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親、「咬」是愛,用來形容小寶寶的行為再合適不過了。
老話說打人不打臉,可是寶寶打人時偏偏喜歡打臉,打過之後還笑嘻嘻地,好像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事實上,不是所有寶寶都喜歡打人,很可能是家長的表現,讓寶寶愛上了「打臉」。
朋友小暢是個名副其實的「模範老爸」,無論他在外面的壓力多大,或遇到生氣的事情,回到家裡也要讓女兒看到自己開心的樣子。
他的女兒4個月大了,平時喜歡讓爸爸抱,每當提起女兒對他的依賴,他總是感覺特別驕傲。
擁有女兒抱抱的同時,他也承受著女兒的巴掌。每次她抱起女兒,都會被「啪啪打臉」,有時還會被摳眼睛。
但就算小暢被女兒打到掉眼淚,也會擠出笑容夸女兒力氣好大,或故意氣女兒說她打得不疼。
隨著女兒打他越來越頻繁,小暢不禁懷疑,「為啥挨打的總是我」,女兒為什麼不打媽媽?
糖媽看到他的抱怨感同身受,糖果小時候我也是經常被打的那個人,有二胎後我總結了經驗,發現讓寶寶打臉「上癮」的原因,是我們自己。
糖媽和朋友總是被寶寶打臉,有一個共同原因,是我們的表情太「有趣」了。
因為寶寶小不懂事,而且打人也不是很痛,家長被打的第一反應,大部分是覺得好玩,就算很痛也捨不得凶寶寶。
而家長這樣的反應,只會讓寶寶「變本加厲」,以為這樣很有趣,能哄爸爸媽媽開心。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測驗,發現小嬰兒天生對人臉比較感興趣,而且更喜歡熟悉、且面帶微笑的那張臉。
寶寶最愛打的那個人,並不是因為討厭,相反恰恰是因為喜歡才忍不住伸手。
像糖媽和朋友那種特別溫柔的反應,還有很多老人夸寶寶的反應,會讓寶寶「上癮」,越來越喜歡打人。
寶寶「打臉」的舉動並不是暴力行為,而是他們打招呼和表達心情的方式。
寶寶區分不出撫摸、拍打和掐人等細節動作上的差別。他只是 模仿大人摸寶寶的樣子,想要「撫摸」一下大人的臉。
寶寶身體協調性是在慢慢發育的,掌握不好出手的力度和速度。能夠將手準確地打中一個地方,需要的是手眼協調性,能夠做到的寶寶已經很棒了。
又因為天生對面部五官感興趣,就會用手去「摸五官」,只不過最後變成摳眼睛和摳嘴巴,實際上這是他探索和學習的過程。
有家長問糖媽,狠狠地批評寶寶一次,是不是就能讓他長記性了?
確實會讓寶寶印象深刻,但寶寶也可能從喜歡變成討厭和害怕,還是會「打臉去抗拒批評他的那個人。想改善寶寶這一行為,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睡夢中被寶寶一巴掌拍醒,抱著寶寶想親一口時被無情打臉,這都是寶媽寶爸的常態。
我們雖不會生寶寶的氣,但也不能讓寶寶養成「打人」的習慣,否則寶寶一開心打了外人的臉,可能會惹麻煩。
拿著寶寶的手,讓他感受力度和速度
當寶寶總是笑嘻嘻地「打臉」,我們可以拿起寶寶的手,慢速、輕揉地放在家長的臉上,引導寶寶怎樣去表達喜歡。
重複幾次過後,寶寶慢慢就學會用溫柔一些的方式,去和爸爸媽媽玩耍。正確表達自己的心情。
大人要注意表情細節
寶寶的指甲薄而鋒利,打人不痛但很容易抓傷爸爸媽媽。當寶寶喜歡打家長的臉,家長不罵也不夸要學會「淡定」。
當家長表情不過於誇張,寶寶就會質疑「打臉」的效果。我們可以稍微嚴肅些,告訴寶寶這樣很痛,然後進行上一步拿著寶寶的手引導的方式。
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大部分寶寶的打臉行為,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力,並進行互動,那麼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和寶寶互動。
主動引導寶寶舉起小手,教他拍手或者和爸爸媽媽擊掌,既能滿足互動的要求,又能讓寶寶的小手繼續探索。
糖果媽媽心裡話:
寶寶表達愛的方式和我們想像中不同 ,需要大人去慢慢引導他。被寶寶「打臉」是幸福的回憶之一,但相比之下讓寶寶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更重要。
【今日話題】你的寶寶平時喜歡「打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