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女子與父母住同一個標間惹爭議,沒有界限的親情有多可怕?

2023-03-29   糖果媽媽

原標題:成年女子與父母住同一個標間惹爭議,沒有界限的親情有多可怕?

在子女小的時候,為了方便照顧,父母一般都會選擇和孩子一起睡,這無可非議。

但隨著子女不斷成長,父母一定要堅決和孩子分床、分房睡,尤其是與異性子女。

01

成年女子與父母入住酒店,三人一個標間被拒

最近有網友發帖稱:自己與父母去外地遊玩,之前在網絡上預定了某酒店的標準間,然而等到入住的時候,酒店工作人員卻稱一家三口均是成年人,不能住在同一個房間。

這位網友十分納悶和不滿,自己帶父母出去玩了這麼多天,像在其他地方玩,都沒有遇到不讓一家人住一間房間的,這樣的規定讓自己實在不理解:一家三口外出遊玩,到底應該怎麼預定酒店房間呢?

對此,廣大網友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多數都支持這個網友,認為酒店太不人性化,一副「利益至上」的嘴臉。

但事實上,如果這件事反過來看,三個成年人住一個房間,本質上不也就是為了利益,圖「省錢」嗎?

而三個成年人住在一間房間,即使是自己的父母,這位發帖的姑娘,還是要考慮一下「男大避母、女大避父」的問題。

02

沒有界限的親情,會降低子女的保護能力

還記得之前刷到的一檔綜藝節目,裡面一對母子的相處模式讓我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節目中,女孩表示自己27歲的男朋友,在平時還是會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洗澡時媽媽還會幫忙搓澡,甚至出門的時候還要互相飛吻。

而面對女友的控訴,男朋友卻認為這是自己和母親感情好的體現,甚至還嘲諷女朋友不懂得感恩。

父母疼愛子女,這本無可厚非,但像上面這位男生一樣,自己和父母過度親密卻認為是關係好,很容易降低自我的保護能力。

在性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隱性性侵害」。意思是父母以愛之名,對子女的性心理正常發展造成阻礙,從而模糊了子女的身體界限感。

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十碼法則」,顧名思義指的是父母與子女至少要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從小到大,父親和我們姐妹倆從來都沒有親親抱抱的那種親昵動作,從上小學開始,我們姐妹倆就開始單獨睡一間屋子,父親沒有必要的事情,根本就不會進我們的房間,有事情就在外面叫我們。

這並不代表我們和父親的關係不好,反而,姐妹倆都十分依賴父親,但屬於精神上依賴的那種,遇到自己不會處理的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回家詢問。

雖然都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但個人還是很難理解那種明明已經成年了,還和父親或者母親一起睡的。

在兒童3歲左右,性別意識開始萌發,「男女有別」意識開始增強,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

所以父母在子女3歲的時候,就開始要注意彼此之間距離,做到「女大避父,兒大避母」。

而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父母還要和子女注意「心理上的距離」,減少對其生活上的干預,避免給予束縛感等。

03

親子關係相處,離不開「分寸感」

我國傳統的文化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既然父母生養了子女,那麼子女在父母面前,就毫無隱私可言。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所說:「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父母和子女的邊界感模糊」。

顯然,這樣的家庭關係是畸形的,就算彼此關係再親密,父母和子女之間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最好和孩子的距離,要恰到好處。

對「邊界感」的定義,在《相處的藝術》中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

父母和子女的日常相處也是如此,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的界限也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適當地「疏遠」。

很多人身體雖已成年,但心智還處在嬰兒期,建立邊界感對於子女或是父母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過程,那麼如何與父母建立邊界,讓自己成為成熟自信的成年人呢?

這裡可以嘗試把自己的生活空間分為四個部分:私密空間、個人空間、社會空間、公共空間。

子女在於父母相處的時候,首先需要界定,我們把父母放在哪個空間,這樣就知道什麼情況下我們能分享,什麼情況下我們不能越界。

之後在認知和情感上把自己從集體、家庭和他人中分離出來,意識到自己是獨立於他人之外的存在。

就算是再親密的父母和子女,而不能長期占用彼此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才能感知到自己做為個體的價值。

其次,也要學會對父母說「不」,這樣父母的界限也不容易被成年子女打破,彼此尊重,生活才會融洽。

今日話題:你覺得成年子女適合與父母同住一個房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