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狗子寫過一些關於一戰至二戰時,各國反坦克步槍以及彈藥的內容,但侵華戰爭時期日軍的九七式20mm反坦克步槍一直沒談起,今天補充一下。
這把槍的步槍名字來源是神武紀元2597年(1937年),由此得名九七式。在此之前日本單兵反坦克手段很匱乏,不過主要還是他們當時壓根遇不到坦克。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研發於1935年,其主要原因是自侵占我東北,成立偽滿之後,與蘇聯接壤,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日本陸軍也當時有北上的想法,所以直接就將蘇聯設定為假想敵。而當時蘇聯伴隨著大縱深作戰理論,T26、BT5這類坦克以及裝甲車正在成型,外加國民政府也向歐洲諸國購買各種裝甲車輛,這促使了日軍進行反坦克步槍的研發。
日本反坦克步槍在起初有兩個方案,一是小倉兵工廠的20mm方案,一個是名古屋兵工廠的13.2mm方案(基本是哈奇開斯重機槍的山寨版)。處於對威力的追求、尤其是考慮到大口徑彈藥更發射高爆彈,可以一定程度上作為直射武器的火力補充,因此否決了名古屋的13.2山寨方案,而選用了20x124mm彈
另外,由於日軍當時提出了自動裝填的要求,因此九七式反坦克步槍有自動機,自動原理與機匣,閉鎖方式上類似九二式重機槍(其實也就是法國哈奇開斯那套),緩衝設計上一定程度參考了瑞士索羅通S18反坦克步槍。7發雙排上置彈匣供彈,槍口初速790m/s,如果發射穿甲彈的話,在25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30mm裝甲,在700米上可以擊穿20mm。這對於當時那些裝甲普遍20mm以下的脆皮坦克而言到是夠了。
1937年末,九七式反坦克步槍定型,但正兒八經生產已經到1938年,之所以推遲是因為這貨有60公斤...算是世界反坦克步槍第一重,單兵基本不能攜行,比人家歐洲的20mm口徑還重出10公斤。陸軍本來的要求是重量控制在40公斤以內,但由於戰事緊迫,改來改去還是減不下肥,所以到1938年10月,這批槍還是在當年投產了50支,到1939年又產了250支,陸陸續續的到1941年為止,這批槍總共產了1200支左右。
(蘇軍正在檢查繳獲97式)
它首次作戰是在1939年的諾門罕,但日軍用它對付蘇聯坦克時候並沒起到多大戰果,畢竟鋼鐵洪流一波對於反坦克步槍而言太難了。而且在歐洲戰場證明,反坦克步槍最正確的玩法是憑藉機動去偷坦克側面,而不是正面當輕型反坦克炮用,否則就是被血虐。
諾門罕之後,日軍將九七式反坦克步槍部署到了中國戰場。然而當時我們的坦克太少,反坦克步槍在侵華戰爭中基本是當做步兵支援武器使。
前邊說過,20mm的口徑較大,裝填高爆彈時可以作為輕型步兵炮,用以打擊碉堡,建築窗口理論上來說效果不錯,因此配發的也大多是高爆彈。然而由於這玩意太重,攜行不便,因此效用遠比不上擲彈筒。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在1941年之後就停產了,有少量剩餘被丟到太平島上作為火力點固定武器使用,然而這穿深對付謝爾曼是難了點。
到時根據九七式結構改出來的Ho-1 Ho-3航空機槍算是在天上起到了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