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朋友們的一封信——李鎮西等專家呼籲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素養

2023-11-1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致家長朋友們的一封信——李鎮西等專家呼籲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素養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致家長朋友們的一封信

作者|成都七中

來源|成都教育發布

學期過半,成都七中給家長們的建議,與大家分享和共勉!

開學的歡語猶在耳畔 ,不覺間便已走過半期。在此,我們有一番心裡話想對您訴說。一屆又一屆,一輪又一輪,我們目睹了不少家長因太過急切而適得其反的案例,老師們耳聞了很多孩子因成績不佳而引發家庭衝突的嘆息。成績不該充當孩子成長道路的宣判書,更不該成為親子關係惡化的「肇事者」。

記得愛和接納

不要讓焦慮成為您和孩子間最主要的情感聯繫。每次學業水平檢測都只有一個「第一名」,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做了自家娃娃的天敵。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希望自己不優秀,因為,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被讚美。不同個體的發展速度因人而異,各行各業的成功者並不都是少年得志。每一個生命都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節奏。我們應該看到的,不應該只是別人家的孩子 ,更應該是自家孩子的現在與過去相比 ,是否有所進步。

而且,這種進步,絕不只是體現在成績上,孩子的每一點成長都值得您送上讚美。積極的效應能給孩子信念和力量;消極的效應也可以潛意識裡影響孩子。

家長輸出什麼樣的能量,孩子就會接受什麼樣的能量。父母的愛與支持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來自父母的、家庭的愛的力量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是無可替代的。

尊重孩子的「心理圍牆」

能夠理解孩子在青春期對「獨立」「尊嚴」和「控制感」的需求,能和孩子友好討論,平和對話。給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讓他們能放心說出自己的想法乃至對家長的期望。

小事父母能放手,大事雙方有共識。不讓孩子感覺自己在被強迫而在青春期假性獨立,用叛逆掩蓋自己的彷徨和對愛的需求,或是讓愧疚感和自卑感主宰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他們感覺到做某事是為了自己,而不是被父母強迫著身不由己,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也就不會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我而和父母激烈爭吵。

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分析一段時間以來的學習狀態與成績,相信孩子會更有力量面對困難和挑戰。

用明確的標準幫助孩子建立行為邊界

愛和接納絕不等同於放任、縱容和溺愛。適度的懲戒從來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的,是與孩子在磨合中清晰地確立獎賞與懲戒的標準。確立分明清晰且前後一致的標準。於是,當孩子做出到超越預期的事情時,知道會有你的表揚,當孩子犯了錯誤時,也知道這是自己行為的後果。

規則有了,只要不朝令夕改, 雖然是不成文法,但大家都遵守,獎勵和懲罰,孩子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就像一句話說的:「要讓孩子看到公平和公正兩個詞時,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你的身影」。

不迴避問題,不渲染問題

學業水平檢測,主要價值在於幫助老師和孩子診斷出教學和學習情況。對孩子而言,這是一次寶貴的發現問題的機會,一次診斷自己適應能力的機會。

都說適應是一輩子的事,初一、高一年級的同學通過學業水平檢測看看自己適應新學校的學習生活了嗎?初二、高二的同學要看看自己適應新階段新的學習內容了嗎?初三、高三的同學則是看看自己適應衝刺階段的學習節奏了嗎?

通過檢測診斷出的問題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面對,一起研究,一起解決。

冷靜且理性的家長不僅是孩子情感上最可依靠的支撐,也是他(她)行動上最具啟發的榜樣。

成績不代表一切 ,發現的問題就是潛在的增長點。請您不要因成績未達到某個標準而上升到對孩子的全盤否定。我們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不是考試的機器。我們都不要因為一次失利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不要做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

只准孩子 埋頭學習的「割草機父母」

這樣做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現實事務處理能力。只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學習,孩子的現實感就會減弱,也就容易沉溺於虛擬世界中去尋找和體驗真實感, 比如手機,比如網絡遊戲……

所以,建議您避免在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裡,交流的所有話題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書本以外的世界那麼大,孩子需要去經歷,去看看,去體驗。況且,打掃下房間,洗兩次碗,讓大腦中樞處理學習之外的其他部分輪個班表現下,其實也是很好的放鬆方式。

最後,我們想對您說,老師們和家長朋友們一直是「盟友」 ,我們的目標完全一致,我們都希望更好地助力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不管孩子成績是好還是考「 pie 」 ,我們都期待您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我們也建議您認真參加半期家長會,同各科老師們一起商量進一步指導、幫助孩子的方法和途徑。

陪著孩子慢慢走

有句話說 ,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但父母對孩子的愛卻是為了分離。中學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讓我們一起慢些走,幫助孩子在中學的這幾年一步步做好準備。在過程中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於是,某天,脫離開父母的羽翼後的他們能成為精神獨立、人格健全、情感豐富的人,有充沛心理力量和同理心的人,能夠自己笑對風雨、陽光前行的人。

不同的花有著不同的綻放季節

我們的孩子也終會走向屬於自己的輝煌

而我們 ,完成任務的父母、老師們

則可以欣慰地遙望他們青春的背影

揮手目送,不必追

來源|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發布】。本期編輯:守望新教育。

朱永新:致老師、家長和自己

致家長: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汪正貴 :致家長——好教育的10種樣子

李鎮西等專家呼籲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素養

作者|邱晨輝

來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最近完成了一份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青少年焦慮的各種因素中,54.66%的受訪者選擇了「升學壓力」,占比最高,其次為「父母期望」,這是43.55%受訪者的選擇。

在前不久舉辦的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李鎮西公布了這一調查結果。這份調查由他本人於線上開展,有效樣本21551份,覆蓋28個省區市。在他看來,學業壓力和家庭環境是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因。

一段時間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備受矚目。在這次論壇上,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圍繞這一主題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經驗。

「非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成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北京四中原校長、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校長劉長銘說。

他在論壇中指出,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在於家庭和學校。從家庭方面來說,父母感情破裂、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家教方法不當、家長強勢、家庭生活氛圍異常、過度關注考分等都可能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從學校角度來看,被忽視或被霸凌、師生同學關係緊張、學習受挫壓力過大、學習內容枯燥形式單一 、缺少「社會性學習活動」 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影長期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做跟蹤研究。她在論壇上分享了3個研究發現一是如果家長對孩子不好,孩子就容易成為受氣包或刺頭,這樣的孩子在學校非常容易被其他孩子霸凌,進而可能產生各種情緒問題。二是父母的過高期待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焦慮和抑鬱,因而父母應該儘量讓孩子在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下去學習和生活。三是打罵孩子,以及對孩子進行控制或經常批評貶損,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從而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

那麼,如何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李新影建議,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學校、家庭、社區、醫療機構以及媒體形成有機聯動,同時要提高教師和家長群體的心理健康素養。

李鎮西所作的調查表明,青少年在出現焦慮或者抑鬱狀態時「與教師交流」和「向心理專業人士諮詢」的人數較少。

據他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普通教師對於處理青少年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問題缺少經驗,一般學校有專職心理教師的並不多,不少學生羞於與教師交流。另外,青少年往往在心理問題嚴重時才會向心理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同時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包袱和諮詢費用,這也是他們選擇該方式較少的重要原因。

雲南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在論壇中提到,昆明醜小鴨中學陪伴了很多所謂「問題孩子」的成長,並對青少年抑鬱症問題作了有效的探索,讓數百名抑鬱症孩子回到了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

「『問題孩子』是遇到問題不能解決的孩子,『問題孩子』可能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孩子,不能把『問題孩子』邊緣化。」詹大年說。

2023年4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標誌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談到,要把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落實和做細,最為關鍵的就是「對症下藥」,不能「大人得病,孩子吃藥;社會得病,個體吃藥」。

在他看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教育和各種活動課中,所有的教師應該具有積極良好心理狀態和一定的心理知識。

王旭明認為,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做實做細要抓關鍵因素、關鍵環節、關鍵時期。關鍵時期包括小升初、初升高、少年兒童期;關鍵因素包括考試學業、升學求職、父母離異、家庭變故、情感人際、初戀等;關鍵環節則包括預警、健康教育、諮詢、干預處置等。

「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心理疾病的治療不能只靠醫學。而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也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做簡單的判斷——這只是在研究時使用的詞語,對學生要特別保護。」王旭明說。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1dc60f2ae29361a18cba017f97f50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