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觀天下 | 服務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

2024-08-14     中國經濟時報

服務業的擴張有助於中國增加就業機會,同時,鑒於服務業較低的碳排放量特點,其擴張還將助力中國更加高效地實現氣候目標。

徐蔚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7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增速與2024年4月的預測保持一致,繼續呈現出均衡增長穩步發展態勢,人們所擔憂的衰退並未成為現實。IMF在今年4月時預計,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維持穩定態勢,2024年與2025年預測分別為3.2%和3.3%。

事實上,今年年初時,全球經濟就展現出較為均衡的增長勢頭。不過,全球服務業通脹正成為阻礙通脹下降的絆腳石,使得貨幣政策的制定更為複雜多變。貿易緊張局勢與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劇了一些國家通脹上行的風險,預示著利率或將維持在高位,IMF呼籲政策制定者需謹慎布局,以實現價格穩定的目標。

從全球形勢看。首先,是全球經濟貿易呈現出回暖跡象,亞洲地區出口強勁,歐美經濟穩步復甦,而中國則依靠消費復甦驅動經濟增長。伴隨周期性因素的逐漸減弱,各國經濟表現趨於收斂,差異逐步縮小。

其次,是全球範圍內通脹下行趨勢放緩,服務業價格通脹顯著高於平均水平,而商品價格通脹則呈現緩和態勢。名義工資增長強勁,部分國家的增速甚至快於價格通脹,這一現象在美國尤為突出,其通脹壓力持續上升,導致政策回歸預期延後。相比之下,歐元區等經濟體率先步入寬鬆周期,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降息問題上持謹慎態度。

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金融環境保持寬鬆,長期收益率上升,企業估值高企,市場流動性依然相對充裕。然而,收益率的攀升也為財政帶來了潛在的壓力。

需要指出的是,IMF的預測是基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能源價格下跌幅度有限的假設之上。在這一假設基礎上,全球主要央行或將下調利率,但步伐將存在差異。大的趨勢是經濟增長前景穩定,發達經濟體增速趨於一致,美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歐元區則展現出回升跡象,日本則依靠工資增長推動經濟復甦。

在此背景下,各相關機構認為中國服務業作為一股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經濟增長動力,其潛力不容忽視。

而前不久結束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亦對此予以了充分肯定。過去二十年間,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國服務業顯著提升了生產率。相信若輔以相應的改革措施,這一趨勢將在未來幾年內得以延續。

服務業的擴張有助於中國增加就業機會,同時,鑒於服務業較低的碳排放量特點,其擴張還將助力中國更加高效地實現氣候目標。

世界銀行對中國的最新年度評估也揭示,中國服務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正等待進一步挖掘。儘管近年來中國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已上升至略高於50%,但仍遠低於發達經濟體約75%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國服務業企業展現出較強的創新能力,但企業層面的數據卻揭示出中國的服務業資本與生產力配置效率日益降低的問題。如高生產率企業規模偏小,難以吸引新的資本與勞動力流入,而低生產率企業則占據了過大的市場份額。

因此,世界銀行認為中國應優先通過改革手段改善服務業中的資本與勞動力配置效率。相較於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國服務業應允許更多企業進入服務業並參與競爭(包括降低貿易與外資准入門檻等),將有效提升生產率並支持經濟增長。

此外,亦有國際機構認為,中國還應致力於實現經濟再平衡,以增強對服務業的需求。如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稅收累進性等措施,可減少對預防性儲蓄的需求(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進而促進服務支出的增長。改善失業與醫療福利並擴大其覆蓋面,將進一步提振消費信心。

綜上,服務業不僅是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領域,更是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引擎。當然,這需要理想的政策組合,包括推動需求向消費再平衡調整的措施,以及降低准入壁壘、研究資本與勞動力高效配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化改革。IMF預估,若實施全面的一攬子市場化結構性改革、加強社會保障體系與養老金制度改革,中國將有望在未來15年內將GDP提升近20%(相對於基線水平),或在中期內將潛在年增長率提升1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cb63beb198696122c37b24be4ce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