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為啥叫這個名字

2019-05-31     山左歷史

關於臨朐名稱的由來,民間傳說的版本很多。

一為車軛說,朐,乃車軛之意,朐山,形似車軛,因形而得名;

二為臨山說,因臨朐山而得名;

三為臨水說,因臨彌河得名;

四為臨山臨水說,即臨朐山彌水得名。

到底臨朐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臨朐縣林紹志曾經寫過一篇《臨朐考》的文章,否定了「車軛說」,在這方面,筆者是毫無疑義的。因此,筆者就後三種說法進行了查考,現和大家一起探討,以希為臨朐名稱的由來討個正確的說法。

據臨朐政府網《臨朐縣域基本情況及建制沿革》介紹:臨朐縣古稱駢邑,戰國時為「齊之朐邑」。縣城始建於西漢,至今已2100餘年的歷史,因城臨朐山、朐水(彌河)而得名,莽新時改為臨朐,屬齊國。南北朝劉宋時併入盤陽,武德五年複製,武德八年,盤陽併入臨朐,屬青州。宋慶曆間改屬京東東路青州安撫撫使,金貞佑間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朝至元二年與臨淄一起併入青州,至元十五年復置,屬青州路。明清皆屬青州府,民國初屬膠東道,1928年廢道,臨朐縣為省直轄,1949年7月改屬昌濰專區,1967年屬昌濰地區,1981年屬濰坊地區,1983年屬濰坊市。而《山東年鑑2003年》描述臨朐縣名由來為:「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林紹志同志則引經據典的證明了臨水說,讓人也覺得實在。到底哪種說法比較科學呢?

臨山也好,臨水也好,我覺得先要考察山水之名的由來。根據《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對朐山的解釋為在山東臨朐縣東南二里,水經注所謂覆釜山也,應劭曰,臨朐縣以臨「朐山」名。為此,本人又查考了《水經注》,《水經注.濟水》稱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有朐城,朐城之東北有戰國齊的朐邑,漢時因其城臨近朐山,故名為臨朐。此朐山亦名覆釜山,與浙江會稽覆釜山同名。因此臨山說應當有可*的淵源。但《水經注》對彌河的解釋又使人難以辯駁臨水說。《水經注》巨洋水條曰:「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王韶之謂之巨篾,亦或曰朐,皆一水也」,可知具、巨、朐古音亦可通用。因此巨洋水稱為朐洋水的說法也是有據可查的。到底是臨山還是臨水?我查遍資料,終於在《水經注》卷二十六中找到了臨朐的淵源,讀讀下面的文字,你也許豁然開朗了。

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目末>,王韶之以為巨薎,亦或曰朐彌,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逕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言朱虛城西有長坂遠峻,名為破車峴。城東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類,音從字變也。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逕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逕縣,合西丹水而亂流,又東北出逕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而為渚。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逕平壽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逕望海台東,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治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之為冶泉祠。按《廣雅》,金神謂之清明,斯地蓋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余總角之年,侍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間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桂筍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亦暢,是焉棲寄,實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齊芍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又逕臨朐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國。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矣。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劉武皇北伐廣固,營壘所在矣。

根據以上考證,臨朐之名,淵源朐山,發展於彌水,因此,臨山臨水說應是正宗得名依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uJMCWwBmyVoG_1Zy7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