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復材實控人、光威集團董事長陳亮:潛心拓市場搞研發才是王道

2024-06-24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王僖

在包頭市九原區,光威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光威復材「四年磨一劍」的內蒙古光威項目(以下簡稱「包頭項目」)近期正式投產。光威復材自此形成「威海+包頭」的雙基地發展格局,也標誌著這家航空航天軍工應用碳纖維領軍企業加碼民用高性能碳纖維、持續擴寬公司全產業鏈「護城河」的進程開啟新篇章。

四年間,國產碳纖維行業經歷了一些起伏。光威復材對於民品市場的發力將瞄準何方?面對日趨白熱化的行業競爭格局,公司又將如何保持戰略定力實現突圍?

恰逢包頭項目投產之際,《證券日報》記者對光威復材實控人、光威集團董事長陳亮進行了獨家專訪,以期階段性捕捉光威復材突圍行業大變局的新畫像。

變與不變

在包頭項目碳化1號車間內,一根根幾近透明的聚丙烯腈原絲,被卷進宛如一條巨龍的龐大產線中,經過複雜的碳化、上漿、清洗等工序,蛻變成一條條烏黑油亮的碳纖維,最終被擰捆成束。由此,還將開啟其在不斷拓展的下遊民品應用場景中的巨大想像空間。

「光威復材這麼多年一直堅守『跳出院牆,圍著院牆轉』的發展理念。」陳亮說,走出威海,選擇能源成本相對較低的內蒙古包頭投建民用碳纖維新產能,就是「圍著院牆轉」的新一環。

時間回溯到2019年,彼時已經領跑軍品碳纖維的光威復材,在民品領域開展風電碳梁業務時,卻因材料供給問題犯了難。

當時公司開展風電碳梁業務要用到的大絲束碳纖維主要是外購,可外購過程中卻免不了要看國際巨頭的臉色。「這又回到我們最開始做釣魚竿時,國外對碳纖維『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給』的狀態了。過去我們做不出碳纖維,只能看別人臉色,現在我們的碳纖維產品不斷升級和規格系列化,這塊短板必須得補上。」說起投建包頭項目的初衷,陳亮難掩激動。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項目建設的近四年時間裡,行業供需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2021年,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推動碳纖維價格快速上漲,市場供不應求。產品漲價同時也引發了供給端盲目擴張。此後,隨著產能釋放又很快導致了供求失衡,市場價格開始大幅回落。

在此過程中,光威復材風電碳梁業務的主要海外客戶也開始調整供應鏈結構,致使該業務在2021年達到高點之後出現下滑。

面對行業和客戶業務的變化,公司經綜合考慮,對包頭項目的定位進行了優化調整。從最初定位於為公司自身的風電碳梁業務提供大絲束碳纖維,到瞄準航空航天、光伏熱場、壓力容器、建築工程四大下游場景生產高端工業用高性能碳纖維。

項目方向也許有變,但對於光威復材來說,軍民雙驅動「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戰略始終未變。

在陳亮看來,民品業務一定是碳纖維的「星辰大海」,也是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優化後的包頭項目瞄準的正是能充分發揮碳纖維性能優勢又有較高附加值的高端工業應用場景。「碳纖維『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更要用在刀刃上。碳纖維賽道從來都不窄,特別在高端應用上,未來只會越走越寬。」陳亮如是說。

做精做強

今年熱度持續攀升的低空經濟,就是碳纖維民用「星辰大海」中一顆璀璨新星。

不過,光威復材卻並未主動迎合這一概念。陳亮說,原因很簡單,因為公司本就是航空用「輕質碳纖維復合材料」配套的主力。

陳亮對記者表示,碳纖維行業是個「慢熱」行業,尤其是航空航天定型產品,需要進行長期的研發和驗證,既「燒腦」更「燒錢」。經過「光威人」20多年的持續努力,光威復材憑藉不斷創新升級的系列化新產品和穩定的產品性能,在我國航空航天等國防裝備碳纖維領域已穩坐主力供應商地位,且不斷有更多高端型號持續驗證定型。此外,公司在國產大飛機、商業航天等高端工業領域的產品驗證也在順利推進,應用前景被廣泛看好。

陳亮認為,低空經濟作為新生事物,還有很多難題需要攻克,目前給公司帶來的業務增量還不明顯。但他表示,肯定會保持密切關注,此次包頭項目的投產就正當其時,公司會努力做好產品和技術儲備,積極跟進與市場和應用的銜接。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像低空經濟這樣的碳纖維民品高端應用領域,會持續被開發出來,前景廣闊。但作為行業頭部企業,光威復材從來不認為這是行業盲目擴張的理由。因此在產能建設上,光威復材一直堅持的是以需求為牽引,「量需而供」。

「對於國產碳纖維行業,我並不完全認同『做大做強』這個說法,現階段把行業『做強』比『做大』更重要,不然就會『虛胖』。」陳亮說,特別是對於光威復材這樣的民營碳纖維企業,盲目跟風把產能「做大」並不現實。

陳亮對記者表示:「光威復材通過包頭項目把民用這條『腿』也發展強壯起來,就是要瞄準高端,把碳纖維產業鏈繼續『做精做強』,實現健康發展。」

蹲下跳起

前途雖光明,卻也要正視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曲折。

對於全球碳纖維市場來說,2023年是過去幾年行業激進擴張後問題集中暴露的一年。根據《2023年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2023年全球碳纖維需求為11.5萬噸,同比下降14.8%,是1995年以來首次出現需求負增長。其中我國2023年碳纖維需求量為6.9萬噸,較2022年下降7.2%,但2023年我國碳纖維運行產能為14.08萬噸,同比增長25.7%。市場需求降低的同時,運行產能卻在高速增長,勢必會帶來價格戰和庫存高企的問題。

陳亮認為,與國際行業巨頭的產品相比,國產碳纖維仍存在差距,特別是產品質量穩定可控性仍待提高。

而這也是業內的普遍觀點。即要讓下游用戶「敢用、放心用」國產碳纖維,也要在此基礎上真正降成本,推動市場「喜歡用」國產碳纖維。在陳亮看來,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應是引領結構材料革命的典型代表,不該也不能靠低質量的低價競爭來贏得市場青睞。

風物長宜放眼量。陳亮認為,最近幾年碳纖維行業格局的變化是行業發展成熟過程中的必經過程,行業也終將會依靠自身產業發展規律得到恢復。

在此過程中,「練好內功」非常重要。陳亮表示,「內功」一方面體現在公司要持續完善自身的全產業鏈構建,不斷拓寬「護城河」。

碳纖維行業在2023年普遍出現下滑,而光威復材整體業務和業績卻保持了相對穩定,除了航空航天等裝備用定型碳纖維業務起到「定盤星」作用外,公司全產業鏈布局也為可持續穩健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中,公司民品業務中的通用型碳纖維業務、預浸料業務和風電碳梁業務就分別處於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因此,面對碳纖維行業供需格局的變化,三大業務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實現對沖,有效緩解對公司整體業績的衝擊。

「另一方面,我一直覺得,與其盯著別人比較,不如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特別是在目前行業短期波動時,更需要做好公司治理,完善公司內控,優化公司戰略,補足公司短板。」陳亮說,「真正潛下心來搞市場、搞產品研發永遠是王道,暫時蹲下去,又何嘗不是為了更好地跳起來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2303c87768000616501e996cd867e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