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是皇帝的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傳國玉璽作為歷代正統皇帝的憑證,如此重要的「信物」被始皇帝無意中丟失,它最有可能還安靜地躺在洞庭湖內。
嬴政在一統天下後,稱「始皇帝」,我中國歷史第一位以皇帝為稱號的人。
秦始皇為了突顯他是這天下的正統皇帝,就命丞相李斯,做了一個皇帝的信物「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這八個字的意思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國運長壽、永久、昌盛。
如此重要的皇帝信物在丟失後,導致傳國玉璽在原材料上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冊府元龜》引《世本》曰:「秦兼七國稱皇帝,李斯取藍田之玉,玉工孫濤刻之,方四寸,斯為大篆書,文之形制為魚龍鳳鳥之狀,希世之至寶也。」
在這份記載中,詳細記載了傳國玉璽是李斯採用藍田玉,讓一個叫孫濤的雕刻大師,雕刻出的傳國玉璽。
這份記載不但明確了秦始皇在一統天下後命李斯監製,還說明傳國玉璽的原材料是用藍田玉,還記載了製作傳國玉璽的工匠叫作孫濤,可信度是很高的。
《漢紀音義》:「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
另一個說法是由和氏璧所刻制的。第一個提出此說法的是北魏時期的崔浩,他在《漢紀音義》中說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做成的,但此種說法已被後世歷代的學者所否定。
和氏璧做成傳國玉璽也不是不可能,有學者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厘米,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還有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
不管傳國玉璽是藍田玉又或者是和氏璧做成,在其沒有被找到之前,兩種記載都有可能,大膽猜測一下,始皇帝有沒可能刻了兩枚這樣的印章呢?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突然颳起大風大浪,始皇帝乘坐的龍舟在風浪中飄搖,眼見就要傾倒,秦始皇趕緊掏出傳國玉璽拋入湖中,去鎮壓興風作浪的「妖魔鬼怪」。八年後,傳國玉璽被人在華陰平舒道發現,並持傳國玉璽上交給秦始皇。
公元前207年,劉邦屯兵灞上,秦三世子嬰一看這劉邦老小兒太強大了,就捧著玉璽獻上,秦朝滅亡。劉邦一統天下後,這枚玉璽世世傳受,被叫作「漢傳玉璽」。
大家注意,這枚漢傳玉璽在《應氏漢官》以及《皇甫世家》中均記載「漢傳玉璽」上的字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西漢末年,王莽專權時,玉璽被長樂宮太后所藏。王莽對這枚玉璽覬覦已久就派人去索要,太后一怒之下將玉璽丟在地上,玉璽破了一角。王莽趕緊讓人用黃金給補上(據說王莽喜歡黃金)。
後來這枚玉璽先是被更始帝劉玄所得,接著到劉盆子手中,後又被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得到。東漢末年,玉璽在動亂中不知所蹤。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相傳孫堅在攻入洛陽後,在一水井中得到「傳國玉璽」,如獲至寶。後來,玉璽被袁術奪去,袁術死後,玉璽又獻給漢獻帝。
曹丕篡漢後,為了顯示其合法性,就讓人在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
此後,玉璽經歷了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隨著隋朝一統華夏,玉璽被隋朝獲得。隋朝滅亡時,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以及傳國玉璽躲避到漠北突厥。
唐朝建立後,李靖曾率軍討伐突厥,蕭後就趁機帶楊政道和玉璽返回中原,把傳國玉璽獻給李世民。唐末,天下大亂,傳國玉璽在唐末帝李從珂自焚後,失去蹤影。
此後,有關傳國玉璽的傳說很多,但無一不是封建王朝更迭搞出來的把戲,以此來證明其合法性。就連到明清時期都還有發現傳國玉璽的出現,但都被否認是真品。
根據《冊府元龜》記載傳國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
而劉邦得到的這枚是刻有「受命於天,既壽且康」的傳國玉璽,並不是秦始皇最初的那枚傳國玉璽。
自從傳國玉璽失蹤後,一些朝代就在這上面做文章,比如後晉石敬瑭的玉璽印文為「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宋仁宗製作了「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據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至洞庭湖時,突然起風浪,他所乘的龍舟在風浪中搖擺,在即將要沉沒時,秦始皇只能將傳國玉璽丟進湖中,祀神鎮浪,才得以平安經過洞庭湖。
這一時期的秦始皇熱衷於出巡,他出巡的目的是為了巡遊求仙。從公元前219年開始,秦始皇連續到東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所到之處,無不刻石頌其功德。
這一時期的秦始皇迷戀上了長生不老之術,到處出巡去求仙問藥,這才有了南巡經過洞庭湖出了這麼回事,讓傳國玉璽丟失。
有人認為既然秦始皇丟進洞庭湖中,那麼為什麼不打撈上來?
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面積有2579.2平方公里(還有一種說是2740平方公里),比廣西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縣(2454平方公里)還要大。
洞庭湖,曾有「雲夢、雲夢澤、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稱。
澤說明當時的洞庭湖還是個沼澤地,湖裡就會有很多淤泥。
《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
洞庭湖在秦皇島時期應該比現在的還大還深,現在的洞庭湖最深處有35米。
以當時的打撈技術,想要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洞庭湖中打撈上傳國玉璽,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秦始皇后期沉迷於尋仙問藥,他更不可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尋找這傳國玉璽上,於是才搞出了有人獻寶這個么蛾子。
所謂的傳國玉璽只不過是秦始皇為了彰顯其功績,同時證明他是上天任命的合法代理人,而搞出來的「皇帝憑證」。
第二枚刻有「受命於天,既壽且康」的傳國玉璽雖然受質疑,但也是出自秦始皇之手,所以之後歷代帝王都視得到這枚玉璽為正統。
傳國玉璽,這塊伴隨中國歷史2000多年風雨滄桑,歷經坎坷的國之重器,自失蹤後便變得撲朔迷離,大量贗品的出現更是使得真假難辨。
當然,這件傳國玉璽早已失去了原來證明正統的作用。我們只是期待這件充滿傳奇的無價之寶能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