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李世民「誤導了」,王獻之的書法「不遜於」王羲之

2023-12-15     書法網

原標題:別被李世民「誤導了」,王獻之的書法「不遜於」王羲之

別被李世民「誤導了」,王獻之的書法「不遜於」王羲之

在「書聖」王羲之的7個兒子中,以小兒子王獻之的書法最好,繼承父親秀逸妍麗之美,用筆洒脫豪放、自由隨性,側重氣韻的生動性,同時以開拓舒展的筆勢,對草書改造創新,弘揚「一筆書」,實力上並不遜於父親

甚至被世人同王羲之放在一起,並稱為「二王」,但回溯書法史,你會發現王獻之名氣不高,書壇中學習其字的人少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部分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

魏晉時期的梁武帝,憑一句「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讓「王書」在大江南北風靡,到了唐代依然長盛不衰,受到李世民的關注,領悟其字的精絕之處,稱讚曰:「祥查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在朝中提拔了一批繼承王羲之筆法的大臣,例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等,還花費重金從民間收購王羲之書法,典籍中都記載過「蕭翼智盜蘭亭」的故事,不過李世民痴迷王羲之,卻排斥王獻之

他曾在《王羲之傳贊》中批判其字曰:「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繩,惡無骨也」,還說:「觀其字勢,疏瘦隆冬之枯樹;觀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惡隸」。

這句話是說,在他看來王獻之的字形,猶如冬日的枯樹枝,而筆墨上,則像飢餓的奴隸,沒有活氣跟生動性,讓人看的枯燥乏味,內在骨力上,也遠遠比不過王羲之,似有媚俗之態。

這種激烈的抨擊,把李世民的「喜惡觀念」展露的一覽無餘,自然「上有所指,下必所應」,在帝王號召力影響下,天下學子、官員都爭著臨摹王羲之書法,一同排斥王獻之書法。

例如在孫過庭的《書譜》中曾說:「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還通過王獻之擦掉父親的書法,和謝安的一段評價,暗示對於王獻之的不喜。

在這種共同貶抑王獻之的形勢下,唐朝中後期其傳世法帖數量越來越少,《法書要錄》所收錄的書作,也不過18篇,而北宋的《淳化閣帖》中,認定度較高的作品,也才四十餘件。

隨著法帖數量的減少,後人自然對王獻之關注度減少,順勢自然的認為王獻之書法不可學,但實際並非如此,大家不要被李世民「誤導」,米芾曾在《書史》中說:「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

同樣張懷瓘也曾說:「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確實王獻之草書飛逸方博,一改內擫勢態,為後人的書法創新提供活力,使得張旭、懷素創造出藝術氣息最強烈的狂草。

在小楷上他的實力也不輸王羲之,將橫勢改為縱勢,行筆舒展飛動、乾脆利落,盡顯輕盈俊麗、天真率性,清代楊賓曾在《鐵函齋書跋》中讚賞曰:「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由此可見王獻之也是值得學習的「大家」。

您對王獻之和王羲之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7dcf322a12cb6089c31928788d1ff4a.html