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重口味」書法,卻美得堪比「蘭亭」,被台北故宮視為珍寶!

2023-06-13     書法網

原標題:這件「重口味」書法,卻美得堪比「蘭亭」,被台北故宮視為珍寶!

這件「重口味」書法,卻美得堪比「蘭亭」,被台北故宮視為珍寶!

現存的書法瑰寶中,有一些是書法家在病中或是心情極差的狀態下寫成的,如王羲之《夜來腹痛帖》、王獻之《鴨頭丸帖》、顏真卿《祭侄文稿》、張旭《肚痛帖》等,還有一件書法,比它們更加「重口味」,卻字字美不勝收,堪比《蘭亭序》,被台北故宮珍藏多年,它就是蔡襄的《腳氣帖》。

蔡襄

蔡襄,字君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於仙游縣(今福建莆田),他啟蒙很早,少負才名,年僅19歲中進士,為官十幾年不僅兩袖清風,於詩文書畫乃至茶學上都是翹楚。尤其是書法,深得宋仁宗、宋英宗喜愛,稱之為「國朝第一」。

蔡襄《澄心堂帖》

《腳氣帖》是蔡襄所寫的一件行書尺牘,創作時間已不可考,約在1060年前後。釋文為:「仆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腳氣帖》

全帖共7行、58個字。此帖名為「腳氣帖」,但專家推測此處的「腳氣」可能並非現在所說的因真菌感染導致的皮膚病,而是類似於關節炎,所以才會有腳浮腫的症狀。書中內容是說因「腳氣病」影響了行程,但興致沒有因此減弱。

通篇以行書寫就,蘇軾認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即是說蔡襄雖然書法高妙,但最拿手的還是行書。他以顏真卿、張旭、懷素為師,字中滿是唐人法度。

《腳氣帖》行筆從容,多順勢或斂鋒入紙,鋪鋒、遣毫、使轉極為流暢圓潤,用筆內擫,從「氣」「徐」等字中可以看出;結字較為寬綽,受「顏體」影響明顯。與蔡襄其他作品相比,《腳氣帖》更加渾厚飽滿,圓筆處理更多,陽剛之氣稍弱,行中帶草,瀟洒之韻更足。

沈括認為,蔡襄書法的獨特之處在於:「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筆畫的飛白處理,不僅得張、懷二人風采,又顯得個性十足。如「行」「耳」等字的豎畫進行了誇張拉長處理,墨色枯潤變化明顯、虛實結合,洒脫而又古雅。

蔡襄受顏真卿影響最大,但他把顏真卿書法的陽剛渾厚之氣以自己的書卷氣進行了弱化,使得自己的書法結字、筆法上有「顏體」痕跡,但在韻味上妍麗溫雅。正如米芾稱讚的那樣:「蔡襄書如少年女子,體態妖嬈,多飾名花」;黃庭堅也稱讚:「君謨書如蔡琰《胡笳十八拍》,雖清氣頓挫,時有閨房態度」而之所以「頓挫」,得之於學顏真卿。

大家對蔡襄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13809b36daa65cace37f759b37c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