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崇外大街路東有個聞名四九城的錦芳回民小吃店,它原名叫「榮祥成」,是北京有名的小吃店。
1926年由山東德州人滿樂亭在崇文門外大街路東創建。從前錦芳買冰棍,冰激凌什麼的後來經營小吃,什麼切糕,蓮子粥,元宵,麵茶,奶油炸糕等,如今「錦芳」的元宵是譽滿京城。過去人們品嘗過「錦芳」的小吃後順便就逛了信託商店。信託商店最早人們叫它「委託商行」,花市信託商店與錦芳小吃門挨門,花市信託商店的南邊是胡同,信託商店的收購部就在上三條胡同口的旁門,對過就是玉器行大名鼎鼎的「青山居」店。
青山居原來的位置在北羊市口路西,就是大眾電影院所在地。後來遷到花市三條口,明末清初時因當年花市上四條和中四條一帶是玉器作坊和店鋪的集中地,一些玉行商人常在這裡邀請同行談生意,一些外商們也來這裡做珠寶玉器生意,從此青山居名揚海外了。
玉器市場的興起,也帶動了輔助行業的發展,小器作、錦匣作、花絲鑲嵌作等在花市三條、二條、四條等胡同里興建起來,使這一帶成為手工業作坊林立的地方。「青山居」一進門是一條慢起坡的過道。過道左邊和前方各有一座月亮門。這是一家專門經營寶石玉器的高檔商店。店鋪經營各種古董,珠寶翡翠,還混搭著貴重物品,「青山居」雖是玉器店,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進門擺在那裡的巨大的「落地收音機」非常顯眼,至今也沒弄明白玉器店裡為什麼擺個落地收音機。
如今每當春節過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正常了,唯獨典當行卻買賣挺火,不少節日期間人們相互贈送的貴重物品送到典當行里寄賣。說起典當行不能不使我想起當年北京的「信託商店」老話叫「委託商行」,特別是我家附近的花市信託商店。花市信託商店在老北京城裡加上東單,天橋,西單,北新橋,菜市口,西四,護國寺等這幾家店鋪天天顧客盈門,不過人們公認的是「踅摸洋貨,還得數東單二條把口的三洋委託」。三十年前的北京人最喜歡的事是逛信託商店。花市信託商店不像百貨商店窗明几淨商店從北向南一串房子,曲里拐彎。貨架子上,櫃檯里,地上擺著各種各式沉重的老家具,瓷瓶,銅器、服裝皮貨等老舊玩意。花市信託商店北邊緊挨著就是文革中花市信託商店蕭條了兩年,後期逐漸恢復起來,最火的時候還是文革中被「紅衛兵」「造反派」抄家時及後來的所謂「落實政策」發還的部分家具等物,一些花梨紫檀的硬木家具仨瓜倆棗的就收了,親眼看到一對「太師椅」50塊錢就收了,擱現在姥姥也不能這價兒呀。文革後期人們經常去那踅摸自己想要的東西,滑冰鞋、吉他都是人們需要的。
我的一個同學25塊錢淘換了一雙挪威跑刀真牛,當時您去王府井八面槽「利生」去買跑刀有沒有貨先不說,國產「黑龍跑刀」六七十塊錢,誰買得起?還有吉他自打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公演裡邊的主人翁彈著吉他唱著歌的情景影響了當時的年輕人,那個時期吉他作為「封資修」的東西根本不生產了,只有在信託商店趕巧了還能「踅摸」著,不過您得勤轉悠才有可能得到。
改革開放以後花市信託商店的物品也隨之改變了不少,過去自行車是大宗貨其次就是手錶,當時買塊上海牌全鋼手錶還得憑票,只有這不要票,不過很少能買到,七十年代中期後期黑白電視機,松下「板磚收錄機」TDK的錄音帶成了主要商品,隨著黑白電視機進入了老百姓家,九英寸、十二英寸的居多,螢光屏太小看在不舒服,信託商店賣的電視機放大屏風靡了好一陣子,九寸罩上它立馬兒就變成了「十四寸」了,就這「窮人樂」的玩意兒那時候可是搶手貨還不好買那。
幾十年過去了,在偌大的北京城每當華燈初上,車水馬龍的都市裡霓虹閃爍的是某某典當的招牌,很難在尋覓到過去的「信託商店」了,「信託商店」被潘家園舊貨市場搶了生意了,人們都喜歡去那兒撿漏了,伴隨人們幾十年的信託商店沒了,留下的只有回憶,老北京的點點滴滴都深深的印在了我們這一輩人的心中,眼裡看的心裡留住的,大多與喜歡與否有關。喜歡的就留在記憶中,不喜歡的就隨著歲月而流逝。如今的北京城讓人割捨不下的東西太多太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616lm8BxtCz63RLe4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