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見過下面這種人嗎?
人前雲淡風輕,看似什麼正事都不做,但是背地裡卻下大功夫,刻苦努力,對自己非常狠。
不少網友分享說:自己上學時經常會遇到這種學霸,天天就知道玩,但是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感覺人家的成績都是玩出來的!
這兩年非常火的李誕,就是這樣的人,總以「人間不值得」的喪模樣示人,可背後卻比誰都努力。
在《脫口秀大會》第二季中,脫口秀演員思文就當眾吐槽李誕:「李誕,你假裝不努力的樣子,真的很努力。」
李誕打造這樣的人設,或許是出於搞笑幽默的目的,畢竟在娛樂圈裡混,他的「不努力」,明眼人都知道是不能當真的。
但是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人喜歡和李誕一樣熱衷於偽裝自己呢?尤其在學校里,很多孩子也喜歡這樣做。
之前有人在學校里諮詢學霸們,問為什麼只願意在私下用功,有的孩子回答很誠懇:因為這樣別人就會誇我很聰明呀!
除了這點,前兩天Professor看日本作家中島敦所寫的《山月記》時看到了一句話,覺得也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徒然賣弄著,人生一事不為則為長,欲為一事則太短。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膽怯畏懼,和厭惡鑽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
對自己不自信,又不甘於平凡;想展示自己,又怕努力無果,在這種矛盾而掙扎的情況下,選擇「默默行事」,潛伏著等待一鳴驚人的時機。
這種行為方式本質上沒什麼大的問題,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來,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喜歡用表面的「謙虛」掩蓋自己對失敗的畏懼。而缺乏直面失敗的勇氣,從長遠來看,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隱患。
壹
對於為什麼會「假裝自己不努力」這個問題,有一位知乎網友匿名回答:
因為你讓別人看到努力,但你沒有成績,別人就會拿你當反例;如果沒讓別人看到努力,卻考得不錯,別人就會把你當神話。
一個每天熬夜才能考到90分的人,和一個整天吃喝玩樂最後輕鬆考90分的人,誰會被認為是「更有能力」的呢?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後者,甚至老師也會如此。
因為我們都喜歡聽以弱勝強、毫不費力戰勝步步為營的故事。
於是我們會竭盡所能維護自己「有能力」的形象,陷入他人評價的旋渦。好像只有這樣,才顯得成績更有價值。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件事:路是自己的,和他人有什麼關係?
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要給自己套一個「努力可恥」的枷鎖,努力絕不可恥,我們能做的就是拚命努力,用力地告訴自己事在人為,人定勝天。
歸根到底,「學渣」們其實也只是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報,怕別人的冷嘲熱諷,本質上終究是出於害怕自己的無能。
孩子如果有這種害怕失敗的性格,追根溯源,可以在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里找到答案。
貳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明明是孩子犯了錯,你好心給他指出來,希望他能吸取教訓,結果孩子三言兩語就給頂回來了。
「我又不是故意的。又不是我的錯。」
遇到這樣的事,家長們都會很頭疼。
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能虛心接受批評,這樣他才有進步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們越是給孩子指出錯誤,他就越是牴觸、生氣,甚至頂嘴,真是一句話都說不得。
為什麼孩子面對錯誤時,會這麼脆弱?怎麼說,才能讓孩子知錯就改,下次做的更好呢?
有一個6歲的小女孩天天。她畫畫特別棒,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練習畫畫。
但對於那些她沒有嘗試過,有可能會做不好的事,她一概不碰。
有一次,家裡人一起包餛飩。天天覺得很新鮮,就開心的參與進來。
一開始,天天很享受這個過程。
她認真地包著餛飩,包完還驕傲地拿給家人看。爸爸媽媽看到了,便誇獎她「包的真好看」。
可是後來,外婆說要比一比,看誰包的好。
還對天天說,「你的餛飩沒有黏住,媽媽的都黏住了,你下次要改正這一點。」
天天聽完,脾氣一下就上來了,撅著小嘴,一直嚷著「我不要包,我不要包」,後來還傷心的哭起來。
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大人會覺得,指出孩子的錯誤,是為了讓你下次做的更好。
總不能一直慣著你,只說好話,從不批評吧。
但對孩子來說,批評又意味著什麼呢?孩子會想:我做的好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很開心的誇我。我做的不好了,爸爸媽媽就很嚴肅的批評我。是不是我一犯錯,我就沒那麼好了,他們就不喜歡我了?那我不要做錯,錯了也不要承認!
在孩子眼裡,錯誤意味著不完美,意味著父母的失望,意味著「我不再是大家喜歡的好孩子了」。
所以錯誤很可怕,要努力避免才行。
不承認失敗,是孩子在潛意識裡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叄
想要讓孩子正視失敗,我們做父母的要先轉變觀念,看到失敗積極的一面。
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經提出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她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類型的人覺得一個人的成功是靠天分,而天分是不會變的。所以聰明的人學習肯定好,笨的人再努力也沒用。
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人覺得成功是靠努力、靠找方法。他們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只要找對方法,提升了能力,就能夠獲得成功。
孩子之所以會牴觸錯誤,就是因為固定型思維讓他覺得,錯誤是對他這個人的否定,說明他不夠優秀,沒有天分,所以他不願意接受這個不能改變的事實。
而對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來說,錯誤恰恰是提示他應該在哪裡努力的信號,只要找到方法把這個錯誤克服了,他就能變的更好。
知道了錯誤的好處,如何在生活中把這種觀念,還有成長型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呢?
不用給孩子講大道理,只要學會正確的表揚、批評孩子就可以了。
給大家一個基本的套路:基於過程評價孩子。
我們平時評價孩子,大多是基於結果的。
比如前面天天包餛飩的例子,不管是表揚餛飩包的好,還是指出哪裡包的不好,都是基於結果的評價。
如何評價過程呢?這就需要我們在孩子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注意觀察他。
比如孩子包的好,我們可以說,「媽媽看到你包餛飩的時候,非常的認真、專心。」
「你放餡料的時候,會用勺子把餡料刮到中間,這樣餡料就不容易漏出來了,真是個好辦法。」
大一點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用一個經典句式。
「你xxxx(某件事)做的很好,能不能告訴媽媽,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問題能鼓勵孩子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
同時,比起簡單的一句「你真棒」,這樣充滿好奇的提問方式,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
如果孩子一件事沒做好,我們又該怎樣評價他呢?
同樣也是基於過程。
比如包餛飩露餡兒了,我們可以說。
「天天,這個餛飩的餡料跑出來了,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引導孩子思考哪裡出了問題;
「噢,原來是餡料放的太多了」——找到問題;
「那我們下次少放一點,餡料就不會跑出來了」——提出解決的辦法;
當我們把錯誤看的很嚴重,很負面的時候,孩子也會害怕錯誤,討厭批評。
當我們把錯誤看作進步的墊腳石,看作讓自己快速成長的契機時,孩子面對錯誤也會更坦然,更有包容度。
所以,我們需要從自己做起,關注孩子做事的過程,看到孩子的努力、進步,還有對自己的突破。
Professor點評:
成功和失敗都是暫時的結果,是由過程導致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其執著於某個時間段的結果,不如引導孩子享受過程。
告訴孩子:想贏,就要抗住失敗,不要迴避你的情感,揮灑你的激情,再加上真誠和勤奮,該來的自然會來。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