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療愈孩子的一味靈藥

2019-07-28     菜菜談教兒育女

在一次講座中,一位教育專家出了這樣一道選擇題:

如果你做好了飯,叫孩子吃飯,孩子還在電腦旁邊興致勃勃的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叫了兩次也不回應。你是把飯直接端給他,讓他邊吃邊看,還是直接把飯倒進垃圾桶?

看到這個題目以後,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大學畢業那一年,我們宿舍八個女孩為了連續看完一部電視劇——《流星花園》,一天一夜沒有出宿舍門的事。那一天我們吃泡麵,每個人都很投入,開心,同時被劇情所感染。

我想,如果在我們觀看的時候,中間停電或者被打擾,心情肯定是低落的,也是很痛苦的。直到現在,宿舍里的姐妹每次聊天時,提到一起追劇的時光,都會津津樂道。

同理,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比較投入的時候,父母強行去打斷他,也是一種很不理智、很不人性的做法。

因此,我會選擇把飯直接端給他,讓他邊吃邊看,並且,如果這個節目是我喜歡的,我還會和他一起看。

最後,全場觀眾給出的答案是:

幾乎80%的父母都會選擇第二種答案——直接把飯倒進垃圾桶。

其實,父母倒掉的不僅是飯菜,還有與孩子的情感連接,即共情能力。

那麼,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empathy)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它是一種能深入他人的主觀世界,了解他人的一種能力。

每個人都需要被理解,被認同,孩子更需要。

兒童是脆弱和無助的,他們的心靈需要激活也需要呵護。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既要成為孩子進步的推注器,又要成為他們的保護傘。

父母之所以很少對孩子產生共情,是因為很多情況沒有把孩子當一個人,而是把他當做自己培養的一個對象,自己管控的一個目標,沒有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越學習兒童心理學越覺得,年輕人在做父母之前真的需要一個上崗證。, 它會告知你兒童的心理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樣想的。只有大人了解了孩子的感受,才能夠真正的對孩子的做法感同身受,能夠深入到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的盟軍。

當父母做到共情於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無疑有巨大的影響。

首先,緩解孩子不滿的情緒。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比較痛苦煩悶的時候,通常他會找自己的父母訴說,其實是為了得到父母的安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向父母訴說了自己的煩惱事兒以後,父母只需要給起一個擁抱或者是安慰幾句孩子就沒事了的原因。

其次,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安全感。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永遠是自己避風的港灣和最後的避難所。

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心目中的樣子,孩子就會捧著一顆受傷的心轉移目標方向。即誰對他好他就依賴誰。

為什麼很多孩子有心事以後不願意跟自己的父母說,反而會願意跟自己的同學說,老師說,就是因為他在父母那裡,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最後,增進親子關係,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很多厭世的孩子背後站著的肯定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孩子的天性都是溫柔善良的。如果說一個孩子表現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太多的冷酷無情。

孩子之所以厭世是因為他在這個世界感覺不到被愛,感覺不到溫暖,感覺不到柔情。

每天面對一個冷冰冰的家,面對動不動就吼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心裡幾乎是崩潰的。

父母是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孩子最後的依靠。當這種依靠成了海市蜃樓,孩子最後一絲希望被澆滅,所有的期盼在內心轟然倒塌,孩子就會對社會產生無望,出現輕生的念頭。

那麼,父母如何對孩子產生共情呢?

真正做到換位思考,才能達到共情的狀態。

【1】傾聽

傾聽有著神奇的功能。

曾經一位諮詢師給我們分享她的諮詢案例。有一部分人找她諮詢的時候,她通常讓來訪者訴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自己只是一個靜靜的旁聽者。

大多數時候,很多諮詢者把自己心中的煩悶,情緒和不滿訴說出來以後,心情基本上就好了一多半,而自己所煩惱的真正癥結也就找到了。

如果父母能做到認真聆聽孩子的訴求,委屈,對孩子的負情緒療愈也有很神奇的幫助。你會發現,孩子給你說完以後也就釋然了,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臉上。

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孩子面前,我們很難做一個心平氣和的傾聽者。當孩子含著眼淚給我們傾訴委屈的時候,我們會顯得不耐煩,甚至無情的打斷或者是指責。這個時候,本來一個擁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本來是和孩子增進感情最好的契機,父母卻活生生的把它主導為一個惡化親子關係的事件。

【2】體諒

所謂體諒,就是當孩子受到了委屈,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受到了別人的欺負的時候,父母表示很心疼,很理解。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看電視看得入迷的時候,武斷地走上前去一把把電視機關掉,並且惡狠狠的指責孩子不學無術。

又有多少父母拿著孩子沒有考滿分的成績單,苦口婆心或者指責埋怨,恨鐵不成鋼。

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如果我們正對一檔電視節目看的津津有味的時候,別人突然阻止了我們的興致,我們會怎麼想?我們的感受也是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們也從來沒有想過,當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偶爾出一點紕漏受領導指責和批評的時候,內心會有多大的委屈?我們的委屈也就是孩子的委屈!

如果父母對孩子能夠做到感同身受,至少孩子的內心有了最終的依靠。

【3】認同

所謂認同就是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並尊重他的決定。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當我們的觀念與孩子的觀念產生衝突的時候,不妨放手大膽的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做錯了,他也有了嘗試錯誤的機會。

一個孩子從小活在美好與一帆風順中,長大後很難對抗挫折。只有從小讓他見識了困難的模樣,他才能認住它,長大以後再與它相遇的時候,才有心理防備和應對措施,不至於毫無招架之力。

認同是一種力量,是孩子探索這個未知世界最堅強的後盾。很多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說:「沒關係,有爸爸媽媽給你兜底,你怕什麼?」簡短的一句話,讓孩子頓生無窮的力量。

心靈感悟:

父母對孩子的共情能讓孩子產生幸福感,孩子的幸福感是他生命中最大的營養品。

如果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融洽,他就不會變壞,更不會走極端。因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又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態度。

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如果孩子對父母失望了,他就對全世界失望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_MPSGwB8g2yegNDiQZ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