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曾有這麼一段歌謠:「壽光三大莊,侯鎮斟灌央」,說的是在民國以前,壽光的三大自然村莊。侯鎮、斟灌、央上三個村莊歷史悠久,人文豐盛,是壽光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45年10月,央上莊劃歸廣饒縣,至今壽光歷史上的三大莊成了兩大莊。
壽光三大莊之侯鎮
侯鎮人民有著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的優良品質。侯鎮自古就是壽光沿海經貿重鎮,地理位置重要,唐初,在此設軍鎮守,監視海面動態。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大將軍張亮曾駐軍侯鎮,從海路進攻侯鎮。從清雍正年間,這裡就商貿發達,商賈雲集。
清代侯鎮官台鹽場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官台鹽場署遷侯鎮,位於今侯鎮后街。場署座北面南,依次為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周圍有磚鋪2米寬更道,夜間供更夫巡行。大堂是一座面寬五間的單檐九檁磚砌瓦房,雕樑畫棟,氣勢巍然。門楣正中懸掛「官台鹽署正堂」的正楷金字匾額。前廊檐下柱子上書「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的對聯。
壽光三大莊之斟灌
《漢書·地理志》載,「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平壽縣東南有斟亭。」應劭曰,古斟灌,禹後,今灌亭是。《寰宇記》載,斟灌城,亦名東壽光。《齊乘》載,斟灌城,在壽光東四十里,今為斟灌店。據《續山東考古錄·壽光條》,斟灌國故城在東北四十里,一稱東壽光城,今基灌店。今斟灌村即為夏代斟灌城。
斟灌古城四面有土城牆,城內分東城、西城、城裡3個區。漢唐時加修土城,明代時還有完整的城牆,四角各有一個敵樓,城牆根寬八丈,城上可並跑四輛馬車。今斟灌村附近村莊名稱多與斟灌古城相關。如斟灌村往南是城裡村和城南村,西斟灌村西南和西北有南城西村和北城西村。據這些村名能確定斟灌城的大致方位。斟灌古城牆「文革」前還在,今村內老人還能準確說出準確位置,俗稱「圩子牆」。由於村民建房取土,現圩子牆已無,只有城南村還能隱約看見寬闊的牆基。據老人們說,建城牆的土是從臨淄拉來的。
相傳大禹治水13年,勝利在望時,在近海處修了一座觀海台,作為視察黃河入海的檢閱台。大禹和皋陶、益、后稷及各位大臣,都曾登台觀看。後台基上建造了大禹王廟,漢唐時均有重修。廟的底座是一座高台,周圍砌石,上建正殿3間,有前廓。唐武則天前來參拜大禹王時,在殿前左側植一株槐,右側植一株柏,殿後台下植一棵棗,當地民間有「三義松」「一棵槐」「樂陵小棗催後台」的諺語。舊時,大禹廟有廟產十幾畝,歷代有道士看管,早晚鐘磬之聲不絕於耳。春秋時期,齊桓公下令在禹王廟南面建一座東嶽廟,占地35畝,四面環道,有正殿3間、山門、廂院、鐘樓等,香火旺盛,歷代帝王也常來參拜。以上建築都位於古斟灌城內。
壽光三大莊之央上
央上,是一個村莊的名字,距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距離大碼頭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離廣饒縣城約22公里。歷史上一直屬於山東壽光縣(今壽光市),後劃歸廣饒縣管轄,全村9600多口人,百分之八十五姓徐。
央上村是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共清河地委曾駐該村,領導了清河地區的抗日鬥爭。「清河地委舊址」就在該村。中共清河地委舊址也稱央上會議舊址,位於廣饒縣大碼頭鄉央一村與央五村交界處,街北一胡同內,是一座北向南的院落,院落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22米,南北長17、6米,總面積484平方米。原有北屋五間,東屋、西屋和南屋各三間,為磚瓦建築,四周有院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