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46歲的青雲橋要重建了,那些橋的故事你還知道多少?

2019-11-21     山左歷史

青雲橋夜景

今年46歲的青雲橋,要重建了!

青州市住建局就青雲橋的重建方案向廣大市民徵求意見:

青雲橋建成於1973年,是雲門山路橫跨南陽河的主要通行橋樑。2018年,該橋被鑑定為D類危橋,限載限行。目前相關設計單位給出了兩種方案,一是拓寬加固,二是拆除新建。

具體如下:

方案一

加固拓寬方案

方案二

拆除新建方案

青州自古地理位置重要,是歷代兵家用武之地,在魏晉時期就號稱「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土方二千,戶餘十萬,四塞之固,負海之饒」

據記載,青州歷史上有春秋的戰道、秦朝的馳道,晉朝的驛道、唐朝的御道、明清的官道、大道,可以說是「南控沂淮,北走趙燕,東窮萊登,西達豫晉」。作為古代樞紐的青州古城,她的橋也影響深遠。

最美的橋——南陽橋(虹橋)

要說青州的橋,自然離不開青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座橋——南陽橋。這裡的南陽橋當然不是今天通行南陽橋,而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南陽河虹橋,青州虹橋也是中國橋樑史上最偉大的傑作。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青州博物館藏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

青州虹橋的化身就是《清明上河圖》里的汴河虹橋,而這座汴河虹橋模仿的就是青州虹橋。

北宋王辟之在文人筆記中記載:

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貫洋水(南陽河),限為二城。每年六七月間,山水暴漲,蔽岸塞川而下,河流滂湃,簸蕩城基。明道年間,夏英公(夏竦)守青,思以捍之。會得牢城廢卒,有智思。疊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數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至今五十餘年,橋不壞。慶曆中陳希亮守宿,以汴橋壞,率常損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所作飛橋。至今沿汴皆飛橋,為往來之利。俗曰虹橋。

《澠水燕談錄》


長話短說,宋朝時南陽河經常發山水,沖毀橋樑柱石,有一個聰明的獄卒發明了虹橋,這橋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橋柱。後來,汴河的橋常常被船撞壞,他們便學習了青州的虹橋,也就有了汴河虹橋,而這虹橋也成了《清明上河圖》的點睛之筆。

青州虹橋樣式構造圖

青州虹橋在元朝的《青州山行》中還有記載:飲馬南陽橋,摩挲米芾記。可以推想,當時的青州南陽橋都留下了大書法家米芾的墨跡。

青州虹橋樣式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樑卷》中譽為「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種,在世界橋樑史上唯中國有之」。

青州的先民,在修築這些道路的同時,壘石架木,構築成橋,跨河越澗,使天塹變通途,方便了軍隊的征戰,人們的出行,貨物的通達。至清朝末年,益都縣境內橋樑,僅知名的就有八十多座。新中國建立後修建的橋樑更是星羅棋布,不計其數。

最久的橋——萬年橋

萬年橋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永樂十二年,也就是1414年,萬年橋到現在已經600多歲啦。它被譽為:青齊之襟帶,海岱之紀綱!

青州萬年橋老照片


據《益都縣圖志》記載:「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鄭綱重修;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知府衛一鳳、知縣劉養浩增修,改名萬年橋。」

再後來,康熙、嘉靖、同治年間都曾重修過,近代最大規模的一次重修是1935年。

萬年橋整以巨石構成,它長65.3米,寬8米,高7.9米;有六個橋墩,分七個跨拱,每個跨拱的寬度為5.4米。每個橋墩的迎水面上,還各有一隻石雕水獸,它們龍首長鬣, 樣子十分古怪,俗稱為「哈」 據說,這種「哈」有鎮水的能耐,無論洪水怎樣暴漲, 也只能乖乖地從它腳下流走。

萬年橋欄杆全用白石雕成,高數尺, 上面有明朝時候刻制的浮雕《二十四孝圖》《松鶴同春》《張良圮下遇黃石公》等圖畫。東欄杆有石柱子四十一根,柱端雕有二十二個寶瓶,十九隻獅子; 西欄杆有石柱子三十七根,柱端的寶瓶是十七個,獅子二十隻寶瓶的大小精粗,式樣不一: 獅子的肥瘦雌雄,體態各殊,稱得上是當地的一大奇觀。

最老的橋——方台橋

上世紀末,在文物普查中,青州的文物工作者發現在莊家村東北的彌河河床中,有明顯的古橋遺蹟。經過勘探,確認了方台古橋的存在,該橋最初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毀於唐朝末年。

齊國刀幣

方台古橋為木質,長235米,寬約4米,橋下兩側有大量春秋戰國至唐朝時期的文物。比如,帶有「齊之法化」「齊法化」字樣的齊國刀幣、漢朝的「日月昭明鏡」、唐朝的「海獸葡萄鏡,橋址東西兩端,皆有延伸的古道、大面積分布的古代兵營、烽火台、古村落、古墓葬等遺蹟。

青州青雲橋

文字 | 青 木

編輯 | 一 耳


參考資料:

陳萬增,《青州史話》

李俊三,《青州古橋》

設計芝士,《清明上河圖》中的木橋結構是如何建造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vL5lm4BMH2_cNUgpE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