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個楚國人能滅掉秦朝,為何那麼多老秦人卻沒有恢復秦國

2023-01-28     尋根拜祖

原標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個楚國人能滅掉秦朝,為何那麼多老秦人卻沒有恢復秦國

項燕臨終前發下毒誓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果然,三個楚國人陳勝、項羽、劉邦掀翻了大秦帝國。而秦朝被滅後,曾經的「老秦人」卻集體跪倒在項羽、劉邦腳下,完全沒了當年的血性。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三個楚國人滅掉秦國的說法不是真相,老秦人你能復國也怪不得他們。

事實上,秦末的戰爭有「三大戰役」,第一場是陳勝領導的自發性生存之戰,第二場是項羽領導的舊貴族復辟之戰,第三場是劉邦領導的士族階級,與項羽領導的貴族階級之戰。

這三場戰役,「楚三戶」雖然出盡了風頭,但本質上它們絕不是楚國人的「復仇戰」。秦帝國之所以低頭認慫,也不是「老秦人」太尿,而是這個群體早就消亡了。

首先我們要弄清一個概念:題干中的「楚三戶」和「老秦人」中的「戶」、「人」是什麼概念?

「楚雖三戶」中的這個「戶」,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普通楚國人,「老秦人」中的那個「人」,也不是指秦國普通老百姓,它們都特指舊貴族階級。

搞清楚了這個概念,我們才能看清秦末戰爭的本質,也才能搞清楚「楚三戶」能滅秦,而「老秦人」卻不能復國的原因。

秦國真的是被「楚三戶」滅了?「三大戰役」揭示歷史真相

從秦末到西漢建立,戰爭持續了八年,看似亂糟糟,但從本質上來講,它其實是三個階段,三種不同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的過程。

  • 第一場戰役:陳勝吳廣起義,一場自發性的生存之戰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領導一群戍卒在大澤鄉起義。儘管後人對這場起義的細節一直存在爭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義軍的主體是一群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們的起義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政治目的。

但凡以生存為目的的戰爭,它的持續性和影響力雖然很有限,但它的破壞性一定是無與倫比的。因此大澤鄉起義的火種一經點燃,立刻展現出摧枯拉朽之勢。

短短一個月,義軍連克五縣,人數擴展到數萬人,同時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大秦帝國瞬間戰火四起。

但很快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就體現出來,短視、內訌、散漫的劣根性,讓他們迅速走向敗亡。不過,他們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點燃火種,破壞舊秩序。

  • 第二場戰役:滅秦戰爭,六國舊貴族的復辟之戰

就在陳勝殺得興起的時候,卻渾然不知自己給別人做了嫁衣。隨著項梁、項羽、熊心、趙歇、田榮、韓成、魏咎等人的加盟,義軍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轉變,農民起義的殼子,已經被貴族集團所侵占。

是的,此時唱主角的已經不再是大澤鄉的那群戍卒,而是戰國的六國舊貴族階級,義軍的訴求也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變成了「恢復六國分封」。

隨著陳勝吳廣的敗亡,滅秦戰爭已經完全演變為舊貴族階級的復辟之戰。

  • 第三場戰役:楚漢戰爭,士族集團對貴族階級的勝利

後人一直爭議:劉邦究竟憑什麼戰勝項羽?我覺得爭論二人的高下沒有意義,一句話就可以解答:

項羽代表的是沒落的舊貴族集團,劉邦代表的是新興的士族集團,一個面對過去的歷史回頭路,一個是面向未來的光明大道,您說歷史的車輪會向著誰?

沒錯,楚漢戰爭就是一場士族集團對舊貴族集團的勝利,因此項羽、熊心、趙歇、田榮、韓成、魏豹必然失敗,唱主角的一定是劉邦。

三大戰役,表面上唱主角的是三個楚國人,本質上卻是農民點火、貴族唱戲、士族收割,他們聯合絞殺了秦帝國,並創建了一個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士族階級政權——西漢。

強悍的「老秦人」為何不能復國?他們先於秦帝國滅亡了

既然別人能做,為何「老秦人」就不能扮演這個角色呢?因為「老秦人」不是士族階級,而是貴族階級,他們早就滅亡了。

在秦孝公之前,秦國與六國的治理模式沒有差別,都是以「宗法制」為法統,實行家族式的國家治理模式。

那時候的國君其實是一姓家族利益的代表人,國家大政決策由勢力最強盛的大佬們共同拍板,他們的身份叫「卿大夫」。當然,卿大夫們與國君都是血親,這叫「家天下」。

在秦國,這些掌握實權的卿大夫世家就叫作「老秦人」。後來秦國逐漸打破了這種模式,「老秦人」在秦國越來越被邊緣化了。

秦獻公、秦孝公在位時,他們繼承國君之位都要由「老秦人」集體決策,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時,遭遇了甘龍、公子虔、杜摯等老秦貴族的強烈反抗。

秦惠王在位時,老秦集團雖然趨於瓦解,但以樗里子、公子華等為代表的宗室子弟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秦昭襄王在位時,秦國大力推行客卿制度,廣泛吸納六國人才,老秦勢力被進一步弱化。

秦始皇在位期間,宗法制被徹底瓦解,世卿世祿制被職業官僚制度所代替,士族階級開始興起,老秦人失去了特權,作為政治勢力,他們已經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即便如此,秦二世依然對宗室子弟不放心,對他們採取了殘忍的屠殺。

想當年,晉國宗室相殘,導致公室勢力掏空了宗室,進而發生了「三家分晉」。齊國打壓宗室,給田氏崛起創造了條件,導致「田氏代齊」。

同樣,「老秦人」的凋零,在維護了「皇權獨裁」的同時,事實上也讓皇權失去了擁護的基礎。

我雖然不贊同「秦始皇如果採用分封制,就不會亡國」之說,但您得承認,假如「老秦人」還存在的話,大秦帝國絕不會那麼容易被項羽滅掉。

「老秦人」淪落和「楚三戶」堅挺的密碼機——商鞅變法

同樣生活在一片藍天下,為何楚國的舊貴族生命力那麼頑強?而老秦人就那麼脆弱呢?答案就是:在那場偉大的「商鞅變法」中,老秦人「被革命」了,而楚國的舊貴族一直處於「安樂死」。

戰國七雄大多都曾經變革,但沒有一家像秦國那樣徹底,就在六國修修補補之時,秦國卻來了一場「革命」。

是的,我個人認為「變革」二字不足以概括商鞅的成就,因為他徹底摧毀了「宗法制」,打碎了「世卿世祿制」,並架構了中央集權和大一統的新模式。

這套制度的直接受害人就是「老秦人」,被剝奪了特權的他們,不得不靠戰功博取富貴,而不是當「啃二代」。

楚國則不一樣,他們到死都一直在王權與舊貴族集團的利益紛爭中苦苦掙扎。這種內耗就是楚國衰弱的根源,同樣是六國滅亡的根源。

但讓人無語的是,正因為楚國的貴族是「安樂死」,所以他們居然熬到了陳勝吳廣起義。而「老秦人」歷經六代國君的打擊,早就死了。

所以,在秦末的戰爭中我們看不到「老秦人」保家衛國的身影,更不可能看到他們對抗劉邦,恢復秦帝國的舉動。

那麼,「老秦人」都哪裡去了?總不能被商鞅變法變沒了吧?當然不會,老秦人自從被剝奪特權後,他們成了普通的士族階級,甚至以農工商為業的平民。

從秦法上講,他們與普通百姓無異,叫作「編戶齊民」。

為恢復秦帝國而戰?他們會一縮脖子:「俺一介草民,哪有那本事?」

為祖上的基業而戰?他們會連連搖頭:「俺一介草民,憑啥操那份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78b89fc8c6893b840699bd7a6116a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