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對孩子百依百順,就是對孩子過度溺愛。
一次家庭指導師課堂上,老師問:「被過度溺愛的孩子有什麼特點?」
有人說,任性霸道,自以為是;
有人說,好吃懶做,不負責任;
有人說,冷酷無情,不懂得感恩;
還有人說,自私自利,沒有移情能力;
……
最後,老師說:「還有內心深處的孤獨感和無價值感。「
當一個人過度被溺愛、凡事由別人包辦,自己不付出一點辛苦就可以得到一切,這樣的人內心往往沒有價值感。」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福流」,它是一種感覺、狀態和體驗,是指一個人在自覺自發的前提下,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而強烈的興趣,並能推動自己完全投入進去,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入一種完全沉浸其中的狀態。
覺得自己有用,有價值感,有成就感的人,才能經常體會到幸福的感覺。
而過度受到溺愛的孩子,很少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獲取真正的勞動成果,依靠別人的施捨,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會常常讓他陷入一種空虛無望的情結中。
楊絳先生說:「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韌的性格。
被過度溺愛的孩子往往會得「溺愛綜合症」,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包辦、滿足、遷就,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孩子長大後不能在社會獨立生存,並把跟父母耍賴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沒有感恩,沒有同理心,嚴重影響了親子關係。
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嚴重影響親子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孩子控制父母
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孩子要什麼買什麼,鬧什麼滿足什麼,就會把孩子養成一個要求無節制,生活無度的人。
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一邊耍性子,鬧脾氣,一遍偷偷的用眼瞄父母,觀察父母的變化。如果父母不答應,會把動靜鬧得更大,這個時候父母往往心軟,妥協,孩子就得逞了。
孩子是最懂得察言觀色的一個群體,他會很快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變化,掌控父母的心理,把父母牢牢的控制住,任由自己指使。
【2】成為父母累贅
這些孩子到了成年還會動不動找父母要錢,三天兩頭找父母幫忙,工作兩天就喊累,花著父母的養老錢怡然自得。
父母呢,還像小時候一樣寵著這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看到孩子累了,就讓孩子把工作辭掉,心甘情願的用自己的養老金養育孩子,讓孩子成為「啃老族」。
與其說孩子依賴父母,倒不如說父母依賴孩子。可悲的是,這種一手把孩子養成「殘廢」的父母,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的教育方法是錯誤的。
直到有一天,自己沒有滿足孩子的一個小要求,孩子就會對自己拳打腳踢的時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3】親子關係扭曲
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應該是親密不依賴,獨立不疏離。
對孩子過度溺愛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的和諧,孩子過度從父母那裡索取,父母有求必應,勢必讓孩子覺得一切都來得那麼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滿足自己一個又一個的願望,懶散,自私在所難免。
孩子在這种放任型的看護中,產生任性,幼稚,不體諒別人的想法,並且隨心所欲,不會主動奮鬥。
有人說,廢掉一個孩子,只需要無條件的滿足他就可以了。
不勞動就有收穫,不努力就能不愁吃穿,每天睡大覺飯菜有人端到身旁,這樣逍遙自在的日子,足足會把一個孩子廢掉。
過度溺愛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樣,讓孩子在最舒適的環境中慢慢的喪失自理的功能,以至於自己的一輩子需要父母打理,成了一個「廢人」。
心靈感悟:
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要意識到,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教育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總用成人的方式要求孩子或者是無節制的寵孩子,都是教育孩子路上的絆腳石。
不把這些絆腳石挪走,父母和孩子都會磕的頭破血流。
有父母說,孩子大了,現在改變教育方式是不是晚了?只要意識到錯誤,並且決心改正錯誤,什麼時候都不晚。
畢竟,遲來總比不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