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

2023-10-25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

作者|朱小蔓

一、

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德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的靈魂是什麼?教育究竟能做什麼?這是每個時代對教育進行哲學反思時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在反思德育時,則必須回答:德育是什麼?它與知識教學有何不同?有魅力的德育的核心特徵是什麼?

新教育實驗的立德樹人——明德至善綻放人性芬芳

歷史地看,在古代,知識與道德,智慧與道德是不分的,它們有機結合而構成人類的生活和教育,並藉以提升和豐富人的生命。只是到了近代,知識與道德,智慧與道德才開始分離,特別是後來,教育制度化了,德育在追求形式化的教育中被抽離出來、單列起來,情感在追求知性的德育中被排斥出去或被看成一個單一的心理因素,知識與道德之間,智慧與德性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分界。此後,教育便逐漸地失去其德性的光彩,而德育也日漸喪失其生命的激情和情感的魅力。

教育與德育、德性之間的內在關係,在古代哲學大家那裡曾被作過反覆的、深刻的揭示和強調。亞里士多德曾深刻指出:教育是培養人的「美德的事業」。蘇格拉底說:知識即美德。學知識即為成就美德。而且,當時所講的知識主要是指「懂道理」的知識,而不是今天所講的事實性知識。因此,知識與美德常常可以劃等號,有知識的人即有美德的人。

孔子說:君子「好德」、君子「近仁」。從實踐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質,應強調教育目的性即善的目的性,實踐本身內蘊著合目的的善即內蘊著道德。亞里士多德曾經深刻預見,教育作為實踐活動,就應是內在地、有目的地「導向善」的活動。柏拉圖一直強調「善的理念」。他認為,教育也應該有知識的傳播,但一般的知識只是意見而不是真理;追求善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集中到一點就是造就美德。而且古代的「德」是內在於生命的,智德一體的人才稱得上「智慧」的人。上述思想一直被作為教育的一個傳統。

進而言之,古代的哲學家們普遍認為,人的認識、情感反應、行為習慣都要有一種定向,導向美德的方向。教育的方向就是導向德,因此育德是教育的「靈魂」。

但是經過中世紀、近代,教育的這種存在狀態和本質特性開始向另外的方向演化。到中世紀,這一傳統被部分繼承,但已把德變為教條、戒律,變成外在、僵化的東西,變成束縛人的東西。到了近代,知識成批量地增加,學校教育開始制度化。知識傳播在教育中的空前突顯,掩蓋、遮蔽了導向德的教育的本質。隨著科技發展,改造自然大於或高於生命本身,人的本質、教育的本質開始異化。本來是生命一體化的東西,一旦變成生命外在的東西,便不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了,進而變成束縛人、壓迫人的東西,於是受教育者便普遍產生了一種想遠離、逃脫和反叛這種教育的生命衝動。

正是因為看到了當代教育的這種深層缺陷,江澤民同志發表了《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整個《談話》的核心就是講教育的教育性問題、育德問題。江澤民同志從戰略高度透視教育的本質,明確而深刻地指出:教育的靈魂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他反覆強調,不能只進行單純的、片面的知識教學;對青少年的德育,不僅是各級各類學校的責任,而且要放到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的議事日程上來,要高度重視和空前加強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了解、引導和培養。

石中英:破除「唯分數論」,切實立德樹人

道路在腳下!——重建德性生活,豐盈生命體驗,落實管理鐵律,完善德育生態

二、

當代德育實效性低靡的歸因分析及改革路向

當代德育實效性低靡的原因,從根本上作哲學分析,是知德分離、智德分離。在這種分離狀態下,德育變成被割裂的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生命、靈魂的統領性的東西了。德育本來該貫徹在德、智、體、美等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但卻把它抽離出來,並使之獨立運行。這樣一來,整個德育便喪失了其發揮功能和作用的土壤和氛圍。

從深層看,缺乏情感性是現行德育的機能性缺陷。現行德育並沒有把情感作為其核心目標。而道德的深層本質應該是發於情、出於自願的行為。正如馬克思所說:道德的本質精神是自由、自律。事實上,只有用率真的情感才能標誌人的行為表現是否是真誠的、自願的。德育要重視培養人的優美的、良好的情感和情操。必須努力使人的話語、行為習慣等變為內心的感受、動機的一部分。

現代德育學理論揭示,在德育過程中必須經過由外到內,由內到外,不斷內化、不斷外化的循環往復之後,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並不是把外在的規範告訴給受教育者之後,就會變為他的美德。而在這裡,道德規範本身的特點和價值也很重要,好的道德規範應該是生命內在的要求,而不應該是游離於生命之外的什麼東西。只有內發、外爍的有機結合,才會成德。現行德育沒有對情感的品質、狀態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激發,忽略了它的德育內化的能力,往往以教多少知識、培養多少行為、參加多少活動為滿足。其實,繼續深究下去,沒有或缺乏真情實感的言語和行為,並不是真正的美德。

從道德發生學的角度看,道德是一個高度情境化的東西。當我們說某人有沒有道德時,不能脫離具體的情境去談。古今中外德育的大量事實反覆證明,任何國家,如果只是在課堂里、在與具體情境無關的環境下講道德,那麼,其德育就無法避免低效甚至無效的命運。更何況現行德育實踐過程中顯示出的一個令人費解的事實是,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自身也缺乏情感、信念的投入,有些教育者只是例行公事似地向受教育者講解、傳授道德規範。這樣的教育,怎能培養受教育者的靈魂呢?這樣的德育,又怎能培養出受教育者的道德呢?須知,道德學習和知識學習根本不同的一點是,知識學習是主—客關係,而道德學習則是主—主關係。

事實上,生命需要信息,需要學習,需要知識,需要美德。有實驗證明,只給嬰兒喂食而不給他信息,不同他交流,沒有快樂,嬰兒逐漸變得焦躁不安、出現身心健康危機。可見,好的教育和德育不僅符合教育規律,還應該是符合生命成長規律的。在此,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內核的東西,它是最率真、最個性的品性,是極不易偽裝的東西。可以設想用情感作為生命的一個重要標誌,從而也作為教育和德育的一個重要標誌。

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反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和德育史,可以明晰地看到這樣一條基本線索,那就是:任何社會,當把德育從教育中抽離出來的時候,德育必定喪失其現實效能,而且教育也隨之喪失其內在的、根本的目的;而當把情感從德育中抽離出來、只剩下乾巴巴的道德規範知識傳授的時候,德育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它的魅力。為此,教育把育德作為核心和靈魂,是其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而德育把情感培養作為其核心追求目標,則是構建有魅力德育的關鍵所在。

由此可見,如果要從根本上深化德育改革,需要科學把握德育過程中的各種關係,通過師—生、生—生之間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交往,進而轉化為精神溝通、交往和理解的「我—你」關係,來增強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和生命活力,以取得德育的實效。

來源|《教育研究》、守望新教育。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點個「贊」+「在看」,並「分享」給更多人看!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671c59987b5a4162757a99a5c7c49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