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     零壹財經

作者 | 宗若涵 來源 | 零壹財經

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在重塑經濟增量的區域格局。通過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我們發現,海南、青海、西藏這些「邊遠」的、過去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省/自治區,爆發出別樣的力量,在多個指標上名列前茅甚至奪得榜首。

2024年初,零壹智庫發布了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這是零壹智庫連續第三次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並正在研發2024版報告。

該指數展現了2008—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並通過五大指標體系呈現數字經濟的結構和驅動力。

從《報告》來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呈現出爆髮式增長態勢。2008—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從100上升至572.26,年復合增長率達13.27%,遠高於同期9.48%的經濟發展增速和3.58%的金融發展增速。

從具體指標來看,海南、青海、西藏等地數字經濟的特殊表現,得益於近年來數字經濟新基建的發展。這些區域發揮了各自的經濟、地理、氣候等方面的特色,在國家的新基建布局中抓住機遇,加強數字經濟新基建的建設,這給本來基數較小的區域,提供了很大的增長動力。

可以說,這些地方數字經濟的亮眼表現,是新基建下的蛋,而這些蛋,正在新的經濟結構中孵化。

01

海南篇

1、四個第一、兩個第二、三個第三

四個第一——《報告》提到,海南省在2008—2022年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增速、數字產業化發展指數增速、數位技術應用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合計四個指標排名均拿下了全國桂冠。

圖1:2008—2022年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圖2:2008—2022年數字產業化發展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圖3:2008—2022年全國數位技術應用業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TOP10

圖4:2008—2022年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前十

兩個第二——在2008-2022年數位技術發展指數增速排名以及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排名上,海南拿下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圖5:2008—2022年全國數位技術發展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圖6:2008—2022年全國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TOP10

三個第三——在2008—2022年第二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2022年全國第一產業數字化指數、2009—2022年中國各省份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復合增長率,三個指標的排名上,海南位居全國第三。

圖7:2008—2022年第二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前十

圖8:2022年全國第一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前十省市區

圖9:2009—2022年中國各省市數位技術專利申請質量復合增長率TOP10

除此之外,海南還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有所建樹。

海南製造業數字化增速全國首位。海南製造業數字化起點較低,2008年海南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僅為0.52,2009—2016年海南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增速基本與全國平均增速持平。

2017—2022年,海南大力推動製造業的數字化,數字化發展指數增長率大大提高,2020年海南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增速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倍,2022年更是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4.3倍,2022年海南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指數也增長到171.96。

圖10:2009—2022年全國和海南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增長率

在2022年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排名、2008-2022年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增速排名、2008—2022年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年復合增長率排名、2008—2022年數字人才培育指數增速排名、2022年中國數字科技創新熱情指數排名,海南省均位於全國前10。

圖11:2022年中國各省市數位技術創新熱情指數TOP10

2008—2022年海南ABCDI(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簡稱)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整體上均呈上升趨勢。

專利申請數量由2008年的54件上升到2021年的1249件,年復合增長率為27.33%;專利授權數量由2008年的2件上升到2022年的417件。

ABCDI專利申請授權率一直處于波動狀態,最高增長率為2015年的56.05%,最低增長率為2008年的11.11%,但在2012年之後,海南的專利申請授權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

圖12:2008—2022年海南ABCDI專利申請數量、授權數量和申請授權率

2、向數圖強

海南作為一個島嶼型省份,雖然看上去與其他省份距離較遠,但緊鄰我國最大貿易夥伴東協,這種相對獨立的離島地勢也造就了海南的獨特區位優勢——方便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與資金的內引外融。海南的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基礎人數低,缺乏資源與高端人才。

在2018年,海南明確了「三區一中心」的發展戰略定位,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2022年,海南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收1279.6億元,占GDP比重7.5%,對高新技術產業貢獻達47%。

2023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達到302家,實現營業收入947.9億元,包括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位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等4類核心產業。

2024年3月30日,海口復興城國際數字港迎來開園儀式,標誌著海南在「向數圖強」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又邁出一步。華為(海南)數字貿易創新中心、集成電路創新服務中心、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台、跨境數據交易服務中心和數據要素人才培養基地五大數字創新平台落地園區。

3、新基建+組合拳

這十幾年來海南的數字經濟發展如此之快。讓人不得不探究其背後的助推力究竟是「何方神聖」?

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全國首個500千伏省域數字電網開工,「一張網」充換電基礎設施全國領先。在全國率先實現行政村千兆光纖、5G網絡通達率100%。同時實現環島旅遊公路5G信號覆蓋100%,城鄉一體化的5G、千兆光纖「雙千兆」網絡基本建成。

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2019年9月,海南發布《海南省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服務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2020年7月,海南印發了《智慧海南總體方案(2020-2025年)》,提出了「1+3+3+N」的智慧海南總體架構,即「一基、兩雲、三網、N應用」,結合海南發展實際需要,適度超前布局5G、物聯網、泛智能化市政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海南智慧島建設。

2022年9月,《海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正式發布。該方案提出了推進位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發展智慧農業、促進智慧化旅遊消費等措施,以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數字化轉型水平。

2024年1月,《海南省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正式出台,從基礎制度創新、數據供給能力、數據開發能力、數據產品服務和交易能力、數據基礎設施、數據產業孵化、數據產業人才孵化、數據安全治理、數據跨境應用等9大方面提出24條具體行動,進一步完善與自貿港相適應的數據基礎制度,做大、做強、做優自貿港數字經濟。

《三亞市加快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措施》)經三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將於2024年4月1日起施行。出台25條政策獎勵扶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提出8項招商引資政策,從落戶、房租、運營、用工、高管、人才、平台、用地等方面給予獎勵,提高三亞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招商力度。其中,落戶獎勵金額最高500萬元。

積極尋求數字合作,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區與科研平台。

海南已引進位元組跳動、騰訊、百度等行業龍頭企業,成功打造出海南生態軟體園、海口復興城網際網路信息產業園、陵水清水灣信息產業園。其中海南生態軟體園立足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成功創建全國首家省政府授牌的區塊鏈試驗區,匯聚了包括牛津海南區塊鏈研究院、中國聯通(海南)創新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創新中心、海南中科計算區塊鏈創新研究院等在內的區塊鏈科創平台,

吸引數字經濟人才。

2018年5月13日,海南發布《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吸引各類人才20萬,到2025年實現「百萬人才進海南」目標。為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來瓊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海南推出諸多福利,例如優惠政策、落戶需求、住房補貼等,在人才招進這一塊兒,海南做到了「求賢若渴」,以巨大「磁力」呼喚著有志之士、有才之士湧入海南。

4、新引擎的可持續性

數字經濟為海南省發展帶來新動能的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

一是數字經濟是創新密集型經濟形態,海南的高校資源、研發資源存在短板,人才引育留用仍是問題。

二是數字經濟中的增加值80%來自於產業數字化,而海南的傳統第二產業布局較弱,產業數字化的基座不夠大,這要求海南探索新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即如何通過數字產業化以及第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來激發海南數字經濟增長的動能。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增長8%」為保障數字經濟這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可持續性,今後海南省還將繼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進海南數字設施全面升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海南應搶抓機遇,爭取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支持,大力推動5G、綠色算力、充電樁、智慧園區、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口岸等新基建建設,以港口、民航、郵政等重點領域數字設施升級為突破口,實施數字基礎設施全面升級計劃。

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實施數據要素市場三年行動計劃。

要儘快完善數據分類分級、數據確權、數據交易等數據要素基礎制度,以流入帶動流出,提升數據供給能力。同時強鏈、補鏈、延鏈,完善數據產業鏈條,豐富數據應用場景,壯大數據交易市場。著力推動數位技術和配套機制的創新,以「技術+制度」雙驅動,在數據要素的加工、交易、數據產品研發方面探索出可複製模式,培育數據要素相關產業的優勢。

發展壯大數字產業。

海南要以更大力度推進DEPA(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規則先行先試,加快發展數字大健康、數字創意設計、關鍵核心零部件等優勢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數字保稅」「來數加工」等國際數據產業,以重點園區為核心加快發展人工智慧賦能的數字產業集群。

大力推進產業數智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比如,加強旅遊業數字化改造,積極利用人工智慧等各種數字新技術提升旅遊資源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推動智慧文娛融合發展。

對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數智化改造,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新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海南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打造,打好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這張「王牌」。

充分發揮數智賦能效應,提升產業鏈技術創新能力,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

發揮自貿港優勢,提高數字化服務水平。

基於自貿港的定位,發揮自貿港加工增值超30%免關稅政策優勢,加快發展「數字保稅」「來數加工」等應用場景,以更大力度推進DEPA等高標準經貿規則先行先試。

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精準招商,積極與國內外數字經濟知名企業接洽,吸引數字經濟高端人才和研發機構進入,以此帶動整個數字產業的發展。

推動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在貿易、航天、深海、醫療、旅遊、教育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數據跨境典型應用案例,加快發展跨境直播、跨境貿易等典型應用。

立足海南、服務全國、輻射東協、面向世界,通過全球化的業務布局來提升數字經濟的規模和國際化水平。

02

青海篇

1、數字基礎設施勇奪雙第一

《報告》中顯示,2022年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指數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別為:青海、江蘇、廣東、四川、浙江、河南、甘肅、安徽、內蒙古以及河北。

2008—2022年,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年復合增長率排名前10的省市分別為:青海、安徽、甘肅、貴州、江西、四川、海南、內蒙古、雲南和河北,青海等7省份來自西部。

青海的表現出人意料,不僅數字基礎設施整體發展水平最高,增速也最快。

圖13:2008—2022年全國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圖14:2022年全國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指數TOP10(不含港澳台)

不僅如此,青海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008-2022年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增速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別為:海南、青海、廣東、貴州、山東、四川、寧夏、甘肅、雲南以及福建。

圖15:2008—2022年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2008—2022年,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增速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別為上海、青海、重慶、廣西、雲南、山東、山西、海南、湖南和四川。其中有2個省份來自東部,3個省市來自中部,5個省市來自西部,西部地區在推進產業數字化進程中的動力更足。

圖16:2008—2022年全國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2008—2022年,數位技術發展指數增速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別為:寧夏、海南、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江西、安徽、甘肅和福建。

圖17:2008—2022年全國數位技術發展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2008—2022年,數字人才培育指數增速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別為:青海、西藏、寧夏、貴州、海南、雲南、新疆、甘肅、重慶以及廣西。

圖18:2018—2022年數字人才培育指數增速TOP10(不含港澳台)

2008-2022年產業數字化指數復合增長率前十的省份中,年復合增長率均在50%以上。其中,上海的增長率最高,年復合增長率達58.59%;其次是青海,復合增長率為55.9%,其餘各省復合增長率均在50%以上。

圖19:2008—2022年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前十

2008-2022年第二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前十的省市區中,增長率超過60%的省市區有4個,分別是貴州、重慶、海南、青海,增長率分別為63.98%、61.41%、61.33%和60.51%。

圖20:2008—2022年第二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前十

2008—2022年第三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前十的省市區中,各省市區的復合增長率均在50%以上,其中安徽、青海、湖南、重慶的增長率超過了70%。

圖21:2008—2022年第三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前十

青海省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增速最快。2009—2022年,中國各省份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復合增長率排名前五為青海、甘肅、海南、山東和福建,增長率分別為12.96%、11.96%、8.83%、8.47%和7.22%。其餘省份的增長率均保持在5%以上。

圖22:2009—2022年中國各省市數位技術專利申請質量復合增長率TOP10

2022年,中國數字科技創新熱情指數排名前十的省份為北京、上海、西藏、海南、寧夏、浙江、青海、天津、廣東和福建。

圖23:2022年中國各省市數位技術創新熱情指數TOP10

2、打破地理限制開新局

青海處於我國生態功能區,產業發展形式受到限制,存在生產效率低、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但同時青海具有優越的資源稟賦,氣候涼爽、地質災害影響小,是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並且青海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主線,具備發展數字經濟「一體協同、輻射全域」的獨特區位優勢。數字經濟是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

2023年,青海省已建在建數據中心超過4.3萬標準機架,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綠色大數據中心「中國電信(國家)數字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建成投運。

數字經濟規模超過1100億元,占GDP比重28.7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200億元,同比增長20%。

青海交上來的這份答卷顯然不易,背後是眾力齊推。

大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青海打破地理限制,致力於走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道路。2021年夏季,青海移動在崗什卡雪峰實現了海拔5000多米峰頂的5G信號覆蓋。目前青海省各區縣的主城區已實現5G網絡全覆蓋。

省會西寧市入選全國首批「千兆城市」,西寧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上線運行,鏡像伺服器建成投運。

截至2024年1月,青海省數據中心共建設完成機架17269架,平均上架率達60%,在用數據中心網絡出口帶寬達15.4T。

開闢數字經濟綠色發展之路。

緣於重要的生態地位與獨特的高原生態環境,青海在積極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的同時,注重綠色發展步伐,5G、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加速融合。

2022年7月,青海建成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綠色大數據中心——中國電信(國家)數字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園區內部建成了行業首個源網荷儲一體化分布式光伏自供電系統,助力推動青海省大數據產業向綠色算力轉型升級。

此外,「零碳青海」行動聯合能源企業、ICT提供商共同成立了數字經濟與清潔能源融合發展產業聯盟,積極推進網絡降碳創新實踐。

以「平台+雲網+x」發展新模式助力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青海聯通與華為聯合攻關,將AirPON+F5G技術和農村場景深度結合併開展應用創新,快速實現了邊遠行政村寬頻的全覆蓋。青海已建成1270個數字化鄉村示範村,2025個鄉村信息點,568個鄉村數字化系統。

同時,青海聯通通過施「數字鄉村+村集體經濟」業務與村委會合作,通過寬頻社會化合作協助村集體經濟「破零」,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3、走長路,深挖數字新潛力

目前青海數字經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數字基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體量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空間,2023年青海省以全國最快速度建成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並開通運行,京東青海數字經濟產業園開園運營,在全國率先發布綠色算力地方標準。

當然青海的數字經濟發展也存在著融合度不深、缺少龍頭企業、數字化人才短缺等問題,這是一條持續的長遠的動態的道路。

2024年,青海的目標是引進更多大數據產業骨幹龍頭企業,建設清潔能源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基地,開展「人工智慧+」行動,打造數字產業集群。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讓人民群眾更好暢享「數智」美好生活。

圍繞國家重點投向,實施重大項目攻堅行動,做好國家新增1萬億國債項目資金銜接落實,謀劃儲備生成一批優質投資項目,深挖清潔能源、數字經濟、新型工業化等領域投資潛力。

03

西藏篇

1、西藏的「遙遙領先」

在2008-2022年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TOP10以及2008-2022年數字產品服務業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全國TOP10中,西藏「遙遙領先」居於榜首。

圖24:2008—2022年全國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TOP10

圖25:2008—2022年全國數字產品服務業發展指數復合增長率TOP10

數字人才培育指數增速名列前茅。

2022年,數字人才培育指數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別為:河南、江蘇、湖北、山東、廣東、安徽、四川、陝西、遼寧以及湖南。2008-2022年,數字人才培育指數增速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別為:青海、西藏、寧夏、貴州、海南、雲南、新疆、甘肅、重慶以及廣西。

而在2022年數位技術發展指數、2008-2022年數位技術發展指數增速、2022年中國數字科技創新熱情指數方面,西藏所獲成績也均不俗。

圖26:2022年中國各省市數位技術創新熱情指數TOP10

數字產品製造業快速發展。

2009—2022年西藏的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增長率總體上一直保持高於全國增長率的趨勢。

2009—2016年西藏的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增長率較為波動,在2009年時增長率最高為689.86%。2016年後,西藏的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增長率保持穩定,即西藏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呈穩定上升趨勢。

圖27:2009-2022年全國和西藏數字產品製造業發展指數增長率

2、數字西藏的「後發優勢」

當前,西藏自治區所有鄉鎮通達5G網絡,實現了全區99%以上的行政村通光纖、通寬頻、通4G。2023年全區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250.98億元,同比增長19.3%。拉薩高新區作為西藏首個國家級高新區,在2023年數字經濟企業已達2803家,實現營業收入81.03億元,稅收收入3.68億元,為西藏的GDP做出顯著貢獻。

儘管西藏處於我國西部偏遠地區,數字化轉型較晚,但具有豐富的水電光伏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在數字經濟發展答卷中展現出了自己獨有的亮點,彰顯自身的後發優勢。

融入全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布局。

近年來,西藏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其低硫、低氧、低壓、低濕、低污的自然環境優勢,積極融入「東數西算」布局,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算力需求,打造拉薩綠色數據中心集群和核心節點,吸引了寧算、阿里雲等數字產業項目的落地,隨之而來的還有高層次人才,成功實現了以產業引才的願望。

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

第一,與數字經濟企業積極合作。2023年6月,數字經濟產業招商推介會舉辦,建立了西藏和數字經濟企業的深度合作。

西藏作為全國數字產品製造業增長率最高的一個自治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不斷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積極與數字領域的眾多企業開展合作,共同促進雙方的數字化發展。西藏與眾多優秀的數字領域企業交流合作,有助於推動西藏地區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實踐,探索出適合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第二,依託資源稟賦優勢走出一條具有西藏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道路。西藏的自然條件能夠延長各類伺服器的使用壽命,在大數據存儲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吸引了眾多數字產業項目落地,數字經濟發展迅速。

拉薩大數據局的數據顯示,拉薩已經完成產業數字化轉型示範項目10個,占全區58.82%;建成5G應用試點5項,占全區45.45%;通過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企業20家,占全區86.96%。

數字人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西藏推出了「珠峰英才」計劃,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從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等方面制定完善激勵政策。

一方面,在職務待遇、醫療保障方面給與支持,入藏最高個人補助可達220萬;另一方面,簡化優化人才引進程序,實施引才伯樂激勵措施,鼓勵單位或個人推薦高層次人才。

2023年,西藏在北京、重慶等多地發布「英才匯聚·志向高原」招才引智政策推介活動,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有計劃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實施學歷提升行動計劃,鼓勵在職人員深造研修。

3、漸入佳境,數字經濟在雪域高原開花

雪域高原上數字西藏的發展足跡在不斷延伸,但橫向比較上西藏的絕對水平仍然較低。由於自然條件限制,西藏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勞動力數字素養不高,數字化人才供給不足。

隨著數字化轉型向工業領域的滲透,西藏製造業的短板可能會制約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

2024年西藏目標數字經濟增長值達到10%以上,未來還需做出更多努力,讓數字建設這朵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

培育、引進數字領域專業人才,提升勞動力數字素養。

一方面在區內加強高校內數字人才的培養,建設滿足數字西藏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渠道,適當側重對數字人才的傾斜。提升區內勞動力素養,學習、掌握數位技術。

招商引資,打造西部算力產業高地。

2024年3月23日,西藏在深圳首次召開以「數據上高原,存算在拉薩」為主題的面向東南沿海地區數字經濟領域的招商引資推介會。

此次推介會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發揮「政府搭台、企業唱戲、數智助力」作用,完善西藏數據產業鏈,把資源、區位、政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積極融入東數西算國家戰略。

西藏地區可再生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數據中心的巨大潛力。積極推介高原數字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和潛力價值,充分發揮西藏「算力+數字經濟」,加快新型基礎建設布局,積極融入「東數西算」,提振西藏經濟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de281bf2f4b9d335baad8522431c961.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