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三捷!「張藝謀-陳宇電影」劇作法揭秘

2023-10-03     影視獨舌

原標題:三戰三捷!「張藝謀-陳宇電影」劇作法揭秘

2023年10月3日刊| 總第3377期

今年國慶檔雖然票房整體表現低於預期,但榜單上的廝殺卻一點也不溫和。

《前任4:英年早逝》憑藉購票平台歷史級的想看人數先聲奪人,拿下檔期首日(9月28日)的單日冠軍。然而僅過了一天,單日票房榜榜首便由張藝謀導演、陳宇編劇的《堅如磐石》奪了去,並保持至今,領跑優勢還在逐漸擴大。

這次逆襲並不讓人意外。畢竟就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檔,同樣由張藝謀導演、陳宇編劇的《滿江紅》,也上演過票房逆襲好戲。面對擁有重工業、大題材、名系列等商業賣點的同檔期對手,張藝謀陳宇合作的作品,憑藉紮實的故事和強烈的共情,激發更廣泛、更樸實的觀影意願。

自從《英雄》開始,張藝謀的商業類型片就總被詬病劇情孱弱、人物單薄、主題縹緲。與陳宇相遇,成為了一個轉折點。一個是視覺大師、一個是敘事高手,兩人在藝術創作上的化學反應快速且劇烈。

張藝謀和陳宇在片場

不到兩年,觀眾就連續看到了《狙擊手》《滿江紅》《堅如磐石》三部作品。在兩人第四次合作尚未浮出水面之際,我們暫時可以將它們總結為「張藝謀陳宇合作三部曲」,並以此為切入點,尋找兩人如此合拍的秘密。

《堅如磐石》,放與收的拉扯

雖然是最後一部與觀眾見面,但《堅如磐石》是張藝謀與陳宇的結緣之作

和《狙擊手》《滿江紅》為張藝謀定製不同,《堅如磐石》是陳宇自己有了原始創作動力後獨立完成的劇本。2018年,光線影業將劇本給到張藝謀後,張藝謀非常喜歡,立即著手推進拍攝事宜。

在《堅如磐石》之前,張藝謀的作品是《影》。在這部影片里,張藝謀把色彩、敘事、表演、主題、配樂上的形式感都做到了極致。觀眾反饋有些兩極分化——有的人沉浸其中,有的人游離在外。

《堅如磐石》的劇本讓張藝謀看到了他一直尋找的兩樣東西:複雜的人物和明確的類型。這兩個元素,可以讓他不再依賴於形式感、動作戲、大場面、視覺奇觀等,即便只拍攝兩個人坐在那裡談話,也能有內在的驚心動魄來支撐戲劇張力。

在文本層面對人物和故事進行戲劇性的架構,成為了張藝謀和陳宇合作中的核心。

由於是第一次合作,張藝謀和陳宇之間難免「打架」。其中拉扯最激烈的便是一個要「放」,一個要「收」。

《堅如磐石》的劇本在修改過程中請了各相關行業的專家來把關,而且劇本全本也都過了審,因此陳宇希望張藝謀能放手拍,把劇本里的人物和情節充分還原到影像上。

張藝謀給陳宇的回覆是:我們這個戲能出來,就是勝利。你先甭管它好不好,能出來都是勝利。於是,他憑藉自己的經驗,在拍攝的時候有意收了收尺度。

從和陳宇合作《堅如磐石》開始,張藝謀就有意識地依循故事特性來設定自己的影像風格。

當時看到劇本中有70%的場次都是夜戲,他便突然提出一個想法,要把其它的日景戲全部改為夜景,拍一部發生在晚上的電影,正切合了本片的英文名——Under the Light。

這個想法讓製片公司有些害怕,因為大數據統計顯示,觀眾是難以忍受夜戲過多、過長的。

經過反覆權衡,最終成片里的夜景占比在90%左右。

觀眾之所以沒有對《堅如磐石》的夜戲多感到頭疼,是因為團隊找到了一種影像上的解決方案——璀璨的、明亮的、迷亂的、花花綠綠的夜景。攝影師羅攀借用了賽博朋克美學風格中對霓虹燈的使用,廣泛利用光點、反射鏡、玻璃窗透視等元素,把片中的都市夜景打造出了光怪陸離的效果。

《狙擊手》,張藝謀的極致減法

「張藝謀陳宇合作三部曲」在時間順序上非常有排列組合的趣味性上映順序是:《狙擊手》《滿江紅》《堅如磐石》;拍攝順序是:《堅如磐石》《狙擊手》《滿江紅》;而項目啟動的順序是:《堅如磐石》《滿江紅》《狙擊手》。

換言之,《狙擊手》是創意萌發最晚的,卻是與觀眾見面最早的。

《堅如磐石》後,張藝謀給過陳宇兩個想法,一個成了後來的《滿江紅》,一個成了後來的《狙擊手》。這兩個想法張藝謀給到的都只是三條關鍵詞。

《滿江紅》最初的三條關鍵詞是:一座大院子、好看的商業片、一鏡到底;《狙擊手》最初的三條關鍵詞是:抗美援朝、狙擊手、小切口。很明顯,前者相對抽象,難度更高;後者相對具體,易於成型。

於是,原本起點在先的想法因耗時更長(從原始想法到劇本用時三四年)而落在了後邊。

與過往的國產戰爭片不同,《狙擊手》全片只有一場戰鬥,敵我雙方加起來不足二十人。用如此小的切口來反映規模宏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非常具有實驗性的。它的票房口碑雙贏,讓人們認可了陳宇所說的,主流電影應該遵循「敘事第一性」。

所謂「電影的敘事第一性原則」,指的是電影中各個複雜的要素應當被統一在敘事的需求之下,一部電影的價值優先取決於敘事上的價值。遵循這一原則的「新主流電影」不是既往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改良,而是商業類型片向主流價值觀的靠攏——由商業片邏輯統籌,由主流意識形態邏輯校準。

從場景上劃分,《狙擊手》相當於只有三場戲。從時間跨度上講,說是只有一場戲也不過分。可以說,在「做減法」這件事上,本片幾乎達到了一種偏執狀態。

張藝謀甚至曾考慮過將片中飛機轟炸的戲份也去掉。他在拍攝《狙擊手》時,一度牴觸所有以視聽衝擊為目的的大場面。

雖然在場面上刪繁就簡,但《狙擊手》對戰士個體的塑造更紮實、更鮮活,對這場遭遇戰的戰況更聚焦、更專注。在棋盤般的固定空間內,敵我雙方的較量一波接一波,一環扣一環,層層推進、跌宕起伏,反而讓觀眾獲得了一種「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目前《堅如磐石》的最終票房預測在19億上下,那就意味著《狙擊手》將成為三部曲里票房最低的一部。不過,該片的豆瓣評分目前是三部曲中最高的,而且它的完成度、開創性、臨場感非常受業內人士的認可。

《滿江紅》,陳宇的升維理論

雖然《狙擊手》在三部曲中的口碑最高,但陳宇認為《滿江紅》的劇本在成熟度上是三部曲中最好的。

事實證明,這種「好」是那種能讓投資方愛不釋手,斥資組建全明星陣容,全力衝擊最熱檔期的好。

本片的想法最初源於張藝謀在山西見到了一座院子。在院子裡轉了兩圈後,張藝謀覺得可以在這裡拍部電影,但拍什麼故事、拍什麼人,則完全沒有頭緒。

他就把這個「難題」拋給了陳宇。

張藝謀讓陳宇去院子裡轉轉,寫個故事出來,至於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古代還是現代,是科幻還是愛情,一概不作限制。只是在形式上,他提出了「一鏡到底」的大膽設想。

在一座大院子裡拍一鏡到底,那就相當於是一台話劇了。區別不過是舞台換成了院子而已。張藝謀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做減法,把目光放在故事上。陳宇多年來研究並踐行的「敘事動力學」,正是完成此訴求的不二之選。

陳宇的「敘事動力學」認為,電影敘事要描摹一個變化過程,該過程包含多方面的層級質變(亦稱「升維」),形成一個有機的「力學」系統。電影敘事的動力,即持續激發觀眾的興趣及受敘願望。

雖然《滿江紅》最終沒能實現一鏡到底,但它呈現了戲劇領域裡「三一律」(時間、地點、情節保持一致性)在電影領域的可行形態,遠超常規電影的信息容量和密度。

陳宇的「升維理論」更是在本片中大放異彩。普通的影片製造反轉,多數為兇手從A變成了B,即便出人意料,始終還是在同一維度。「升維理論」則是在A變成B的反轉上演後,引發事態在維度上的變化。

比如A是爭奪錢財的鬥爭,反轉到B時發現並不是為錢而是為復仇,就升了一個維度。從B反轉到C時,可能又升級到了國家大義的層面。

具體到《滿江紅》中,動作方面的升維體現為主角張大(沈騰 飾)「破案求生-刺殺復仇-獻身取義」;人物方面的升維體現為「探子囧兵-機敏刺客-英雄義士」;主題方面的升維體現為「生存-復仇-家國」;情節方面的升維體現為「查案-刺殺-逼詩」。所有的升維都是相輔相成的三個進階。

《堅如磐石》《狙擊手》的戲劇結構和人物塑造相對古典,留給演員自己做調整的空間很小。《滿江紅》由於有喜劇元素的存在,演員的個人色彩可以更濃一些,現場即興發揮的空間也更大。

大概是因為一位是善於突破自我後重構影像風格的導演,一位是善於把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相結合的編劇,張藝謀和陳宇的合作才能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未來,陳宇計劃重執導筒,再次以導演的身份回歸大眾視野;張藝謀也還在高效創作。兩人何時再度攜手打造第四部作品尚未得知。

至少,《堅如磐石》《狙擊手》《滿江紅》這三部作品,無論是在他們的個人作品履歷中,還是在影迷們的已閱片單里,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文/滿囤兒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99108069adb99e1855f21ec1aaf71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