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暑假回以前住過的四合院看了——珠市口東大街161#院。這裡是從我出生到上小學以前一直住的地方。很多東西大概都是直到離開、失去才會發覺,原來心裡因為它而空落了很大一塊兒地方……
回去的時候,一開始還怯生生地不敢貿然走進去,畢竟已經搬出這裡十多年了。巧的是,在門口徘徊著拍門樓和門墩的時候,碰到了以前的老鄰居,竟然一下子認出了我,把我帶了進去。更意外的是,碰到了後來一直疏於聯繫的髮小兒,兩個當初成天瘋在一塊兒的小丫頭,還有已經從當初的中年女人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嫗的張奶奶,她竟然還記得當初我們一家七口……
院裡拍了不少片子,但是因為以前我家住的那間屋子現在的主人不在,所以遺憾沒能把小時候記憶中高高的天花板和棗紅色的、踩上去發出「咚咚」的響聲的木地板也一齊拍下。
大概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認真仔細的端詳這個院子。大概小時候凈顧著爬樹、捉迷藏、抓蝸牛一類的吧。百感交集中,我頭一次發現,她竟然美得如此令人驚艷,而且這種美不是一眼看穿的那種,而是像歷經歲月打磨、泛著光亮的銀器一般的美。
院子的歷史,記得我爸給我講過一回。院子的建築風格據說是仿照當時圓明園的園林建築,廊柱和雕花都有著極為鮮明的特色,顯然帶有一定的西洋建築風格。院子再往以前的歷史還有待查考,只知道民初時,好像曾經被一位火柴廠的老闆買下做宅子,老闆也算是當時有名的民族資本家了。只是後來因為洋火的介入,這家廠子才逐漸敗落。後來,宅子還做過幼兒園。
熟悉崇文街巷地圖的人應該有印象,珠市口東大街並不是筆直的,而是在中間有一處明顯的拐點,馬路由北折向南。我家161#這個院子,恰好就是在這個拐點上,臨街,身後是東、西八角胡同。也恰恰是因為這個特殊的位置,在修建兩廣大街的時候,拓寬的大馬路將原先曲折的馬路切直的時候,這個院子才倖免遇難。至於保護院落,那大概已經是後話了吧……現在想起來都是一身冷汗,當初規劃馬路的人一哆嗦,說不定就是永別了。至於失敗的兩廣大街,我簡直羞於提起,毀掉多少胡同四合院不說,馬路修得寬比長安街,卻儼然成了一條荒涼的、沒有生命的空洞的通道——僅此而已。而那些還暫時沒被拆遷走的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卻成天生活在面前成棟的高樓大廈的陰影里,有的甚至還要從臨街的臨時圍牆上開出的小門洞中出入,這與狗有何二致?!看得人心酸。莫非拓寬馬路是改善交通狀況的唯一途徑?!荒謬。
也許終究有一天,這座院子將和曾經的許多美麗的院子一樣,由於種種荒唐可笑的理由(比如與周圍高樓大廈極不協調,影響樓盤價位,耽誤某些人士發財致富等等)而被錯殺、暗殺、謀殺……但至少,我們曾經為她努力過、動容過。
(圖片攝影:賈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8bGWwBmyVoG_1Zcb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