既彰顯廚師功力又好吃價平的菜式。這道杏鮑菇牛肉粒看著簡單,但是這牛肉粒肥香多汁,杏鮑菇塊要干身鮮嫩,整道菜配料豐富成熟度均勻且能突出食材各自本味和搭配,且鑊氣十足,考究就是廚師的水平了。
初湯︳知味才正點
棗蓉陳皮蒸鱔。鱔魚切薄段如花瓣,鮮嫩無比,棗蓉的香甜和陳皮的桔香味很好的融合在了鰻魚的鮮香之中。滑、嫩、香、甜,名不虛傳。
初湯︳知味才正點
流沙包。麵皮麥香濃郁,口感柔韌,餡料如流沙淌金,口感綿密香糯,出品不凡。
初湯︳知味才正點
千層酥化燕麥酥。層層疊疊,一觸即碎,入口即化,酥脆香甜……六廚我都有點不知道怎麼誇了。
總之今天一路走下來吃過去,老母親是非常之滿意。不僅僅菜式多樣美味,而且也比較合老人牙口。每一樣都能看出廚師多年功力和用心。千層起酥就是千層功夫,一絲一毫馬虎不得。老字號很多時候會有名過其實的評價,但是懂行的食客都明白,重要是高水準的堅持和精益求精的創新,口味眾口難調,穩定壓倒一切。很多屹立百年的老店老檔口,不是因為多好吃,而是因為夠穩定,這對於千人千方的中餐來說其實是最難掌握的標準和火候。也是「食在廣州」的真諦所在,正宗不意味這所有人都認為好吃,正宗其實是本地風味精華所在,一方水土一方人,本地物產,本地時節,食之知味,知味才得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