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受公孫瓚提攜,卻在他危難時逃跑,這對同窗的情誼是塑料的?

2023-12-18     尋根拜祖

原標題:劉備受公孫瓚提攜,卻在他危難時逃跑,這對同窗的情誼是塑料的?

劉備和公孫述這對同窗的情誼之花,究竟是「純天然」的還是「塑料」的,我們用事實說明。

劉備和公孫瓚能成為同窗,那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士族階級,即以讀書做官為職業的世家大族。

劉備的家世看起來更顯赫,他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妥妥的宗室後裔,可惜傳到劉備這一輩已經沒落,因為父親早亡,家道中落了。

公孫家族卻正當其時,唯一的小遺憾就是公孫瓚的老媽是個小妾,他這個庶子沒辦法繼承家族的政治待遇。

好在士族集團的子弟不缺讀書的機會,劉備15歲時靠族人的資助師從東漢名臣、經學大家盧植。而公孫瓚那時候恰巧也在盧植門下讀書,二人便成了同門師兄弟。

不過,劉備不是個讀書的料子,書本常常是他催眠的藥,卻喜歡走馬鬥雞、玩音樂、穿漂亮的衣服,一副紈絝子弟的模樣。您是不是想起點什麼?沒錯,這是劉家祖傳的德行。

相較於劉備,公孫瓚則是個三好生,他從盧植那裡畢業後,又跟隨另一位名氣更大、地位更尊崇的經學大師劉寬學習《歐陽尚書》、《京氏易》、《韓詩外傳》。

如此一來差距就拉開了,「研究生」畢業的公孫瓚得到太守的賞識,娶了人家的女兒,仕途一帆風順。而劉備「畢業即失業」,只好重操老祖宗的絕技混江湖。

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讓公孫瓚名聲大作,彼時他的頂頭上司因為犯罪被押解洛陽。按照法律規定,公孫瓚應該迴避,他卻將自己化妝成奴僕,一路伺候上司到洛陽。

後來上司被判流放日南(今越南南部),公孫瓚決定陪同作伴,他在先祖靈前慷慨流涕:日南多瘴癘,此去回不來了,謹向祖宗辭別。

大概是公孫瓚的誠意打動了上天,二人行進到半路遇上大赦,回到家鄉的他被舉孝廉出任遼東屬國長史,拉開了他戎馬生涯。

東漢末年的遼東亂成了一鍋粥,那地方是個民族雜居的地方,經常遭遇鮮卑、烏桓的入侵。同時,由於中山國相張純勾結漁陽豪族張舉作亂,官府、叛軍、鮮卑、烏桓各方勢力合縱連橫,打得狼煙四起。

公孫瓚的態度旗幟鮮明:見一個打一個,見兩個打一雙!他憑藉才智連年征戰,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烏桓人對他恨之入骨,也畏之如虎。

熟悉《三國》的人一聽到「白袍將軍」就想到趙雲,其實趙雲僅是公孫瓚的部將,那時候公孫瓚白袍、白馬,身邊數十位護翼將軍也都是同樣的裝束。戰場上一股「白色旋風」席捲而來,虜寇望塵奔逐。

公孫瓚雖然戰力了得,但這種火上澆油的方式想滅火只能適得其反,他奮戰多年,從遼東到幽州依然是戰火不斷。

在這種情形下,劉虞被朝廷任命為幽州刺史,成了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劉虞的平叛方略與公孫瓚截然不同,他主張以懷柔的方式安撫烏桓、鮮卑。

公孫瓚對此非常不滿,他仗著手上的兵與劉虞分庭抗禮,並最終殺了劉虞獨霸幽州,成了割據軍閥。

後來公孫瓚與袁紹反目,雙方為爭奪冀州而大打出手,劉備就是這種情形下加盟老同學的。

說起來劉備這些年混江湖也沒白混,他憑藉個人魅力獲得了河北豪族的支持,獲得了大量錢財,並招募了數千人馬,參加了平定黃巾軍和張純的戰鬥。

本來劉備因為戰功獲得了安喜縣縣尉的任命,卻不料遭遇督郵的刁難,他一怒之下鞭打督郵,跑了。又混了幾年,在下邳之戰中立功,被任命為高唐縣令。

這一回劉備命好,沒被刁難,卻又不幸遇上亂民,被攻破了縣城,只好再次逃亡。

高唐離公孫瓚的地盤很近,於是劉備決定到老同學那裡討生活。公孫瓚對同窗好友的到來非常高興,當即任命他為別部司馬。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因為公孫瓚舉薦參加討伐張純,又因公孫瓚的舉薦,劉備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討董,那都不是事實,那時候二人是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

劉備投靠公孫瓚期間,正是公孫瓚與袁紹打得最慘烈的時候,彼時,劉備奉命與田楷鎮守齊地,處於最前線。雙方惡戰兩年,彈盡糧絕,於是輪流劫掠百姓,以至於當地連一棵青草都不剩。

初平三年,公孫瓚在龍湊之戰中失敗,被迫退守幽州,基本上失去了在齊地與袁紹對抗的能力。

就在劉備和田楷準備回撤之計,突然接到徐州牧陶謙的求救信,原來他遭到了曹操的攻擊。曹操此時與袁紹是哥倆好,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戰友的原則,田楷與劉備率軍前往徐州增援。

該著曹操點背,劉備剛剛到來,他又遭遇張邈、陳宮、呂布的背刺,幾方人馬合力將曹操占據的城池又多了回來,曹操被迫撤軍,徐州得救了。

完成對陶謙的救援後,田楷回家了,劉備卻踹掉公孫瓚另立門戶了,原來他喜從天降,病入膏肓的陶謙決定將徐州交給劉備。

天下一共才十三個州,劉備陡然成了徐州之主,這種情形下孫子才給別人當打工仔呢!

估計人們批評劉備與公孫瓚的「塑料情誼」就跟這件事有關,但我覺得不能這麼粗暴。

首先我們得問一句:陶謙憑什麼要把徐州讓給劉備?而不是呂布、張邈?或者孔融呢?那些人的實力遠在劉備之上呀。

按史書說法就是陶謙被劉備的仗義、仁德所感動,其實這個說法很扯,不久前劉備與袁紹在齊地沒少禍害百姓,哪裡見到仁德的影子了?孔融的仁德之名似乎不在劉備之下吧?

真是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劉備代表的不是劉備,而是公孫瓚,眼下能對抗袁紹、曹操的也只有公孫瓚,所以陶謙看中的根本不是劉備,而是劉備背後的公孫瓚。

這就看得很清楚了,當初劉備留下了,田楷回幽州,應該就是二人的分工,遺憾的是,公孫瓚連敗於袁紹,再也沒了揮師南下的資本,愣是將劉備孤零零地甩在外面逼成了老闆。

此時的公孫瓚是日暮西山、四面楚歌,內部他跟劉虞惡鬥,北面有烏桓,南面有袁紹和曹操,老天爺不幫忙,還給他降下罕見的天災。

公孫瓚的短板盡顯,他毫無政治才能,單憑武力四處征戰。為了籌措軍糧他又不惜盤剝百姓,搞得天怒人怨,終於逼反了治下的百姓,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狼煙四起。

直到此時,公孫瓚才徹底跪了:看起來天下真不是我的能力可以搞得定的,莫不如當縮頭龜,躲起來靜觀天下之變。

於是這夥計想出了一個「妙計」,他在易縣挖了十道壕塹,在壕塹間修築大小城堡數百座,內藏三百萬斛糧食,他自己居住於最大的一座堡壘,每天摟著女人逍遙,說,等糧吃光了天下形勢明了了,再出山也不遲。

只有公孫瓚這種自信到沒邊的人才能想出這麼餿的主意,這等於將主動權拱手交給了袁紹。

建安三年,袁紹兵圍易城,公孫瓚坐視部下的堡壘被一一攻破,卻不伸手救援,也不還擊,就躲在堡壘里打防守戰。第二年,袁紹攻破易城,公孫瓚自焚而亡,曾經威震北方的「白袍長史」悽慘落幕。

那麼,已經腰纏萬貫的老闆、曾經的同窗好友劉備怎麼沒來救援呢?看起來還是「塑料情誼」啊。

其實還真有點冤枉劉備了,他比公孫瓚混得還要慘,都沒撐到公孫瓚被圍困他就破產了。

徐州那地方太重要了,是兵家必爭之地。曹操覬覦徐州,四處流浪的呂布何嘗不是如此?失去公孫瓚的支援,劉備兵微將寡,很快就被呂布打成了流浪漢,被迫改投到曹操的門下混飯吃。

劉備為何改投曹操,而不是回到老同學的懷抱?一則公孫瓚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只有曹操有能力幫他打敗呂布。二則公孫瓚也是一頭大包,哪有精力顧得上劉備?

所以,此時的一對同窗好友已經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能活下來就算阿彌陀佛了,且行且珍惜吧。

講完了二人的故事,你還認為他們是「塑料兄弟」嗎?劉備用眼淚淹死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804ac7c3b00197dfe444d44904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